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源于天地万物,禽鸟、走兽、植株、山川、地貌、天象,不一而足。荷叶色黄,称作“缃叶”;绿色牡丹,名为“欧碧”;霞光色粉,名为“海天霞”;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黎明时分高空天色,称作“东方既白”……《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将100个古拙玄妙的颜色词从色彩源流中打捞出来,以小讲座的形式,将之还原为天地万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呈现古人对颜色的感知,以及色彩在经史、礼仪、文学、艺术中的表达,解读中国传统色的源流和美学特征。让传统色彩走进日常生活,让色彩背后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国人的共同感受。
★中国传统色,是古人观察山川日月、草木鱼虫记录下的风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诗意。桑叶初生、荷叶色黄,都可被称作“缃叶”;夕阳薄雾笼罩远山所现紫色,名为“暮山紫”;黎明时分高空天色,即“东方既白”;黄河水色金黄闪光,称作“黄河琉璃”;佛像面部金箔色,是为“库金”;甘黄古玉色,也叫作“蒸栗”……传统色来自天地万物的具象,也来自古人心灵的意象,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语言。
★《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以散文小讲的形式,将历史上100种传统色的源流典故娓娓道来。汉代“育阳染”其色近今之牛仔布;古晋高僧僧服多用“木兰”色,以木兰树皮为染料,呈深褐,持重谦卑;唐代名相魏徵所酿绿酒“翠涛”,色澄碧,唐太宗有诗赞曰“千日醉不醒”;《金瓶梅》写到各种银红物件,比甲、汗巾、香袋、衫子、袄儿,可见其色妩媚……传统色是来自自然的瑰宝,亦是缀连器物与文明的千年丝线。
★100种颜色,搭配100幅精美实物照片,将色彩、材质、实物结合,呈现真实可观的色彩之美,为设计提供灵感。以深浅不一的西瓜纹路、典雅的瓷器、浩瀚深邃的夜空与星辰,重现古人抒怀手中器物、眼中景致的情境——“轻如松花落金粉”,见到松花色,也就意会了李白写下诗句时的情思。
★内文独特100幅超大色块设计,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令人醉迷于传统美学之中。附赠100色可撕式色片两张。颜色按色系排列,每片可单独撕下用于色彩比对,既满足设计需求,也为生活中色彩应用提供道具。
** 黄白游 014
第二 松花 016
第三 天缥 018
第四 缃叶 020
第五 流黄 022
第六 海天霞 024
第七 纁黄 026
第八 玄天 028
第九 黄河琉璃 030
**十 库金 032
**十一 缊韨 034
**十二 欧碧 036
**十三 顺圣 038
**十四 牙绯 040
**十五 栀子 042
**十六 黄不老 044
**十七 柘黄 046
**十八 菘蓝 048
**十九 绀蝶 050
第二十 紫磨金 052
第二十一 赭罗 054
第二十二 黄丹 056
第二十三 青雘 058
第二十四 青緺 060
第二十五 齐紫 062
第二十六 凝夜紫 064
第二十七 三公子 066
第二十八 魏红 068
第二十九 螺子黛 070
第三十 朱颜酡 072
第三十一 檎丹 074
第三十二 丹罽 076
第三十三 官绿 078
第三十四 嫩鹅黄 080
第三十五 鞠衣 082
第三十六 郁金裙 084
第三十七 瓷秘 086
第三十八 芸黄 088
第三十九 雌黄 089
第四十 曾青 092
第四十一 璆琳 094
第四十二 朱湛 096
第四十三 大繎 098
第四十四 椒房 100
第四十五 二目鱼 102
第四十六 木兰 104
第四十七 柔蓝 106
第四十八 帝释青 108
第四十九 吉金 110
第五十 窃蓝 112
第五十一 群青 114
第五十二 太师青 116
第五十三 麹尘 118
第五十四 绿沈 120
第五十五 退红 122
第五十六 樱花 124
第五十七 木槿 126
第五十八 西子 128
第五十九 天水碧 130
第六十 秋香 132
第六十一 绿云 134
第六十二 藕丝秋半 136
第六十三 蒸栗 138
第六十四 浅云 140
第六十五 翠涛 142
第六十六 东方既白 144
