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源于天地万物,禽鸟、走兽、植株、山川、地貌、天象,不一而足。荷叶色黄,称作“缃叶”;绿色牡丹,名为“欧碧”;霞光色粉,名为“海天霞”;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黎明时分高空天色,称作“东方既白”……《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将100个古拙玄妙的颜色词从色彩源流中打捞出来,以小讲座的形式,将之还原为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呈现古人对颜色的感知,以及色彩在经史、礼仪、文学、艺术中的表达,解读中国传统色的源流和美学特征。让传统色彩走进日常生活,让色彩背后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中国传统色,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桑叶初生、荷叶色黄,都可被称作“缃叶”;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黎明时分高空天色,即“东方既白”;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甘黄古玉色,也叫作“蒸栗”……传统色来自天地万物的具象,也来自古人心灵的意象,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语言。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以散文小讲的形式,将历史上100种传统色的源流典故娓娓道来。汉代“育阳染”其色近今之牛仔布;古晋高僧僧服多用“木兰”色,以木兰树皮为染料,呈深褐,持重谦卑;唐代名相魏徵所酿绿酒“翠涛”,色澄碧,唐太宗有诗赞曰“千日醉不醒”;《金瓶梅》写到各种银红物件,比甲、汗巾、香袋、衫子、袄儿,可见其色妩媚……传统色是来自自然的瑰宝,亦是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
★100种颜色,搭配100幅精美实物照片,将色彩、材质、实物结合,呈现真实可观的色彩之美,为设计提供灵感。以深浅不一的西瓜纹路、典雅的瓷器、浩瀚深邃的夜空与星辰,重现古人抒怀手中器物、眼中景致的情境——“轻如松花落金粉”,见到松花色,也就意会了李白写下诗句时的情思。
★内文独特100幅超大色块设计,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令人醉迷于传统美学之中。附赠100色可撕式色片两张。颜色按色系排列,每片可单独撕下用于色彩比对,既满足设计需求,也为生活中色彩应用提供道具。
** 黄白游 014
第二 松花 016
第三 天缥 018
第四 缃叶 020
第五 流黄 022
第六 海天霞 024
第七 纁黄 026
第八 玄天 028
第九 黄河琉璃 030
**十 库金 032
**十一 缊韨 034
**十二 欧碧 036
**十三 顺圣 038
**十四 牙绯 040
**十五 栀子 042
**十六 黄不老 044
**十七 柘黄 046
**十八 菘蓝 048
**十九 绀蝶 050
第二十 紫磨金 052
第二十一 赭罗 054
第二十二 黄丹 056
第二十三 青雘 058
第二十四 青緺 060
第二十五 齐紫 062
第二十六 凝夜紫 064
第二十七 三公子 066
第二十八 魏红 068
第二十九 螺子黛 070
第三十 朱颜酡 072
第三十一 檎丹 074
第三十二 丹罽 076
第三十三 官绿 078
第三十四 嫩鹅黄 080
第三十五 鞠衣 082
第三十六 郁金裙 084
第三十七 瓷秘 086
第三十八 芸黄 088
第三十九 雌黄 089
第四十 曾青 092
第四十一 璆琳 094
第四十二 朱湛 096
第四十三 大繎 098
第四十四 椒房 100
第四十五 二目鱼 102
第四十六 木兰 104
第四十七 柔蓝 106
第四十八 帝释青 108
第四十九 吉金 110
第五十 窃蓝 112
第五十一 群青 114
第五十二 太师青 116
第五十三 麹尘 118
第五十四 绿沈 120
第五十五 退红 122
第五十六 樱花 124
第五十七 木槿 126
第五十八 西子 128
第五十九 天水碧 130
第六十 秋香 132
第六十一 绿云 134
第六十二 藕丝秋半 136
第六十三 蒸栗 138
第六十四 浅云 140
第六十五 翠涛 142
第六十六 东方既白 144
第六十七 弗肯红 146
第六十八 茧色 148
