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920.9.30-1995.9.8)百年冥誕暨逝世25週年紀念
絞盡腦汁、招數用盡,還請來一堆理論界的天兵天將,不是故作深奧,而是想讓她們與他們湊個八仙過海,給張愛玲賀壽來著。
如何從一個字交織出整個錦繡大千世界?或是從一個字端倪出千年的宗法感性秩序?怎樣的閱讀可以讓文學書寫「像迷宮,像拼圖遊戲,又像推理偵探小說」,而怎樣的思考能在詼諧幽默中保有批判的強度與力道?
《文本張愛玲》從解構張愛玲的本名與真人實事開始,展開「文本表面」跨語際與跨文化的華麗閱讀,直搗「宗法父權」作為語言文化機制與性別權力機制的黃龍。全書穿梭遊走於張愛玲文學與傳記的「字中有字」與「性別中有姓別」,讓張愛玲成為「無主文本」,讓張愛玲不斷「差異化」張愛玲,不再有本源、本宗、本尊、本名可供最後依歸。
本書前四章以張愛玲家族史與女性家族成員為主軸,擴及張愛玲的文學文本與歷史、法律、文化脈絡──文本,後數章針對張愛玲文學不同的文本進行讀細。作者凸顯語言文字作為「文本表面」的繁複交織,以開展對宗法父權作為文化機制與語言機制的雙重批判。
2020年乃張愛玲的百年冥誕紀念,也是美國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確立女性投票權的百年紀念,兩個百年的並置給出了兩種革命路線的參照。19世紀末「女性參政權」的爭取,標示了近現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的發軔,1920年美國女性投票權之誕生,乃是由此奠立了重要的性別革命里程碑。而同樣出生於1920年的張愛玲,給出的卻是「宗法父權」作為「感性分隔共享」秩序的持續裂變,一場文學的感性革命。沒有這樣的跨界比較,讀者大概無法深刻體悟為何張愛玲的文學感性革命,其撼動力道一點不輸街頭抗爭的搖旗吶喊。
《文本張愛玲》的研究,來自作者張小虹閱讀《小團員》後的提問:為什麼大部分的批評家(包括眾多的女性主義學者)「讀不懂」《小團圓》?
「讀不懂」張愛玲,是否正意味著讀者的批判語言與理論化思考的能力出了問題?若是,那問題出在哪裡?讀者究竟有沒有辦法在張愛玲的文本中,讀出更複雜交織的文化殊異性,有沒有辦法反躬自省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批評的本身,是否早已出現嚴重的跨文化盲點與論述疲態。而此刻我們能努力嘗試「讀懂」張愛玲的方法,恐怕不是再帶入更多的女性主義理論,而是回到女性主義理論本身去檢視。故與其說我們需要再次用女性主義來閱讀張愛玲,不如說我們更需要用張愛玲來閱讀、來審視、來質疑、來挑戰女性主義。這本書就是在女性主義文學研究與性別理論、酷兒理論進入臺灣學術界近四十年的此時此刻所進行的反省批判,也是張愛玲研究在百年冥誕之際可能的再次出發。《文本張愛玲》表面上聚焦張愛玲,但也可以是對作家研究、文學研究甚至女性主義研究的整體反思,雖以「文本」為名,有時卻不嚴格禁止作品與文本、作家與書寫、隱喻與轉喻、深度與表面之間的策略性滑動,尤其是在特意凸顯宗法父權批判或女性作家創作實驗之際,「除惡未盡」處,怕不也正是女性主義雙C(批判與創造)的互搏與共舞之時。
張小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曾任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女性學學會創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英國薩克斯大學訪問學者,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胡適紀念講座、科技部特約研究計畫等,學術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理論與文學、台灣文化與影像研究、東亞現代性研究。中文學術專書包括《張愛玲的假髮》(2020)、《時尚現代性》(2016)、《假全球化》(2007)、《在百貨公司遇見狼》(2002)、《怪胎家庭羅曼史》(2000)、《性帝國主義》(1998)、《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1996)、《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1995)等。另有文化評論集《資本主義有怪獸》(2010)、《情慾微物論》(1999)、《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1993)與散文創作《身體褶學》(2009...
(展开全部)
那么当代张学研究中的“无父文本”呢?若说后结构主义的“无父文本”乃是以“父亲”隐喻来解构“作者”与“作品”的联结,强调的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去中心”(亦是一种去“宗”心),那当前张爱玲研究中的“无父的世界”“无父文本模式”,相形之下却似乎较为倾向捍卫“作者”与“作品”的紧密联结,不从语言而从内容、角色、主题等面向去凸显张爱玲“作品”中父亲角色或父亲形象的缺乏。“无父”一词最早出现于孟悦与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书中犀利论及张爱玲小说中“无父的世界”:在张爱玲的“国度”里,权威的统治者,是睡在内房床榻上的母亲。这是一个无父的世界。或许由于张爱玲的国度存在于五四——一个历史性的弑父行为之后;或许在无意识中她要以无父的世界隐喻秩序的倾覆与毁灭将临的现实。(页329)此处的母亲作为唯一的权威统治者,当是以《金锁记》的七巧为原型,不是“女权的统治”,而是一种“近于女巫与恶魔般的威慑”(孟悦、戴锦华,页329),一种父权社会权威下恶魔母亲的话语。故小说中的“无父”,既可以是“五四”新文化“弑父”后所呈现的真空,亦可以是张爱玲文本对父权秩序的颠覆抗争。而林幸谦的《张爱玲论述:女性主体与去势模拟书写》则更进一步将此“无父的世界”,成功发展成“无父文本模式”,视其为张爱玲对男性家长与男性人物最主要的书写策略:“无父”肇因于“杀父”,“即是把男性家长排除/放逐在文本之外,而形成女性家长当家做主的‘无父文本模式”(页121一122)。故对林幸谦而言,“无父文本模式”所凸显的,正是在男性家长缺席的状况下,女性家长如何得以排挤掉男性家长的主体与主导身份,而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即便无法完全脱离宗法父权体制的象征秩序。(页124)但显然此“无父文本模式”依旧充满了对“当家做主”的执念,只是让“一家之主”的性别由男转向了女。而本书所谈的“无主文本...
