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让哲学主题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本书乃《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一书之新版,以2012年《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为底本并插入2011年《该中国哲学登场了?》若干章节重新编辑而成。删除了原书谈论学术经历与重要著作等内容,更加凸显思想线索与思想观点。其主旨意在以转换性创造,融中国传统、康德、马克思于一炉,使哲学从二十世纪西方主流中脱身出来,走出语言,迈向心理。书稿特色:李泽厚是中国近三十年来很有影响、很受关注的哲学家。在这部访谈中,李先生总结性地、集中地谈论了他自己的哲学要点,对中国哲学对当代世界哲学的可能参与,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他晚年的这部哲学访谈录,摆脱了世俗哲学写作繁琐无谓的论证和舞文弄墨的铺陈,以简白直接的方式,陈述了其哲学的要义,对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和主张。本次新版,李先生在结构上做出了调整,将二书精华融为一书,突出历史建构之“情本体”这一哲学主线。取舍删改之间,颇见李先生对此书的偏爱与用心。市场价值:如果说思想家的传世名著如同杜鹃啼血,那么,他的谈话录,就如同山中的清泉,在青石之间,轻松地、不经意地、鲜活地流淌着。李泽厚先生这本小小的哲学谈话录,也同样如此。李泽厚与一般的思想史学者不同,因为他有很强的史学、史识和史才,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举重若轻的,常常几句话就点到要穴。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对哲学和人生意义感兴趣的年轻人阅读。
让哲学回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让哲学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本书凸显思想线索与思想观点,意在以转换性创造,融中国传统、康德、马克思于一炉,使哲学从西方主流中脱身出来,走出语言,走向心理。 李泽厚先生这本耐人寻味的哲学谈话录,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举重若轻的,常常几句话就点到要穴,尤其适合对哲学和人生意义感兴趣的年轻人阅读。
目录
新编版序
01现代哲学还剩下什么 001
广义的形而上学与狭义的形而上学 003
从理念,到生活,到解构 004
两位中国海德格尔专家的话 006
巫史传统与“为王先驱” 008
02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013
“太初有言”与“天行健” 015
“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 021
“学而**” 024
从来不谈方法论 028
中国学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 034
很多哲学名著又薄又好看 041
王浩的两难 045
玄奘怕丢人,不敢译《老子》048
“点穴法” 050
03 汉字与历史经验 053
“结绳记事”就是*初的历史记录 055
命名:走向历史经验057
“度”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 060
04 为什么“度是**范畴” 067
人类的生存延续是出发点和基础 069
大猩猩一黑猩猩一人072
理性使主客体分离 074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078
美是人对“度”的自由运用081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085
05 善包容,肯学习,能吸收,可消化 089
逻辑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091
文字控制语言的原因096
凡智慧,均可学102
忽略个体是一种战争思维104
还是蔡仪能抓住要害107
“必要的余事”109
06“理性的神秘”与宗教经验113
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115
个体创造性源泉118
“宇宙一自然”是我唯一信奉的神121
发现都是发明 124
07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127
研究传统不能从观念、文本出发 129
巫术礼仪中的“情本体”线索131
“礼”的神圣性和神秘性135
“天道”在“人道”中 138
08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这些词145
冯友兰为何赞同“西体中用”147
心理形式与“抽象继承法”150
“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152
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156
09 关于“情本体”163
哲学研究什么165
关于“外星人”的三段论167
命运,情感,人性,偶然 170
“情本体”与哲学175
“情本体”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176
“情本体”是一种世界性视角187
10当“情本体”面对基督教精神193
“人类中心说”是西方传统 195
中国需要哪种现代性 198
人总要寻找信仰 200
11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205
“情本体”外推即政治哲学207
“两德论”是政治哲学的基础210
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214
中国也许能调解“文明的冲突”218
“四大皆空”还得活220
时间与“时间性”223
“闲愁*苦”与“何时忘却营营”230
没有人类,哪来善恶美丑235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体” 238
新编版后记245
我提“人(我)活着”“如何活”“为什么活”“活得怎样”正是紧接着康德提的“人是什么”。所以我提出“人类视角,中国眼光”。人到底是怎么活到今天的?中国这么 大的时空实体能生存下来,道理在哪里?这一巨大时空实体能为人类提供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考吗?例如,在政治哲学上,能否提出“乐与政通”“和谐高于正义”,即不把理性的*后审判而是把身心、人际、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后的制高点呢? 我自以为不像他们那样从“礼”“仁”“德”“道”“理”“气”等古代文献和范畴出发,不是从“子曰诗云”出发,而是从这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巨大“时空实体”何以可能与问题何在出发,从这样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古典思想”,去看孔、孟、老、庄、荀、韩、程、朱、陆、王。我重视的是儒学的“神”而非“形”,首先是从民族生存发展,而不是从文本、观念、范畴、人物出发,这大概就是我不同于“国学派”的地方。 我认为,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 我先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那么,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后记”中说的想要“为王前驱”的意愿,也就可以实现了。 我的哲学构想,和国内的思潮没有太大关系,但和世界的思潮有关系。人类走到这地步,个人也走到这地步,人不能不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人的孤单、无聊,人生的荒诞、异化,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在这样的时候,我提出“情本体”,可以说是世界性问题使然。 至于未来人类的走向,这是我所不能回答的大问题。说两点期待吧:**,希望未来脑科学有突破性进展,使人类更清楚地了解人性和自己;第二,怎样走自己的路,如何“知命”和“立命”,这个问题未来的脑科学也解决不了,这是个哲学问题,今天相当突出,关乎人类、民族和个体的前景,我期待中国当代哲学对此做出贡献,登场世界。
