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唐代美学史开山之作,一书囊括辉煌大唐的美学细节与全貌吴功正先生所著(唐代)美学史,颇具开拓之功,对传统研究确能注入新见。——傅璇琮 读《唐代美学史》,真有奔逸绝尘之感,穿穴史料,判断精卓,交游中无几人也。 ——程千帆 吴先生以文、史、哲、美多元并举的立体批评机制,激活了美学的感性内容,赋美学以生机色泽。其行文气势,或如春江浩荡,春花盛放,或如飞萤点点,七宝流苏,穷形尽相地描摹出唐代美学之无边秀色,亦给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张宗刚 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唐代美学史》(修订本)是“美学史论稿”丛书中的一本,它阐解分析、总结论述了隋唐五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以及审美创作成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全方位、纵深研究唐代美学的巨著。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
精彩纷呈的动态审美格局 由于有唐一代的审美理想多有变化,遂形成了美学史的阶段性特征。这虽不同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唐代分期说,但审美理想与社会文化之间又确存在种种联系。如果真正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等门类美学的底层,不做先入之见或带上预定模式地观照和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其差异性、变动性特征异常显著。在初唐瘦削身躯的女俑之后则是盛唐丰满形象的三彩女俑,在颜书行世之前是杜甫所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后则是浑厚大度、元气混然的书法美学标准。种种差异现象正是美学史家所应正视、发现的。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并清理出异变、异化的线索和图景是对美学史家学识的考验和衡量。“史”诚然体现了延续、承传,但也体现了变革、异化,两者的结合才是史的完整图像,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跛足。而人们往往对变革、异化有所忽略。当着眼于和描述出这种变异现象时,显现出来的是怎样一幅五彩竞秀的历史画面啊! 在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研究中形成了从文学、美学的微观现象观照宏观时代的理解、体认方式。《文心雕龙·时序》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但是,时代何以能影响文学,文学又何以能反映时代,这些论述往往缺少一个中介:审美思潮。思潮是一种群体趋同性意识、精神氛围、观念形式、理想价值,表现为特定阶段的时空具体性。晚唐夕照的斑斓之中间以萧瑟,那暮鼓声声、秋花朵朵,只是就晚唐的特定时期而言,绝非盛唐浑灏壮美的气象,故有唐一代,就没有一股统一不变的思潮。当时代精神、审美风习不是激荡在惊尘蔽天的边塞荒漠,而是宛转轻流在珠帘绣幕,晚唐的诗美学便跟盛唐之音,自有不同的风调。这是就美学思潮的阶段性而言的。至于趋同性,即指群体特征,它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精神倾向、心理要求、兴趣追寻。它既然代表了群体,因而就对构成群体的分子加以规范,并在个体审美的审美结晶中反映出来。 审美思潮的变化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割的,它有延伸、转换的过程。整个唐代的审美思潮确实经历了一个消长、盛衰的阶段。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的一段话值得重视:“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初唐尚受到南北朝和隋的影响,在人体审美理想上是秀骨清像,到盛唐则是丰腴圆满,其转折发生在高宗、武后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才会有玄宗对“环肥”的痴迷。从初唐的诗美到盛唐的“兴寄”“风骨”,其路标由刘希夷、张若虚所树立。大历诗风成为转入中唐的标识,故顾况有其特殊意义。顾况改变了盛唐的审美趋向,不是大、壮、丽,而是奇、怪、俗,指向韩愈之奇伟、李贺之瑰丽、元白之平易。从诗心到词心的转换则在温李,至冯李而形成。 应该看到唐代一个几乎与现代人相仿佛的特点:追逐时髦。就服饰美学而言,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用翡翠做??彩叶的头饰。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曰:“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所谓“时世”正是时髦。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也写道:“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时髦也就意味着它逐时而转。唐人胸襟宽阔,思想活跃。唐代风气性质很显著,风动于都市,而声闻于四野,弥散力、扩散性很强。多变、快变、灵活,往往才领风骚,旋即更变,否定性十分强烈。这就保证了唐人精神的鲜活性。如果不从这一点上去了解唐人,就无法真正把握唐人及其心理结构。 美学史就是审美心理结构史,只有从心理上才能了解和把握美的历程。例如从审美心理这一独特的视角观照白居易,把他定位为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出现二元化结构。在此以前的士大夫的文化、审美心理均未*终形成,穷与达、独与兼、处与出均未能完好、游刃有余地得到处理和调节。白居易二元性文化审美心理的组合结构孕生了美学思想的二元组合结构,进而孕生了体现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创作二元化形态。从思想家与美学家一体化、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相结合的视域分别研究刘禹锡、柳宗元,寻求他们思想与美学的结合点,从思想的层面去挖掘其审美的成就,去描述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图式。对李贺的研究所确立的命题是“李贺的心态与诗美”,发掘李贺的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个体实证化地印验了心态史和美学史这一基本命题。 对审美个体应当从心理结构上去把握和确定。从这个角度切入既形成对其美学人格、精神、形象的塑造,又揭示出他们所开启的美学史意义,例如刘希夷、张若虚、张说、顾况等。对这些美学史人物的研究、评述、估价,始终在其自身而又超越其自身的宏阔意义上进行。所谓超越自身就是超越其生活的具体时空,形成史的延伸意义。