第六十九 密陀僧 150
第七十 银朱 152
第七十一 胭脂虫 154
第七十二 爵头 156
第七十三 十样锦 158
第七十四 蜜合 160
第七十五 紫花布 162
第七十六 半见 166
第七十七 绢纨 168
第七十八 石绿 170
第七十九 伽罗 172
第八十 苏方 174
第八十一 福色 176
第八十二 胭脂水 178
第八十三 月白 180
第八十四 驼褐 182
第八十五 鞓红 184
第八十六 米汤娇 186
第八十七 綟绶 188
第八十八 暮山紫 190
第八十九 紫苑 192
第九十 银红 194
第九十一 紫矿 198
第九十二 霁红 200
第九十三 京元 202
第九十四 枣褐 204
第九十五 育阳染 206
第九十六 松石 208
第九十七 祖母绿 210
第九十八 菡萏 212
第九十九 杏黄 216
**百 明黄 218
010 库金 库金,金箔的一种色名。金箔色根据工艺而变,常见四种:库金(足金),成色好的纯金色,微发红;大赤(冷金),成色略差的金色,金黄色;佛赤(紫赤金),拼入紫铜的杂金色,金赤色;田赤,拼入银的杂金色,淡黄色。还有一种选金,颜色如金却没有金,实际上是用银熏成的。 在商代,金箔就被应用于器物装饰,出土的商代漆器、木器、金器和玉石器普遍存有金箔装饰。从商代到汉末,金箔仅限于器物的装饰。到南北朝时期,金箔被应用于雕塑装饰,“佛靠金装”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佛像的衣服以大赤为主,脸和身体以库金为主。 金箔应用于佛教壁画,*早见于敦煌莫高窟263 窟北魏壁画。到唐代,金箔被普遍应用于佛教壁画、绢纸绘画,在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中都可以发现金箔。 到元、明、清代,金箔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故宫太和殿的龙,金碧辉煌,实际为库金、大赤两用,即使不是专业人士,看过这篇小文,也可以分辨哪儿是库金哪儿是大赤了。 027 三公子 三公子,这个典故出自《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民间说唱,其中的《王昭君变文》说的是王昭君身陷匈奴,借用场景却是当时河西人身陷吐蕃,一样的怀念汉家故土,各部落来祝贺昭君被册立为“烟脂皇后”的这个场景里说道:“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领多饶五品绯……搥钟击鼓千军喊,叩角吹螺九姓围。”三公子就是三公紫,指的唐代*高级别的三个官职太尉、司徒、司空的紫色官服。 唐代服色制度几经变革,没有变过的是“三品以上服紫”,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公服紫,毫无异议,但三公紫到底是红紫色还是蓝紫色,这是需要讨论的。我找到的**个参照是敦煌壁画130 窟的供养人乐庭瓌,榜题文字标明乐庭瓌已经被“赐紫、金鱼袋”,因为壁画褪色,目前所见复原画中他身穿蓝色袍服,这不符合他的身份,我怀疑是褪色无法辨别导致复原的颜色不准确,或者唐代画工的颜色不准确,从蓝色残留去推导,乐庭瓌的紫袍应该是蓝紫色。 另一个参照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司礼少常伯孙茂道上奏:“旧令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他说八九品官员穿青色不合适,这里的青色是蓝色,因为深蓝色跟紫色不好区分,卑微的官职跟*高级别的官职容易在服色上混淆,所以八九品改穿蓝绿色为上,高宗批准了他的意见,司马青衫到这里改成了司马碧衫。深蓝色和蓝紫色确实容易混淆,由这个“深青乱紫”,也看得出三品以上服紫是蓝紫色,而不是红紫色。 064 浅云
浅云,谢公笺的古纸颜色。元代文人费著的《笺纸谱》记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 古纸有颜色,始于染潢防蛀,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潢是将白纸染成黄纸的工艺,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黄檗,黄檗含有防蛀的生物碱。 东晋文人应德詹的《桓玄伪事》记载:“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权臣桓玄曾下令朝廷公文改竹简为黄纸,这里说他对纸张很在意,特意制作有多种颜色的纸张。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浅云笺,用槐花汁、靛汁调匀,看颜色浅深,入银粉炙浆调匀。刷纸、搥法同前。”按照这个染纸的配方推断,浅云是淡碧色。 古代有颜色的纸张,名芳远扬有薛涛笺,名贵远扬有金粟纸、瓷青纸。乾隆帝曾经夸金粟纸:“蒸栗底须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金粟纸、瓷青纸都是因书写经文而产生的,瓷青纸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蓝草,以优质厚桑皮纸为原料,所以“色如青釉”“坚韧可宝”。瓷青纸的升级版是羊脑笺,把窖藏了一段时间的羊脑
