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忆语体”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陈裴之深情追忆亡妾王子兰(紫姬)。在作者半枝半影读到的《香畹楼忆语》里,他与紫姬的爱情,并不完美、也不纯粹,不是童话也不是传奇,甚至是残缺的、苍白的、单薄的,经不起推敲和细究;但它又是如此真实,真实得仿佛一篇心理学病理报告,真实得仿佛就是你我身边随处可见的故事,甚至是你我都会遇到、拥有、错过和怀念追忆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仍然顽强地要焕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光彩,一种不死的欲望,一星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因而成为那么温柔动人的一点光亮,经历百年一直传递到今天。全书包括译者的前言导读、今译、原文&注解、家人小传、文中诗词、译者的后记评述,并在附录里补充了作者母亲写的《紫姬小传》、作者正妻汪端写的《紫姬哀词并序》、紫姬姐妹为《香畹楼忆语》作的序等,视角不同,文体各异。"
%前言
香畹楼忆语·今译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家人小传
陈文述
龚玉晨
汪端
梁德绳
陈时
王瑞兰
马又兰
陈丽娵
陈华娵
管筠
陈葆庸
另:小陈的基友们
《香畹楼忆语》中的诗词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附录
紫湘诔陈文述
紫姬小传龚玉晨
紫姬哀词并序汪端(允庄)
同作管筠(静初)
同作(又)陈华娵(萼仙)
同作(又)陈丽娵(苕仙)
《香畹楼忆语》序(一)马又兰(闰湘)
《香畹楼忆语》序(二)王瑞兰
%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初读到小陈(陈裴之)和紫姬(王子兰)的故事,我还年少,将之读作一个美丽、浪漫,甚至不无“幸运”的青春爱情悲剧,类似古代中国的《恋空》或《Love Story》。 两个漂亮的年轻人,在*美好之时相遇、相爱,结为连理。几乎没有任何错过,也没有多少阻碍,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也仿佛都在温柔地守护着这份感情。直到死亡突然降临,带走其中一人,而后没过多久,另一人也随之逝去。 但他们也因此躲过了世间的衰老、挫折和困顿……只留在一篇短短的绮丽文字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情有独钟、心心相印。 必须承认,读者们喜欢这样的故事,甜美、轻盈,赚人眼泪,又毫无负担,几乎没什么阴暗面,没有恶意、背叛、伤害,每个角色都是善良的,所有误会都是善意的,甚至*终的不幸也带着“真善美”的成分,让主角定格在*青春美丽、两情相悦之时,就连悲伤也呈现出某种绝美的姿态,仿佛摇曳着淡淡的芬芳。 而我总相信,古往今来,人心一也。两百多年前,小陈写下这篇《香畹楼忆语》时,还有同时代读到的亲友们,心中涌起的,想必也是同样带着淡淡芬芳的美丽的悲哀吧。 之后,过了好些年,我偶然重读此文,又稍微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文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 整个故事就忽然完全变了味道。 如果这是一个简单纯美的爱情故事,小陈为何要从父亲生病写起?他文中未曾提及,陈父(陈文述)并不是简单的“抱恙”,当时整个苏杭暴发疫病,陈家四十天里有十一人先后病故,其中有孕妇,也有未成年的孩子,活下来的人,也大多曾染疾,“死里逃生”。 所以小陈和妻子允庄(汪端)才会如此虔诚地“持观音斋”,“夫妇异处者四年”。紫姬还根本没有登场,家中就开始有为他纳妾的提议。 按照小陈的说法,他是激烈反对的,完全是允庄一厢情愿地张罗,他一再推辞拒绝,为此还在风月场中留下了薄幸无情之名。甚至,从他的某些词作看,还有人怀疑他其实是“惧内”的。 而允庄之所以热心地为小陈纳妾,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她选编《明诗》,过于投入,患上严重的失眠症,担忧自己心力损耗,“不克仰事俯育”,上不能侍奉公婆,下不能抚养子女。所以急着给丈夫再找一个“贤内助”。 小陈的母亲龚夫人(龚玉晨)且透露,允庄是“娩后失调”,身体孱弱,这也是“夫妇异处”的一个原因。 估计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读到这里都要“呵呵”了:我信你才有鬼! 小陈还一再强调,即使勉强同意纳妾,他也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找一个能够洗尽铅华,“温凊定省”,尤其是“采兰树萱”,“奉吾老母者”。 小陈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龚夫人所出,*小的妹妹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唯一的弟弟陈学周,小字荀儿,十分聪慧,却也在七岁时病故。这里的“七岁”是虚岁,其实荀儿去世时只有五岁,正是*可爱的年纪。龚夫人为此大病一场,水米不进,“月饮酒百壶”。从此十分善饮,被陈父称为“酒仙”。略怀疑这可能是酒精依赖的婉转说法,而龚夫人实际上一直未从丧子之痛中真正走出来,到晚年更是每每饮酒过度,醉后性子阴晴不定,“声色所加,恒使人惴惴”。即使在小陈笔下(他必然要美化自己的母亲),也能看出她特别脆弱、敏感,多愁多病,是全家人担忧牵挂的焦点。 后来紫姬病重,小陈陪她回娘家养病。紫姬奄奄一息时,龚夫人略有不适(其实只是感冒头晕),陈父就赶紧给小陈写信,小陈也立刻赶回家去,紫姬去世时他都未能守身边。所以,从小陈的立场看,他当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一见倾心和刻骨铭心,更像是“按图索骥”地“诚征高级生活助理”。 再看紫姬那边,也更像是有备而来的积极“应征”。 