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即对审美方式产生支配作用,如孟郊的审美方式不是客体大于主体,也不是主客体的相融相洽,而是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甚或撕裂、扭曲客体;即使是描述客体,也是以极强的审美主体性支配审美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奥区。 个体的个性仍然是从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的,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审美心理结构上。如岑高,如王孟,如李杜。作家、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个性—审美特征便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当圈式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一个个呈现出来,那该是多么灿烂多姿的美学史图景啊!然而,任何个体都是具体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例如李白体现了盛唐的风采、气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盛唐的审美理想,其审美创作成就代表了盛唐品位。但社会是个体存在的硕大背景,通过千条万条的管道,社会的文化、精神输进和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影响并进而铸造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生命。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学会思考 本书特色 《学会思考》是“克里希那穆集”(全17本)的第四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45-1948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以其素有的循序渐进的...
古代铭刻研究在历史、考古学中有其一定的地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具书是迫切需要的。我所有鉴于此,于一九五六年八月先后邀请
鬼谷子:中国谋略学第一奇书 本书特色 本书融趣味性、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鬼谷子:中国谋略学第一奇书 内容简介 ...
船山易学 内容简介 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年-1692年)湖南衡阳人。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经学家、史论家和诗人,更是一位卓越的易学家。因在...
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由“补篇”和“前著”组成。“补篇”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径,直接理...
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罗门则从自然法传统的立场,揭示了一个事实:普通法与自然法有一种特殊的亲合关系,普通法始终在运用自然法。恰恰是普通法成了自...
一生的学习 本书特色 ★ 《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经典作品隆重再版。★ 迄今为止*畅销的克氏作品系列。一生的学习 内容简介 简介★ 《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
《道经》解读-仰望老子-第一卷 本书特色 它既复兴了古老中华文明的精华,又创造了现代新的哲学理论。它既突破了传统功利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又恢复了自然智慧的形式逻...
周易口诀义疏证 内容简介 庚戌孟冬,余得古经解汇函重刻孙本《周易口诀义》,爱而读之。观其易注,既以王辅嗣注、孔颖达疏为宗,复征引子夏、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
《韩非》讲述了: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
陈抟道教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陈抟道教思想研究》:宗教与社会研究丛书,国家“985”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陈抟道教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陈抟道教思想,...
《观世音普门品(无上秘法的神变)》写的是《观世音普门品》,《观世音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出自《法华经》。《法华经》是诸佛
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儒、佛、道三家哲学著作中*有代表性的名著。由儒学编、佛学编和道学编三大部分组成,在每编前面先作“本编说明”,以介绍本编的...
为承认而斗争 内容简介 与那些仅仅关注一些现象的解释青年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著作不同,本书根据青年黑格尔的“为承认而斗争“模式来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这一...
问吧16 有关佛教的101个趣味问题 本书特色 《问吧16:有关佛教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
中观论颂讲记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
周易参同契释义-任法融释义经典-修订版 本书特色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英)李约瑟“长生不死”独秦始皇之追...
所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张申府的代表作,首版于1931年。作者在书中主要围绕罗素的逻辑经验主义(工具理性)和孔子的仁学(价值理性)展开讨论,主张将两者贯通起来,才...
老子 庄子 本书特色 《老子·庄子》包含了道家*重要的两部经典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即由论宇宙而论人生,再由论人生而论政治...
有多少错误早已让我们信以为真?有多少谎言早已让我们习以为常?你不妨把这本书当做一部益智游戏手册,一边看,一边多问几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