第六十七 弗肯红 146
第六十八 茧色 148
第六十九 密陀僧 150
第七十 银朱 152
第七十一 胭脂虫 154
第七十二 爵头 156
第七十三 十样锦 158
第七十四 蜜合 160
第七十五 紫花布 162
第七十六 半见 166
第七十七 绢纨 168
第七十八 石绿 170
第七十九 伽罗 172
第八十 苏方 174
第八十一 福色 176
第八十二 胭脂水 178
第八十三 月白 180
第八十四 驼褐 182
第八十五 鞓红 184
第八十六 米汤娇 186
第八十七 綟绶 188
第八十八 暮山紫 190
第八十九 紫苑 192
第九十 银红 194
第九十一 紫矿 198
第九十二 霁红 200
第九十三 京元 202
第九十四 枣褐 204
第九十五 育阳染 206
第九十六 松石 208
第九十七 祖母绿 210
第九十八 菡萏 212
第九十九 杏黄 216
**百 明黄 218
010 库金 库金,金箔的一种色名。金箔色根据工艺而变,常见四种:库金(足金),成色好的纯金色,微发红;大赤(冷金),成色略差的金色,金黄色;佛赤(紫赤金),拼入紫铜的杂金色,金赤色;田赤,拼入银的杂金色,淡黄色。还有一种选金,颜色如金却没有金,实际上是用银熏成的。 在商代,金箔就被应用于器物装饰,出土的商代漆器、木器、金器和玉石器普遍存有金箔装饰。从商代到汉末,金箔仅限于器物的装饰。到南北朝时期,金箔被应用于雕塑装饰,“佛靠金装”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佛像的衣服以大赤为主,脸和身体以库金为主。 金箔应用于佛教壁画,*早见于敦煌莫高窟263 窟北魏壁画。到唐代,金箔被普遍应用于佛教壁画、绢纸绘画,在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中都可以发现金箔。 到元、明、清代,金箔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故宫太和殿的龙,金碧辉煌,实际为库金、大赤两用,即使不是专业人士,看过这篇小文,也可以分辨哪儿是库金哪儿是大赤了。 027 三公子 三公子,这个典故出自《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民间说唱,其中的《王昭君变文》说的是王昭君身陷匈奴,借用场景却是当时河西人身陷吐蕃,一样的怀念汉家故土,各部落来祝贺昭君被册立为“烟脂皇后”的这个场景里说道:“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领多饶五品绯……搥钟击鼓千军喊,叩角吹螺九姓围。”三公子就是三公紫,指的唐代*高级别的三个官职太尉、司徒、司空的紫色官服。 唐代服色制度几经变革,没有变过的是“三品以上服紫”,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公服紫,毫无异议,但三公紫到底是红紫色还是蓝紫色,这是需要讨论的。我找到的**个参照是敦煌壁画130 窟的供养人乐庭瓌,榜题文字标明乐庭瓌已经被“赐紫、金鱼袋”,因为壁画褪色,目前所见复原画中他身穿蓝色袍服,这不符合他的身份,我怀疑是褪色无法辨别导致复原的颜色不准确,或者唐代画工的颜色不准确,从蓝色残留去推导,乐庭瓌的紫袍应该是蓝紫色。 另一个参照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司礼少常伯孙茂道上奏:“旧令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他说八九品官员穿青色不合适,这里的青色是蓝色,因为深蓝色跟紫色不好区分,卑微的官职跟*高级别的官职容易在服色上混淆,所以八九品改穿蓝绿色为上,高宗批准了他的意见,司马青衫到这里改成了司马碧衫。深蓝色和蓝紫色确实容易混淆,由这个“深青乱紫”,也看得出三品以上服紫是蓝紫色,而不是红紫色。 064 浅云