李泽厚,1930年6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权威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 主要论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思想史三论”、“美学三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伦理学新说述要》等。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预言 本书特色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既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笼统地把方术等间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
十家论庄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主编,选取20世纪中国庄子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十家——胡适、冯友兰、吕振羽、郭沫若、侯外庐(及中国思想通史学派)、任继...
道家箴言录 本书特色 《道家箴言录》选编了道家历代主要代表人物和宗教经典中的言论,并加以注解和译释,试图让大家在尽短的时间内、较容易地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发...
道德经与科学思索 本书特色 《道德经与科学思索·陪伴一生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町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论柏拉图对话-柏拉图注疏集 本书特色 在西方的柏拉图研究史上,施莱尔马赫是一位枢纽性人物,不仅奠定了柏拉图作品的现代德译本的基础,也深远影响了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
人论(西风译丛第五辑) 本书特色 人们普通承认,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索的*高目标,在哲学各个流派的争论中,这个目标是统一并且不可动摇的,它就像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是所...
禅宗心法 内容简介 当代在海外有两位著名居士,一为佛家居士南怀瑾先生,一为道家居士萧天石先生,两人互为师友,遍访佛道,均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
当代云居寺史话 本书特色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由杨亦武所著,是由当代北京编辑部和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系列中的一本。它以史话的形式,记述和...
宗教.北京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和文化名城。北京是中国的窗口。从宗教方面来讲。北京的地方亦非常重...
鬼谷子 本书特色 《鬼谷子》,据传是由鬼谷先生之后的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旷世奇书,也是纵横家 保存至今的理论专著,是中国传...
《道德经》归元真经 本书特色 2500年来,《道德经》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期间,研究和注释此经的仁人智士,仙真大德不计其数。有从哲学角度的,又从治国治民角度...
象征在别处-社会人类学探讨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结构的双轨政治:重读《皇权与绅权》、罗德尼·尼达姆的象征分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象征人类学的变...
孝弟三百千 本书特色 《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孝弟三百千》是“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丛书”中的一本,内含《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
觉迷人 目录 自己寻见那一片无字的天空楼宇烈南岳系·石头宗1 心声石头希迁2 净土石头希迁3 谁人石头希迁4 含灵石头希迁5 橛柴石头希迁6 无物石头希迁7 同...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的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
人生十论-[新校本] 本书特色 钱穆先生不愧是大师级人物,中国文化功底相当了得,从哲学、史学、文学等多方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举例生动,信手拈来却十分精到。读...
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
李学勤谈国学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2020年1月1版1印★ 李学勤,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在甲骨学、青铜器、玉器、简帛、古...
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三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主办的专业性连续出版物,2003年起出版,年出一卷,本书为第三卷。...
伽达默尔(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伽达默尔早年所受的影响谈起,论述了他的哲学诠释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要旨。本书着重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前见、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