——引自章节:绪论无主文本与宗法父权的裂变
因而接下来我们无由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处理的,便是“无主文本”如何响应女作家作为女性“主”体的问题。在此我们可以回到本书,展开至少三种可能的阅读方式。本书的第一种阅读方式,当是“张爱玲的文本”,此乃当前张学研究中最为普遍的表达,唯多数仍换汤不换药,虽用“文本”来置换“作品”,但方法论上仍多是以情节内容、人物角色、意象、主题为“主”,较为偏向“新批评”(封闭美学客体)而非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概念。但严格来说,“张爱玲的文本”这一表述本身,就总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语”(oxymoron):若依后结构理论,所有文本都是“无主文本”,那“文本”如何有可能为张爱玲所独自拥有或私自垄断?“的”所预设的归属与所有权又如何得以成立?故本书在使用“张爱玲的文本”或“张爱玲文本”的惯用表达时,都希冀能带出其中潜藏的张力与矛盾、正当与不当、归属与无归属。本书带来的第二个阅读可能,则可指向“张爱玲文本理论”的出现,不仅仅是如何援引巴特、德里达、克里斯蒂娃等当代文本理论家去阅读张爱玲,更是积极不忘思考张爱玲自身(字身)作为一个超级厉害、当仁不让的文本理论家之可能。像其在文中谈论熟烂口头禅或感情公式所启动的“重复变易”(iterability),或语言文字的引经据典作为“看不见的纤维”“活生生的过去”,都充满了在“父权的语言”之中裂变“语言的父权”之理论化潜力。而更重要的则是本书所可能带来的第三种阅读:文本化张爱玲。若“张爱玲”不是文本之外真实可信、确切不移的“作者”“女性作家”“自传传主”“真人实事”,那我们将如何看待被放入引号或己然被文本化的“张爱玲”呢?当代后结构“文本”理论必然导向“作者已死”吗?难道我们就必须全然排除性别“主”体的建构可能吗?我们为何需要以及如何能够将“张爱玲”视为一种“无主文本”呢?对后结构文本理论家而言,“文本之外无他”,“作者”从来不可能是文本的源头...
——引自章节:绪论无主文本与宗法父权的裂变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身份的方法,在本书中,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og...
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20世纪俄罗斯诗坛的璀璨明星,与普希金齐名的伟大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才华横溢,十五岁时即开始创作诗歌,作...
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其间不断发展、创造、记录并且流传下来特别丰富大量的医药文化资源,它们均以医药文献及医药器物等形式有...
徽州文化-安徽 本书特色 文化中国系列丛书12本,阅读行走的事业和深度,寻找人文的鲜活与感动,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大美。这是一套兼具文化深度和知识性的行旅图书,作者...
词典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自上世纪70年代编写《汉语大词典》开始,我便和辞书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缘分。它让我学会了踏实,学会了“磨”的功夫,这让我受用了大半辈子。也...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
中国的修养 本书特色 ★★学人文库★★★1895-1915年的中国:大变革时代(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马勇全面解读1895-1915年间的中国变革史,探讨历史中...
解读东欧人 本书特色 《解读外国人丛书》是从美国InterCultural出版公司引进的一套实用的人文丛书。丛书的作者均是游走于世界各地,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深刻观...
寻找一首诗 本书特色 谢谢你选择我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东晋王献之为挚友勇奔前程打气加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
文化研究-(第9辑) 本书特色 《文化研究》丛刊第9辑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共同组织完成的,共分三个专题:“亚文化”和“粉丝文化”...
实录北京:八十年代印象 本书特色 钱瑜先生的这些照片拍摄日期始于1970年代后期,止于1980年代后期,拍摄地点仅限于北京一些人人去得的公共场所。而他就从日常生...
阆苑仙境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介绍了四川书画名家。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炼、...
中国对联公开课讲义:梁石教你作对联 本书特色 ★此书对初学者以至专门家,均有指导作用、实践意义,迥异坊间平庸之作。对推动中国对联文化,定能起到不同凡响的积极影响...
美丽四川-美丽中国 本书特色 美丽中国,营造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带您进入美丽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有历史厚重的紫禁城,有闻名遐迩的江南园林,有隐藏于名山中的...
中国人的焦虑:一次文化突围的尝试 本书特色 名人推荐*新的心理卫生流行学的调查说明,生活在都市的中国人,大约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存在严重的情绪不良,用*通行的大...
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 内容简介 书中所辑不同时期发表的学术文本,有早期的稚拙文字,也有比较晚近的阅读偶记。主体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原载《文艺研究》...
南宋-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 本书特色 《南宋》是浙江卫视大型高清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图文本。 图书《南宋》共分七个篇章,主要内容为《遥望...
月上荼蘼架:明代民歌札记 本书特色 《月上荼蘼架:明代民歌札记》是中国历代民歌整理与研究丛书之一。月上荼蘼架:明代民歌札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读书;妙译;...
《王福庵说文部目》内容简介:王福庵(一八八〇—一九六〇),原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褆,号福庵、福厂等,晚年号持墨翁、持墨老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物的歷史;人類文明則是以成千上萬事物堆疊出的演化史。百年口碑的出版社--平凡社隆重鉅獻動員全社編輯菁英 ╳ 蒐羅古籍精彩插圖=日本出版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