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唐代美学史开山之作,一书囊括辉煌大唐的美学细节与全貌吴功正先生所著(唐代)美学史,颇具开拓之功,对传统研究确能注入新见。——傅璇琮 读《唐代美学史》,真有奔逸绝尘之感,穿穴史料,判断精卓,交游中无几人也。 ——程千帆 吴先生以文、史、哲、美多元并举的立体批评机制,激活了美学的感性内容,赋美学以生机色泽。其行文气势,或如春江浩荡,春花盛放,或如飞萤点点,七宝流苏,穷形尽相地描摹出唐代美学之无边秀色,亦给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张宗刚 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唐代美学史》(修订本)是“美学史论稿”丛书中的一本,它阐解分析、总结论述了隋唐五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以及审美创作成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全方位、纵深研究唐代美学的巨著。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
精彩纷呈的动态审美格局 由于有唐一代的审美理想多有变化,遂形成了美学史的阶段性特征。这虽不同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唐代分期说,但审美理想与社会文化之间又确存在种种联系。如果真正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等门类美学的底层,不做先入之见或带上预定模式地观照和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其差异性、变动性特征异常显著。在初唐瘦削身躯的女俑之后则是盛唐丰满形象的三彩女俑,在颜书行世之前是杜甫所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后则是浑厚大度、元气混然的书法美学标准。种种差异现象正是美学史家所应正视、发现的。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并清理出异变、异化的线索和图景是对美学史家学识的考验和衡量。“史”诚然体现了延续、承传,但也体现了变革、异化,两者的结合才是史的完整图像,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跛足。而人们往往对变革、异化有所忽略。当着眼于和描述出这种变异现象时,显现出来的是怎样一幅五彩竞秀的历史画面啊! 在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研究中形成了从文学、美学的微观现象观照宏观时代的理解、体认方式。《文心雕龙·时序》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但是,时代何以能影响文学,文学又何以能反映时代,这些论述往往缺少一个中介:审美思潮。思潮是一种群体趋同性意识、精神氛围、观念形式、理想价值,表现为特定阶段的时空具体性。晚唐夕照的斑斓之中间以萧瑟,那暮鼓声声、秋花朵朵,只是就晚唐的特定时期而言,绝非盛唐浑灏壮美的气象,故有唐一代,就没有一股统一不变的思潮。当时代精神、审美风习不是激荡在惊尘蔽天的边塞荒漠,而是宛转轻流在珠帘绣幕,晚唐的诗美学便跟盛唐之音,自有不同的风调。这是就美学思潮的阶段性而言的。至于趋同性,即指群体特征,它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精神倾向、心理要求、兴趣追寻。它既然代表了群体,因而就对构成群体的分子加以规范,并在个体审美的审美结晶中反映出来。 审美思潮的变化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割的,它有延伸、转换的过程。整个唐代的审美思潮确实经历了一个消长、盛衰的阶段。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的一段话值得重视:“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初唐尚受到南北朝和隋的影响,在人体审美理想上是秀骨清像,到盛唐则是丰腴圆满,其转折发生在高宗、武后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才会有玄宗对“环肥”的痴迷。从初唐的诗美到盛唐的“兴寄”“风骨”,其路标由刘希夷、张若虚所树立。大历诗风成为转入中唐的标识,故顾况有其特殊意义。顾况改变了盛唐的审美趋向,不是大、壮、丽,而是奇、怪、俗,指向韩愈之奇伟、李贺之瑰丽、元白之平易。从诗心到词心的转换则在温李,至冯李而形成。 应该看到唐代一个几乎与现代人相仿佛的特点:追逐时髦。就服饰美学而言,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用翡翠做??彩叶的头饰。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曰:“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所谓“时世”正是时髦。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也写道:“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时髦也就意味着它逐时而转。唐人胸襟宽阔,思想活跃。唐代风气性质很显著,风动于都市,而声闻于四野,弥散力、扩散性很强。多变、快变、灵活,往往才领风骚,旋即更变,否定性十分强烈。这就保证了唐人精神的鲜活性。如果不从这一点上去了解唐人,就无法真正把握唐人及其心理结构。 美学史就是审美心理结构史,只有从心理上才能了解和把握美的历程。例如从审美心理这一独特的视角观照白居易,把他定位为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出现二元化结构。在此以前的士大夫的文化、审美心理均未*终形成,穷与达、独与兼、处与出均未能完好、游刃有余地得到处理和调节。白居易二元性文化审美心理的组合结构孕生了美学思想的二元组合结构,进而孕生了体现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创作二元化形态。从思想家与美学家一体化、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相结合的视域分别研究刘禹锡、柳宗元,寻求他们思想与美学的结合点,从思想的层面去挖掘其审美的成就,去描述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图式。对李贺的研究所确立的命题是“李贺的心态与诗美”,发掘李贺的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个体实证化地印验了心态史和美学史这一基本命题。 对审美个体应当从心理结构上去把握和确定。从这个角度切入既形成对其美学人格、精神、形象的塑造,又揭示出他们所开启的美学史意义,例如刘希夷、张若虚、张说、顾况等。对这些美学史人物的研究、评述、估价,始终在其自身而又超越其自身的宏阔意义上进行。所谓超越自身就是超越其生活的具体时空,形成史的延伸意义。