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黄锦树,马来西亚华裔,1967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于1986年赴台求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毕业。1996年迄今于台湾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获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第二届做書奖原创小说大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
著有小说集《民国的慢船》《雨》《鱼》《犹见扶余》《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土与火》《刻背》《乌暗暝》《梦与猪与黎明》,散文集《火笑了》《焚烧》,评论集《论尝试文》《华文小文学的马来西亚个案》《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或真理的技艺》《文与魂与体》等作品。
乌云团团涌动,如墨晕开,丝丝渗进苍白的月轮。时间短暂停顿。蓦然,月亮立体鼓胀,由苍白而趋橘黄,沿着一根清晰的轴缓缓自转。透明了,像灯笼,可以看到月亮赤裸的内部,赤红的瓣纹。没有人出声,月径自旋转,转轴血丝般红,红得鲜活。月持续膨胀,似乎内里有一股经长久压抑的张力往外蹿、撑。泡过油似的月表像腊肉的皮,布满血丝状的细线,绽放着末日般的颓丽。“好美。”黑暗中许多这样的赞叹。
——引自章节:伤逝
不知道走过多少小镇,每一个小镇都下着雨,都散发出一股奇特的忧伤。它们的镇貌大抵类似,一条或两条主街,几排老店,家家挂着华文字的招牌,有意无意地都种了一些热带水果,譬如椰子、芒果,或者木瓜。我不知道那股忧伤之感从何而来,也许和历史有关,小镇的历史都不超过一百年忧伤,或许和妹子有关……雨水刷走了她的足迹,却刷不走我们共通的感觉。我们都在雨声中长大,是以记忆总是潮湿多汁。
——引自章节:落雨的小镇
莫拉格·巴雷特领导力开发领域的一名专家、演讲人、作家,致力于通过有效的领导力开发及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个人、团队及机构实现非凡的商业成果,已与全球20多个“富时10...
作者简介艾特玛托夫(1928—2008),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曾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驻外大使。多次获苏联国家文学奖和列宁奖,对中国当代作...
Everyoneknowsthatdogsareamansbestfriend,butmanystillseeowningadogassimplyhavinga...
★与史上最萌死神一起,找到“躺平”与“内卷”、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纽约时报》官方插画师、著名艺术家布莱恩•雷疗愈图像小说★ 慵懒的画风,明亮的色彩,幽默的文...
AboutStanAshtonsPoetryStantonDeanAshtonsrhymingpoetrycoversawidespectrumofintere...
林桂枝:北京奥美首席文案总监,在香港奥美从事了6年的文案工作后,1993年来到北京,加入北京奥美,此后分别担任上海达彼思、北京JWT、北京盛世长城等广告公司的执...
Ray Dali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 share...
中医儿科治疗大成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5章,**章总论,主要叙述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知识,穿插介绍古今医家的学术思想,重点阐述“少阳”学说,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依据,...
西班牙刑法典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总规定;犯罪及过失罪的刑事责任人;刑罚;保安处分;由犯罪和过失罪引起的民事责任和诉讼等内容。西班牙刑法典 目录 第零集刑罚的实...
这是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兼吉他手,Lou Reed 所创作的摇滚歌词集,分中文、英文两册,中文黑纸印银,英文牛皮纸印黑,裸...
柳依华,真名杨雯,年龄即将奔三,不过作为女士,当然要说还是“二八”芳华。毕业于广外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只是一名烛烛的笔译员,勉强糊口。
安西水丸 Anzai Mizumaru (1942-2014),日本插画家、漫画家、散文家。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曾获朝日广告奖、每日广告奖、纪文...
Born in Antwerp in 1941 and a member of Magnum Photos since 1982, Harry Gruyaert...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
濑端靖子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从事女性服饰企划、采购之后,转型为手工艺家,开始制作刺绣等各种类型的手工作品,并活跃于杂志、书刊、电视等媒体。担任宝库手工的指导老师...
桐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从小惯看的景色。向往着“小桥流水人家”,工作后索性跑到南方,领略一番芭蕉夜雨,薄暮昏冥。一直觉得人生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
◆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内容简介】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持久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
法律/稻草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建伟教授近年来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短文精品,文章或借题阐发或针砭时弊,但都格守学术界限,阐释法律精神,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