浅云,谢公笺的古纸颜色。元代文人费著的《笺纸谱》记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 古纸有颜色,始于染潢防蛀,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潢是将白纸染成黄纸的工艺,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黄檗,黄檗含有防蛀的生物碱。 东晋文人应德詹的《桓玄伪事》记载:“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权臣桓玄曾下令朝廷公文改竹简为黄纸,这里说他对纸张很在意,特意制作有多种颜色的纸张。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浅云笺,用槐花汁、靛汁调匀,看颜色浅深,入银粉炙浆调匀。刷纸、搥法同前。”按照这个染纸的配方推断,浅云是淡碧色。 古代有颜色的纸张,名芳远扬有薛涛笺,名贵远扬有金粟纸、瓷青纸。乾隆帝曾经夸金粟纸:“蒸栗底须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金粟纸、瓷青纸都是因书写经文而产生的,瓷青纸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蓝草,以优质厚桑皮纸为原料,所以“色如青釉”“坚韧可宝”。瓷青纸的升级版是羊脑笺,把窖藏了一段时间的羊脑
序一
何谓色彩美学?何谓色彩通识? ……
何谓色彩通识? 作为“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的延伸,这一本的书名是《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 讲》。这本书以100 个小讲座的形式,解读中国传统色的色名源流和美学特征,更普及、更通透。这个普及和通透,前者是面向大众,后者是直指人心,无非是把玄妙的说明白,把混沌的搞清楚,这就是“何谓色彩通识”。 源于天地万物、衣食住行的中国传统色,沿着历史长河漂流下来,到了今天的岸边,如果不加解释地捞起“玄”“纁”“暮山紫”“天水碧”“檎丹”这样的词汇,读者可能是一头雾水。讲述“色彩通识”,就应该先把这些词汇还原为天地万物、衣食住行的本来面目,只有不迷失在词汇的丛林夜幕里,才能看清楚传统色的地平线日出。 不用说“玄”“纁”,即使是像“蜜合”这样还在使用的色名,说明白也是不容易的。我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查到有“蜜和”字样,在肾气丸方、鳖甲煎丸方等11 个方子里,原文均提到“炼蜜和丸”。这个“蜜和丸”和“蜜合色”是什么关系?起初搞不清楚,直到进入中医的工艺领域,才明白不是“蜜和丸”,而是“炼蜜”“和丸”,这是两个动作。炼蜜,加热熬炼蜂蜜,使其有黏度;和丸,将炼好的蜜与药粉按比例混合,团成中药丸子。熬蜜到一定火候,蜜液变成黄白色,手捻蜜液有黏性,但拉不出白丝,这种火候下的蜂蜜叫炼蜜,炼蜜的颜色就是蜜合色。 再有在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中被提到后大热的“螺子黛”,并不是长长的海螺状化妆品,或是化妆品配方里添加了海螺粉——哪儿有这种神秘配方。如果这么望文生义,近似有记录的“青雀头黛”配方里岂不是要搁进去青雀鸟头。颜师古的《隋遗录》记载隋炀帝轶事:“(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子黛不绝。”螺子黛是从波斯国进口的昂贵矿物颜料,蛾绿色,和螺壳的螺青色一样,所以才叫螺子黛。同样,青雀头黛,和青雀鸟头一样的颜色。 我因为“松花”而困惑过,这是还在使用的色名,但如果不去还原实物,“松花”的颜色是扑朔迷离的:在网上查到的松花色,有黄中带绿的,还有浅绿色的。我在查证松花色时,遇到擅用松花粉做滋补品的专家,她说:“抖落的松花粉像婴儿肤色一样娇嫩。”然后,看到松花的实物,它是松树雄枝春天抽新芽时的花骨朵。回到事物的起点,这是*有说服力的,松花是嫩黄色。打捞起来的色名,要还原为天地万物、衣食住行,才能知其所以。 “绿沈”是方以智的《通雅》里提到的:“绿沈,言其色深沈,正今之苦绿色。”苦绿色也不好理解:到底是深沉到什么程度、苦到什么程度的绿色?遍查古文,文有“绿沈管”,武有“绿沈枪”,似乎都是厚实持重的颜色物件。直到查到《南史》:“任昉卒于官,武帝闻之,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原来如此!绿沈是深绿西瓜皮的颜色。类似的事情,“银红”查到“出炉银”,“齐紫”查到“脉红螺”,方才水落石出。 100 讲,既要讲明白,又要讲到听众的心里,这是说书人的活计。讲完这100 个小讲座,我越来越体会到,凡事要回到本原,才不会道听途说。传统色不能停留在文本里,而是要回到天地万物、衣食住行,回到植物色、矿物色的着色工艺。染料、颜料、漆料、涂料、油墨、色素,它们对应着织物、壁画、绢画、瓷器、漆器、建筑、纸张、食物等的着色,这是中国传统色的广阔天地,也是“色彩通识”的未来讲台。 010 库金 库金,金箔的一种色名。