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即对审美方式产生支配作用,如孟郊的审美方式不是客体大于主体,也不是主客体的相融相洽,而是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甚或撕裂、扭曲客体;即使是描述客体,也是以极强的审美主体性支配审美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奥区。 个体的个性仍然是从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的,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审美心理结构上。如岑高,如王孟,如李杜。作家、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个性—审美特征便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当圈式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一个个呈现出来,那该是多么灿烂多姿的美学史图景啊!然而,任何个体都是具体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例如李白体现了盛唐的风采、气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盛唐的审美理想,其审美创作成就代表了盛唐品位。但社会是个体存在的硕大背景,通过千条万条的管道,社会的文化、精神输进和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影响并进而铸造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生命。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彼岸印迹-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
永光集 本书特色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析与阐释,取...
哲人哲语——人权 本书特色 洛克试图阐述政治权力的产生和来源这一问题时,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围绕“自然法”&...
怀特海与中国哲学的第一次握手 本书特色 本书从系统探索怀特海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影响的角度,全面梳理民国时代的中国哲学家对怀特海的绍介、融会和出新,可谓填补空白之作...
关于形而上学的书有很多,但是以形而上学为题的书却没有那么多。首先,我在这里主要想做的既不是阐发我个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
空谷妙音佛教与文学.乐舞.戏曲 本书特色 邹蕴*的《空谷妙音(佛家与文学乐舞戏曲)》介绍:佛教自西汉之交从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与融合中...
法相唯识学(上下)——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有关佛学的演讲集,较为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佛学思想,融贯了佛学思想与西方哲学,对于中西哲学及佛学与哲学思想的交流...
悟道与得道-正解《道德经》 本书特色 《悟道与得道(正解道德经)》由马吉海著,作者就是因为这种困惑才下定决心自己解说老子的。本书论述老子,首先要保证逻辑清晰,能...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内容简介 J.F.里奇拉克,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试图解释人的自由意志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为表...
大智慧之心-《金刚经》所说的菩萨道及其修行 本书特色 *近读《金刚经》,发现大乘无上道,就是我这几年讲的无为法。《金刚经》告诉你一个结果,方法是真信。但是,真心...
前言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学生、学者赴美求学、深造,有机会接触基督教。他们聪慧、勤奋,富于进取。不少人开始翻阅《圣经》,
明朝一哥王阳明-典藏修订版 本书特色 王阳明是有明一代*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一生都...
哲人哲语——征服与政权 本书特色 本书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
宗教学讲义 本书特色 《宗教学讲义》主要内容包括:任继愈——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代序)、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代自序)、宗教学讲义、...
孔子哲学:中华本原文化概论 本书特色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知名度。孔子以“敬畏”之心探讨天道和往圣先贤之道,光明“明...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特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对宗教社会学初期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
圣经故事(精) 本书特色 圣经是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风俗习惯无不受其影响。本书以浅显的故事形式和优美的文笔向读者描...
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以“理想人格”为核心概念,把柏拉图林林总总的思想,编织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使人可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柏拉图的思...
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德意志法哲学文选-(一) 本书特色吴彦所编的《康德法哲学及其起源--德意志法哲学文选(1德意志古典法学丛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的研究对象...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暨开显解脱与一切智之道》记述米拉日巴尊者的传奇一生,记述了其出生晋见上师,艰苦修行,利济众生及最后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