序一
何谓色彩美学?何谓色彩通识? ……
何谓色彩通识? 作为“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的延伸,这一本的书名是《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 讲》。这本书以100 个小讲座的形式,解读中国传统色的色名源流和美学特征,更普及、更通透。这个普及和通透,前者是面向大众,后者是直指人心,无非是把玄妙的说明白,把混沌的搞清楚,这就是“何谓色彩通识”。 源于天地万物、衣食住行的中国传统色,沿着历史长河漂流下来,到了今天的岸边,如果不加解释地捞起“玄”“纁”“暮山紫”“天水碧”“檎丹”这样的词汇,读者可能是一头雾水。讲述“色彩通识”,就应该先把这些词汇还原为天地万物、衣食住行的本来面目,只有不迷失在词汇的丛林夜幕里,才能看清楚传统色的地平线日出。 不用说“玄”“纁”,即使是像“蜜合”这样还在使用的色名,说明白也是不容易的。我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查到有“蜜和”字样,在肾气丸方、鳖甲煎丸方等11 个方子里,原文均提到“炼蜜和丸”。这个“蜜和丸”和“蜜合色”是什么关系?起初搞不清楚,直到进入中医的工艺领域,才明白不是“蜜和丸”,而是“炼蜜”“和丸”,这是两个动作。炼蜜,加热熬炼蜂蜜,使其有黏度;和丸,将炼好的蜜与药粉按比例混合,团成中药丸子。熬蜜到一定火候,蜜液变成黄白色,手捻蜜液有黏性,但拉不出白丝,这种火候下的蜂蜜叫炼蜜,炼蜜的颜色就是蜜合色。 再有在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中被提到后大热的“螺子黛”,并不是长长的海螺状化妆品,或是化妆品配方里添加了海螺粉——哪儿有这种神秘配方。如果这么望文生义,近似有记录的“青雀头黛”配方里岂不是要搁进去青雀鸟头。颜师古的《隋遗录》记载隋炀帝轶事:“(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子黛不绝。”螺子黛是从波斯国进口的昂贵矿物颜料,蛾绿色,和螺壳的螺青色一样,所以才叫螺子黛。同样,青雀头黛,和青雀鸟头一样的颜色。 我因为“松花”而困惑过,这是还在使用的色名,但如果不去还原实物,“松花”的颜色是扑朔迷离的:在网上查到的松花色,有黄中带绿的,还有浅绿色的。我在查证松花色时,遇到擅用松花粉做滋补品的专家,她说:“抖落的松花粉像婴儿肤色一样娇嫩。”然后,看到松花的实物,它是松树雄枝春天抽新芽时的花骨朵。回到事物的起点,这是*有说服力的,松花是嫩黄色。打捞起来的色名,要还原为天地万物、衣食住行,才能知其所以。 “绿沈”是方以智的《通雅》里提到的:“绿沈,言其色深沈,正今之苦绿色。”苦绿色也不好理解:到底是深沉到什么程度、苦到什么程度的绿色?遍查古文,文有“绿沈管”,武有“绿沈枪”,似乎都是厚实持重的颜色物件。直到查到《南史》:“任昉卒于官,武帝闻之,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原来如此!绿沈是深绿西瓜皮的颜色。类似的事情,“银红”查到“出炉银”,“齐紫”查到“脉红螺”,方才水落石出。 100 讲,既要讲明白,又要讲到听众的心里,这是说书人的活计。讲完这100 个小讲座,我越来越体会到,凡事要回到本原,才不会道听途说。传统色不能停留在文本里,而是要回到天地万物、衣食住行,回到植物色、矿物色的着色工艺。染料、颜料、漆料、涂料、油墨、色素,它们对应着织物、壁画、绢画、瓷器、漆器、建筑、纸张、食物等的着色,这是中国传统色的广阔天地,也是“色彩通识”的未来讲台。 010 库金 库金,金箔的一种色名。金箔色根据工艺而变,常见四种:库金(足金),成色好的纯金色,微发红;大赤(冷金),成色略差的金色,金黄色;佛赤(紫赤金),拼入紫铜的杂金色,金赤色;田赤,拼入银的杂金色,淡黄色。还有一种选金,颜色如金却没有金,实际上是用银熏成的。 在商代,金箔就被应用于器物装饰,出土的商代漆器、木器、金器和玉石器普遍存有金箔装饰。从商代到汉末,金箔仅限于器物的装饰。