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丛话》是古典文学专家施蛰存先生当年为《文史知识》杂志所写的金石专题文章汇编,是古典文献学、金石学入门的经典专著。作者一面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面用极为通畅易懂的语言把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铭等知识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述。内容精炼、材料丰富、深入浅出,堪称传统文化学术普及的典范之作。
古典文献、金石入门图书。传统文化学术普及典范之作。 古典文学金石碑帖专家施蛰存深入浅出的“文物小百科”。 全书有文才、有学问、有见识、有个性,博学守约,敢下评断。 用简明易懂的话讲清了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铭等专业知识点。 施蛰存先生知识修养面极广,凡所著译,都站得住,有特点,不做则已,做必有显著的个性。文词则清新俊逸,有诗情韵味,一如其人。——徐中玉 施蛰存先生为一般普及撰写的《金石丛话》,又以论说精到的学术含量、言简意赅的恰好篇幅,加上浅显生动的白话叙述,将那些繁复难懂的名词概念、必须知道的基本常识和关键所在的要领重点,以及从先秦一直到唐朝历代金石碑刻主要概况等,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虽笺笺小册而一印再印,几成今日初问金石碑版之学的入门*选。——陈麦青 《金石丛话》这本小册子,是我金石学*初的启蒙教材,其论述的金石学基础知识,准确而翔实,在这条正路上,我一直求索至今。——施之昊
一“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
二说碑
三说帖
四谈拓本
五碑额、碑阴、碑侧、碑座
六秦石刻文
七先秦金文
八汉代石刻文
九魏晋南北朝石刻
十摩崖
十一造像
十二唐碑
十三唐墓志、塔铭、经幢
十四金石小品
说碑 许多人以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错误的观念。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间上端穿一个圆洞。古人办葬事,把石板直立在墓穴四角上,利用它来扣牢粗大的绳索,慢慢地把棺材放下去。此外,公卿大夫的家门口,也有直立的石头,用来系马,这就是后世的系马桩。宗庙祠堂门前也有石头,用来拴住祭祀用的牺牲。这些石头,总名曰碑。所以《说文》给“碑”字的注解是“竖石也”。汉以前的古书中所有的“碑”字,大多数指的是这种直立的石板。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开始利用这块石板,刻上了文字,记述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就放在墓前,不再撤除。这个东西,称为墓表。现在存有河平三年(前26)八月的《麃孝禹阙铭》,向来研究者都以为是墓阙铭文,我以为其文辞与东汉时盛行的墓阙铭不同,所以我认定它是墓表。以后,石板上刻的文辞渐渐多起来,详细地记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业,还加上些颂扬和悼念的诗铭。这样就成为一篇传记,使过路人读了,可详细地知道墓主是何等人物。这块石板,就称为墓碑。墓碑是墓表的发展。从此以后,碑的字义变了。人们以为碑是刻有文字的石板,其不刻文字的,反而不算碑了。祠堂是子孙纪念祖先,人民纪念好官的建筑物,神庙是信徒群众纪念圣贤神仙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门前的竖石上刻了文字,记述受祭祀者的道行功绩,就称为祠庙碑。在汉魏时代,人们对于碑的观念,大概只限于墓碑和祠庙碑两种,其共同点是都限于纪念过去的人物,现实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至于记载其他事物的石刻,一般都不称为碑。因此,民间对于这个“碑”字,有了新的解释。人们以为立碑是表示悲悼。我们在汉碑的铭文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一意义。晋代的民歌里,往往以“含碑”为“含悲”的谐声。《初学记》里便直接说出了“碑,所以悲往事也”。到晚唐的陆龟蒙,更明白地说:“碑者,悲也。”这就把汉魏以来的这个概念确定为“碑”字的释义了。汉碑《北海相景君铭》有“竖建虎”一句,这个“”字,从宋代的洪适到清代的翟云升、翁方纲,都不识得,所有的字典里也都不收。我以为这就是碑的俗体字,它反映了汉代人以悲释碑的观念。这个字如果用《说文》的成例来注解,应当是“从石,悲省声”。虎是指墓前石虎,即是墓碑。汉碑的题额,有用“碑”字的。例如《校官之碑》,是纪念溧阳县县长潘乾建造学宫的;《白石神君碑》是纪念常山相冯巡等为白石山神立祀的功德的。诸如此类的“碑”字,都是指这块石板而言,并不是指其文体。但到了南北朝,这个“碑”字的意义又转而为一种文体名词了。《昭明文选》的目录里有两卷《碑文》。这个类目,倒是经过考虑的。它表示这是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还没有把这种文体称为碑。但其中所收的碑文中,有一篇王简栖的《头陀寺碑》,内容是记述一所佛寺的,这就只能题作《头陀寺铭》而不能题作碑了。韩愈写了一篇文章,颂扬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功绩,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而在他的文集中,仍把这篇文章题为《平淮西碑》,因而被宋代的古文家批评,说他以碑为文体,完全是错误了。这个碑是平淮西碑,这篇文章却应该题作《平淮西颂》。把一切石刻都称为碑,把碑作为文体名词,这两种都是错误的。
