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作者:[日] 子安宣邦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0-6

评分:7.6

ISBN:978710806816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等奖项。

作品目录

第一章
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
——读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之一
一 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二 回忆辛亥革命百年
三 北一辉对中国革命的介入
四 北一辉发自革命中国的电报
五 “北袁”与“南孙”
第二章
国民自卫本能之奋起
——读北一辉《支那革命外史》 之二
一 北一辉传递的信息
二 有个“愚人岛日本”
三 送宋教仁赴京
四 何谓宋教仁的决心
五 亡灵托梦
第三章
谁在“替支那人为支那考虑”
——读内藤湖南的《支那论》 之一
一 内藤湖南论的视角
二 1914年这一时期
三 何谓“替支那人考虑”
四 汉学家内藤湖南
五 “支那学家”内藤湖南的神谕
第四章
内藤湖南预测了什么,未预测什么
——读内藤湖南《支那论》 之二
一 新版《支那论》的漏字
二 唯有共和制
三 “近世”抑或中国式“近代”
四 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
五 内藤湖南的“乡团组织”
第五章
如何阅读橘朴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一
一 引起我注意的两个人
二 橘朴者,何许人也
三 我们懂橘朴吗
四 阅读橘朴的方式变化
第六章
中国飘摇在社会革命之波澜中
——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 之二
一 何谓“社会革命”
二 内藤湖南与橘朴
三 毋宁说中国是太年轻了
四 官僚统治阶级
五 中国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七章
对橘朴而言,“满洲”意味着什么
——读橘朴的《满洲事变与我的转向》
一 所谓“转向”
二 何谓“转向”
三 “满洲”这一现场
四 何谓“亚洲主义”
五 “农民民主主义”
六 “亚洲解放”的基础
第八章
对“事变”转机的斗士知性证言
——读尾崎秀实的“东亚协同体”论
一 “内面的尾崎”
二 尾崎的“名誉恢复”
三 如何解读
四 战争过程的转机
五 “东亚新秩序”与“东亚协同体”
六 为什么是“东亚协同体”
第九章
昭和(事变/战争)时期“东方式社会”的理论结构
——读森谷克己的“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一 “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二 昭和的“东洋式社会”
三 “东方式社会”与“封建社会”
四 “东方式社会”与“村落共同体”
第十章
读出中国的“村落共同体”
——读平野义太郎的《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一 《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二 “中国(华北)农村习俗调查”
三 平野﹒戒能论争
四 平野﹒戒能论争的战后回响
第十一章
日中战争与文学证言
——读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和火野苇平的《麦与士兵》
读《活着的士兵》
一 虐杀之开篇
二 “虚构”的证言
三 小说《活着的士兵》之创作手法
读《麦与士兵》
一 被删除的结尾
二 士兵身份
三 “身为士兵”意味着什么
四 身为士兵的火野
五 “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
六 昭和战争时期的“国民文学”
第十二章
原本就是憧憬对象的中国革命
——读竹内好的《现代中国论》
一 竹内好的评价
二 “鲁迅问题”
三 否定、反语式的语言
四 光彩夺目的“中国革命﹒共产党”形象
五 对鲁迅进行的“奴才论”式重构
六 “自觉到败北感的败北”
七 日本什么都不是
八 作为反语的中国
第十三章
文学化、过于文学化的“毛泽东”
——读竹内好的《评传毛泽东》
一 战后的两篇代表性论文
二 日中近代化对比论
三 何谓中国的“近代”
四 《评传毛泽东》
五 文学化、太过文学化的“毛泽东”
第十四章
不为“文革”刹车的错误言论
——读加加美光行的《作为悖论的中国革命》
一 战争的结束方式
二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方式
三 “文革”在日本的终结
四 迟来的“文革”呼应者
五 何谓“反近代”的战斗
六 对竹内的过度重述
七 “民众”与竹内好之重构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的历史辩证法
——读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和《中国的冲击》
读《作为方法的中国》
一 沟口的“文革”观
二 作为憧憬的中国革命
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读《中国的冲击》
一 “中国的冲击”之二重性
二 多元世界论
三 “中华式世界”的再次登场
四 “中国独特性、同一性”的历史认识
后 记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等奖项。

精彩摘录

有个词叫作“非常时期”。今天的日本在国家层面所遭逢的危机,正可称之为“非常时期”。但却不存在非常时期的思想云云,我们中唯有平日里慎重锤炼出的思想,这一点须牢记中。(小林秀雄)小林认为,“非常时期”未必就会出现“非常时期”的思想,换句话说,“非常时期”所映照出的,是人们平常所形成的智慧以及思想的健全性,等等。“非常时期”的力量之源,不在于新的意识形态,毋宁说更存在于平常俗众健全的“常识”之中。然而,当这一“非常时期”乃日本发动的“有史以来最大战争”之时,国家所期待的日本人日常精神之健全性,便是这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被体制化了的精神健全性。因此,小林对火野的《麦与士兵》做了如下评述:《麦与士兵》中并没有什么新的看法或者见解,其中洋溢着的不如说是陈旧的、我们日本人非常熟悉、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某种精神。该作中所表现的,是我们日本人可以用肉体理解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以某某主义之类的目被概念化、被宣传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所有人的心里都会引发共鸣的某种生动的民族气质(小林秀雄)

——引自章节:五“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


昭和16年(1941)春,哲学家信太正三从京大哲学科毕业后即受到征召,被派往中国前线。当年12月,信太在战斗训练中负伤,住进保定的陆军医院。当时,对英美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医院。闻听此讯,「整个医院仿佛沸腾了一般,兴奋异常」,病房中有个人发了疯似的叫嚷着「太好了」。在中国大陆参战的土兵们听闻对英美开战的消息都欢欣鼓舞,但发疯般地嚷嚷着「太好了」,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异常,因为,在大陆,他们所投身其中的战争本身便已是如此的沉重。1941年12月8日当天,无论是战线上的土兵,还是后方的国民都认为「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而与中国的「战争」却依然打着「事变」的幌子继续着,日中战争在国民的意识当中是一直被隐瞒着的「战争」。1945年的终战,对日本人而言,就是太平洋战争的战败,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是败给了美国。事实上,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烧光了大部分城市并占领了日本,还担起了战后处置之责。因此,「战争」的终结只与美国有关,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日本国民,都不想把战败视作在中国大陆这场深陷泥沼的战争之失败。昭和日本的战争是始于中国的战争,而且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始终在延续着。然而,这场发生在大陆但从未被称为「战争」的战争,却是以太平洋战争的战败而被终结的。不过,那是日美之间的了断,而非日中之间的了断。在日本战败的同时进入激化状态的中国内战,以及「人民中国」成立后的朝鲜战争,延宕了日中之间的了断。日中之间的了断长期以来都处于被搁置的状态。因此,即便1978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也是在本质性的了断尚未实现或者说无意实现的状态下,仅仅是以恢复两国关系为目的而仓促为之的。于是,日中之间唯有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向着深广的方向发展了下去。

——引自章节:一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