到南北朝时期,金箔被应用于雕塑装饰,“佛靠金装”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佛像的衣服以大赤为主,脸和身体以库金为主。 金箔应用于佛教壁画,*早见于敦煌莫高窟263 窟北魏壁画。到唐代,金箔被普遍应用于佛教壁画、绢纸绘画,在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中都可以发现金箔。 到元、明、清代,金箔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故宫太和殿的龙,金碧辉煌,实际为库金、大赤两用,即使不是专业人士,看过这篇小文,也可以分辨哪儿是库金哪儿是大赤了。 027 三公子 三公子,这个典故出自《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民间说唱,其中的《王昭君变文》说的是王昭君身陷匈奴,借用场景却是当时河西人身陷吐蕃,一样的怀念汉家故土,各部落来祝贺昭君被册立为“烟脂皇后”的这个场景里说道:“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领多饶五品绯……搥钟击鼓千军喊,叩角吹螺九姓围。”三公子就是三公紫,指的唐代*高级别的三个官职太尉、司徒、司空的紫色官服。 唐代服色制度几经变革,没有变过的是“三品以上服紫”,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公服紫,毫无异议,但三公紫到底是红紫色还是蓝紫色,这是需要讨论的。我找到的**个参照是敦煌壁画130 窟的供养人乐庭瓌,榜题文字标明乐庭瓌已经被“赐紫、金鱼袋”,因为壁画褪色,目前所见复原画中他身穿蓝色袍服,这不符合他的身份,我怀疑是褪色无法辨别导致复原的颜色不准确,或者唐代画工的颜色不准确,从蓝色残留去推导,乐庭瓌的紫袍应该是蓝紫色。 另一个参照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司礼少常伯孙茂道上奏:“旧令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他说八九品官员穿青色不合适,这里的青色是蓝色,因为深蓝色跟紫色不好区分,卑微的官职跟*高级别的官职容易在服色上混淆,所以八九品改穿蓝绿色为上,高宗批准了他的意见,司马青衫到这里改成了司马碧衫。深蓝色和蓝紫色确实容易混淆,由这个“深青乱紫”,也看得出三品以上服紫是蓝紫色,而不是红紫色。 064 浅云
浅云,谢公笺的古纸颜色。元代文人费著的《笺纸谱》记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 古纸有颜色,始于染潢防蛀,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潢是将白纸染成黄纸的工艺,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黄檗,黄檗含有防蛀的生物碱。 东晋文人应德詹的《桓玄伪事》记载:“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权臣桓玄曾下令朝廷公文改竹简为黄纸,这里说他对纸张很在意,特意制作有多种颜色的纸张。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浅云笺,用槐花汁、靛汁调匀,看颜色浅深,入银粉炙浆调匀。刷纸、搥法同前。”按照这个染纸的配方推断,浅云是淡碧色。 古代有颜色的纸张,名芳远扬有薛涛笺,名贵远扬有金粟纸、瓷青纸。乾隆帝曾经夸金粟纸:“蒸栗底须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金粟纸、瓷青纸都是因书写经文而产生的,瓷青纸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蓝草,以优质厚桑皮纸为原料,所以“色如青釉”“坚韧可宝”。瓷青纸的升级版是羊脑笺,把窖藏了一段时间的羊脑和顶烟墨涂于纸上,砑光而成,宛如黑色绸缎。
郭浩,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统色研究专家、文化学者。近年致力于色彩文献考据,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审美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色谱体系。著有《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视觉游戏(二) 本书特色 在世界顶级的幻觉艺术作品——幻觉工作室所收集的这150幅彩色和黑白作品中,你将有机会看到他们精湛的技术成果,同时欣赏到一些经典的视觉作...