施蛰存(1905—2003),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版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译著《域外诗抄》《外国文人日记抄》,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金石丛话》等。
《“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挑战与未来》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2016年底就“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组织中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编辑推荐★ 如果你时常自我怀疑,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监制,用简单的心理学道理,化解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抱住棒棒的自己》作者“...
新十日谈 本书特色 《新十日谈》的幽默和喜剧风格是法国人所特有的;它的反禁欲生义精神,不仅促进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了拉伯雷、莫里哀等大批作家,...
墨紫怎麼都想不到,自己捎帶上船的兩方人馬,有著宿命般的糾葛,這一將一相,甫見面就針鋒相對,一開口便火花四射,話不投機,居然在她的地盤上動起手來,刀光劍影,還差點...
汉语口语问答句衔接语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这本《汉语口语问答句衔接语模式研究》由孙雁雁著,全书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将研究重点落在话语衔接上,把问句和答句看做一个语篇...
中国古代神话 本书特色 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的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
8月8日,大型文献丛书《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在上海正式面世。这套丛书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合作,历时三年精心编纂的成果,全三十册,由复...
John Kieschnick(柯嘉豪),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尤其关注佛教文化史。另著有The Eminent Monk: Bud...
作品目录序译者说明上编前言第一章 匈奴的墓葬第二章 匈奴的经济第三章 住所与家具第四章 服装与饰物第五章 交通工具第六章 各类
本書是這部經典劇作出版120週年紀念版(1896-2016),俄文原典直譯,豐富注釋,邀集藝文界作「海鷗與我」紀念短文,並收錄多篇專文導讀與評介文章。這齣劇不僅...
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中华服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凝聚了中华多个民族的智慧,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丽华编著的《衣冠霞帔...
说福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发扬民族...
一個死於非命的私家偵探,一個只有半邊臉的神秘男人,一個默默燃燒了三十年的秘密……當第一道警報聲無預警響起,竟是一連串殺戮的開始!浪人神探Jack Reacher...
汉字结构析论 内容简介 在全面梳理“六书”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既谈六书也谈字例,既谈字形变化史也谈变化现象,理清了汉字孳乳发展的脉络,读者可以...
吕晓涢,曾用笔名效耘,作家,编剧,资深瓷器收藏者。赏瓷、淘瓷数十年,有关收藏的文章在收藏界极负盛名。著有长篇小说《江河水》《口红》等,《永恒的瞬间》曾获《上海文...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
作者简介悠世: 網路超人氣作家,文字優美,情感纖細,首部創作作品就獲得廣大的迴響。
《怀旧的未来》内容简介:本书从多角度考察了怀旧这种社会现象。第一部从波德莱尔的意象、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讲到好莱坞的恐龙
到田野去:语言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到田野去:语言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践》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丰富多彩、文化各异的族群,他们灿烂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