金箔色根据工艺而变,常见四种:库金(足金),成色好的纯金色,微发红;大赤(冷金),成色略差的金色,金黄色;佛赤(紫赤金),拼入紫铜的杂金色,金赤色;田赤,拼入银的杂金色,淡黄色。还有一种选金,颜色如金却没有金,实际上是用银熏成的。 在商代,金箔就被应用于器物装饰,出土的商代漆器、木器、金器和玉石器普遍存有金箔装饰。从商代到汉末,金箔仅限于器物的装饰。到南北朝时期,金箔被应用于雕塑装饰,“佛靠金装”是从这时才开始的,佛像的衣服以大赤为主,脸和身体以库金为主。 金箔应用于佛教壁画,*早见于敦煌莫高窟263 窟北魏壁画。到唐代,金箔被普遍应用于佛教壁画、绢纸绘画,在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法海寺壁画中都可以发现金箔。 到元、明、清代,金箔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故宫太和殿的龙,金碧辉煌,实际为库金、大赤两用,即使不是专业人士,看过这篇小文,也可以分辨哪儿是库金哪儿是大赤了。 027 三公子 三公子,这个典故出自《敦煌变文》,敦煌变文是民间说唱,其中的《王昭君变文》说的是王昭君身陷匈奴,借用场景却是当时河西人身陷吐蕃,一样的怀念汉家故土,各部落来祝贺昭君被册立为“烟脂皇后”的这个场景里说道:“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领多饶五品绯……搥钟击鼓千军喊,叩角吹螺九姓围。”三公子就是三公紫,指的唐代*高级别的三个官职太尉、司徒、司空的紫色官服。 唐代服色制度几经变革,没有变过的是“三品以上服紫”,三公都是正一品。三公服紫,毫无异议,但三公紫到底是红紫色还是蓝紫色,这是需要讨论的。我找到的**个参照是敦煌壁画130 窟的供养人乐庭瓌,榜题文字标明乐庭瓌已经被“赐紫、金鱼袋”,因为壁画褪色,目前所见复原画中他身穿蓝色袍服,这不符合他的身份,我怀疑是褪色无法辨别导致复原的颜色不准确,或者唐代画工的颜色不准确,从蓝色残留去推导,乐庭瓌的紫袍应该是蓝紫色。 另一个参照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司礼少常伯孙茂道上奏:“旧令六品、七品着绿,八品、九品着青,深青乱紫,非卑品所服。望请改八品、九品着碧。”他说八九品官员穿青色不合适,这里的青色是蓝色,因为深蓝色跟紫色不好区分,卑微的官职跟*高级别的官职容易在服色上混淆,所以八九品改穿蓝绿色为上,高宗批准了他的意见,司马青衫到这里改成了司马碧衫。深蓝色和蓝紫色确实容易混淆,由这个“深青乱紫”,也看得出三品以上服紫是蓝紫色,而不是红紫色。 064 浅云
浅云,谢公笺的古纸颜色。元代文人费著的《笺纸谱》记载:“谢公有十色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即十色也。” 古纸有颜色,始于染潢防蛀,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入潢是将白纸染成黄纸的工艺,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黄檗,黄檗含有防蛀的生物碱。 东晋文人应德詹的《桓玄伪事》记载:“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权臣桓玄曾下令朝廷公文改竹简为黄纸,这里说他对纸张很在意,特意制作有多种颜色的纸张。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浅云笺,用槐花汁、靛汁调匀,看颜色浅深,入银粉炙浆调匀。刷纸、搥法同前。”按照这个染纸的配方推断,浅云是淡碧色。 古代有颜色的纸张,名芳远扬有薛涛笺,名贵远扬有金粟纸、瓷青纸。乾隆帝曾经夸金粟纸:“蒸栗底须夸玉色,青莲仍自隐经文。”金粟纸、瓷青纸都是因书写经文而产生的,瓷青纸所使用的染色植物是蓝草,以优质厚桑皮纸为原料,所以“色如青釉”“坚韧可宝”。瓷青纸的升级版是羊脑笺,把窖藏了一段时间的羊脑和顶烟墨涂于纸上,砑光而成,宛如黑色绸缎。
郭浩,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统色研究专家、文化学者。近年致力于色彩文献考据,梳理传统文化与东方审美视角下的中国传统色谱体系。著有《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行书百联-中国楹联书法经典 内容简介 现在所能见到的*早的楹联书法作品,是明代中后期的作品。即使有一些明人的楹联作品,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的,往往是后人...