心相篇-吴茂长小楷书国学经典 本书特色 本丛书选择适合少年儿童国学启蒙的10篇内容。陈希夷,五代宋初的道家隐士。其学为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颇具影...
《文德斯论电影》收集了文德斯早期电影学院学生时代所作的电影笔记与摇滚乐评,而至晚近对德国电影界的批判,以及对电影前途的省
《北京电影学院剧作教材·电影编剧教学实践: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师电影文学剧本集》作为北影教材,选编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
《突破平面Premiere Pro 2020视频编辑与制作剖析》内容简介:《突破平面Premiere Pro 2020视频编辑与制作剖析》将Premiere P...
王仲殊,1925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0年7月自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
闹天宫 本书特色 《中国连环画名家名作系列:闹天宫》孙悟空闹了龙宫和地府,被龙王和阎罗告上天庭。玉帝采纳了太白金星的意见,将悟空招安到天庭,封了个『弼马温』。悟...
叶秀山论书法-说写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的书法论集。全书以叶先生的名作《书法美学引论》和《说“写字”》为主体,部分书法论文和随笔也收录其...
《精益医疗:如何改善患者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内容简介:广大的医生护士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医
艺术探索·迷人的九色鹿 本书特色 ★ 12开平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书选用常书鸿临摹品《九色鹿》壁画和莫高窟第257窟内全景照片★ 指引读者要用美术的方式...
药草山 本书特色 《药草山(精)》讲述:药草山下有一个穷村子,穷村子里*穷的一家人,有个小孩叫带福。带福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突然得了急病,却因为没有钱请郎中,双...
2005年以《断背山》一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引起国际影坛的注目,到《理性与感性》
电影色彩学 内容简介 面前有一叠书稿,厚厚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它是我的同班同学、好友梁明即将出版的新书《电影色彩学》。那些熟悉的电影片名、文字、图片把我的思绪...
另类的表述者:他们的行为 舞蹈和录像 本书特色 本书几篇访谈录的访谈人杰拉德·马特是维也纳艺术大厅的艺术总监。他采访了几乎所有参加过维也纳艺术大厅展览的艺术家。...
徐蘇斌,1992年獲得天津大學工學博士,2005年獲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歷任清華大學博士后、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東京大
北魏墓志铭放大系列:元晔墓志铭 本书特色 《北魏墓志铭放大系列:元晔墓志铭》魏碑书法风格的出现与演化,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北魏墓志当为魏碑书艺之完美体现者。墓志...
《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2014)》内容简介:该年度报告共约20万字,由总报告、若干篇专题报告、大事记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为
赵之谦潜夫论-历代书法名迹技法选讲 内容简介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揭叔,号悲庵,别署无闷、憨寮、思悲翁等。会稽(今浙江...
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 本书特色 电影有极富诗意同时又捉摸不定的蕴涵,因此想要给出标准答案或细致周到的阐释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终还要回到艺术自然激发的天真状态...
观音百态 本书特色 在当前的工艺美术界,依据传统人物雕刻的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行业内,很多艺人因专门从事雕刻传统人物或因专攻某一传统人物的雕刻名扬于世,从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