图形创意 内容简介 图形创意的教学始终是动态的、多元的,这种教学中的弹性实际上是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并不是说图形创意就无章可循。鉴于图形创意本身尚是一个...
装帧时代 本书特色一部弥足珍贵的书封手工绘图史,三百幅手绘书封珍藏,为台湾保守禁忌的年代留住绚烂的面貌。 过去遭迷雾遮掩的战后初期中国台湾书籍设计史并非一片贫...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
《邓小平讲话实录:会谈卷》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从1964年到1990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和中外记者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
《员工培训教程》内容简介:本书特别适合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新员工或在职1~3年的员工,作为培训教程和自我辅导书使用。本书内容全面
大元徵音-王大元曲谱 本书特色 《大元徵音:王大元曲谱》是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元徵音-王大元曲谱 节选 《大元徵音:王大元曲谱》内容简介:王大元先生是北方...
今天我休息 本书特色 刘凤禄编著的《今天我休息》讲述了:派出所所长爱人姚美贞给警察马天民介绍个对象——邮递员刘苹,并让马天民休息日去会面。赴约途中,马天民帮助一...
描绘了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盛世图景,尤其是通过亲身经历,描述了不少大明星银幕后的真实生活,包括作者的好友克拉克·盖博、亨弗
始平公造像记-中国古代碑志法书范本精选 本书特色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书法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这些经典作品,由于年代不同,科技发展水平...
楷书-现代汉语2500常用字钢笔字帖 内容简介 庞氏硬笔书法艺术,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清新俊美自成一派,被誉为“庞体”,深受大众喜爱。庞中华先生长期关心硬笔书法...
艺术丛话 内容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浙江桐乡人。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翻译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师范学校...
(精)和孩子一起读的艺术史 本书特色 ◎ 用轻松好读的故事还原漫漫艺术史以生动的故事带领读者回到创作现场,零距离感受艺术之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感受到...
底纹背景图案与配色-II-1CD矢量图 本书特色 邹加勉、郭岚编著的《底纹背景图案与配色(Ⅱ)》中收录的图案包括经典欧式、摩登迷彩、抽象几何及可爱卡通。经典欧式...
未被驯服的梦境 本书特色 《未被驯服的梦境》主要内容包括:《朗读者》:“平庸的恶”、失落的正义和宽恕、《刺猬的优雅》:日常生活秩序中的生死之问、《猫头鹰的哭泣》...
好莱坞低成本影视制片模板好莱坞制片业标准教科书,三十年来多次再版【编辑推荐】《影视预算手册》早已成为好莱坞影视工业中最重
《增广贤文》钢笔字帖.楷书 本书特色 《增广贤文钢笔字帖:楷书》的作者对钢笔书法既具传统功底又有时代气息,字体结构严谨,点画精熟,还有毛笔书法的韵味。其...
《存在主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内容简介:本书原为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出版的一部英文著作,是美国存在主义研究专家考夫
傅雷译文集:艺术哲学 内容简介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绘画与摄影之间建构认知桥梁树立电影造型的开创性思维方式...................※编辑推荐※《影像构成基础》融合了美术与摄影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