按小陈的说法,紫姬出生于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姬同怀十人,长归铁岭方伯,次归天水司马,次归汝南太守,次归清河观察,次归陇西参军,次归安乐氏,次归清河氏,次未字而卒,次归鸳湖大尹,姬则含苞*小枝也”。一家十姊妹,花团锦簇,除了八姊早夭,似乎个个都嫁得不错,而紫姬是*小*受宠的一个。 但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文字所呈现的那般美好。 十姊妹并非一母所生,有的也许还是养女,且养育她们很可能就是为了给人做妾。可以想象,“嫁得好”应该是紫姬姊妹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生目标,而前面几位姐姐也都乖顺地听从安排。 紫姬的生母早逝,七姊瑞兰和她是同母姊妹,八姊小兰可能也是,但小兰早夭。而瑞兰特别有个性,或者说勇于追求爱情,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嫁给了一位戏子,好像还是靠她养着。—至于谋生的方式,就不好说了。 可以想见,瑞兰此举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时人记载是“其母颇诟谇”,这里的“母亲”应该是她们的嫡母。 不管嫡母多么生气,瑞兰已经离家,那么承受“诟谇”的,想来是其余未出嫁的妹妹,尤其是她的同母妹妹。—如果猜想得更阴暗一点,小兰的早夭不知和这有无关系? 作为两百年后的旁观者,我们很难评估所有这些给“含苞*小枝”的紫姬造成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只能推测,若她真如小陈文中所写的那般聪明、敏感而沉静内敛,或许在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嫁得“足够好”,连七姊八姊的份一起,好到让嫡母无话可说,让身边所有人都艳羡不已。 小陈似乎就是那个“足够好”的选择。 ……
%作者:陈裴之(1794—1826) 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江南著名才子、诗人,著有《澄怀堂集》《香畹楼忆语》《梦玉词》。其父陈文述,为当时名士,交游广阔,主持吴中文坛,家人亲友多能诗,可谓书香门第;其妻汪端,也是清代著名女诗人、学者。而陈裴之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记载他与秦淮名妓王子兰(紫湘)爱情故事的《香畹楼忆语》,与冒襄追忆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齐名,二者可谓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的双璧。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影梅庵忆语》等作品。
作为“忆语体”文学的经典之作,《香畹楼忆语》清嘉庆年间问世伊始,即获高度赞誉,尤其笔墨功力“非雉皋所及”。与版本众多的《浮生六记》《影梅庵忆语》相比,与之齐名的《香畹楼忆语》市面上寥寥无几。本书作者继剖解《影梅庵忆语》之后,将《香畹楼忆语》列为“与世书”古文今译系列的第二部。除了延续优美的古文今译、抽丝剥茧的原文考证和注释解读,更进一步“全景再现式”,除了还原《香畹楼忆语》本身,还生动讲述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家人的生平,并将文中寄情传意的诗词单列注解,同时附上了才学深厚的婆母、姐妹为女主所作的哀悼纪念文章。 要读到、读懂、读透、感悟《香畹楼忆语》中文字之美、情感之深切,本书是值得珍藏的良心版本。
前言
香畹楼忆语·今译
影梅庵忆语·原文 & 注解
家人小传
陈文述
龚玉晨
汪端
梁德绳
陈时
王瑞兰
马又兰
陈丽娵
陈华娵
管筠
陈葆庸
另:小陈的基友们
《香畹楼忆语》中的诗词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附录
紫湘诔陈文述
紫姬小传龚玉晨
紫姬哀词并序汪端(允庄)
同作管筠(静初)
同作(又)陈华娵(萼仙)
同作(又)陈丽娵(苕仙)
《香畹楼忆语》序(一)马又兰(闰湘)
《香畹楼忆语》序(二)王瑞兰
后记疲惫生活中的温柔与光亮 *初读到小陈(陈裴之)和紫姬(王子兰)的故事,我还年少,将之读作一个美丽、浪漫,甚至不无“幸运”的青春爱情悲剧,类似古代中国的《恋空》或《Love Story》。 两个漂亮的年轻人,在*美好之时相遇、相爱,结为连理。几乎没有任何错过,也没有多少阻碍,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家人与朋友,也仿佛都在温柔地守护着这份感情。直到死亡突然降临,带走其中一人,而后没过多久,另一人也随之逝去。 但他们也因此躲过了世间的衰老、挫折和困顿……只留在一篇短短的绮丽文字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情有独钟、心心相印。 必须承认,读者们喜欢这样的故事,甜美、轻盈,赚人眼泪,又毫无负担,几乎没什么阴暗面,没有恶意、背叛、伤害,每个角色都是善良的,所有误会都是善意的,甚至*终的不幸也带着“真善美”的成分,让主角定格在*青春美丽、两情相悦之时,就连悲伤也呈现出某种绝美的姿态,仿佛摇曳着淡淡的芬芳。 而我总相信,古往今来,人心一也。两百多年前,小陈写下这篇《香畹楼忆语》时,还有同时代读到的亲友们,心中涌起的,想必也是同样带着淡淡芬芳的美丽的悲哀吧。 之后,过了好些年,我偶然重读此文,又稍微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文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时代背景。 整个故事就忽然完全变了味道。 如果这是一个简单纯美的爱情故事,小陈为何要从父亲生病写起?他文中未曾提及,陈父(陈文述)并不是简单的“抱恙”,当时整个苏杭暴发疫病,陈家四十天里有十一人先后病故,其中有孕妇,也有未成年的孩子,活下来的人,也大多曾染疾,“死里逃生”。 所以小陈和妻子允庄(汪端)才会如此虔诚地“持观音斋”,“夫妇异处者四年”。紫姬还根本没有登场,家中就开始有为他纳妾的提议。 按照小陈的说法,他是激烈反对的,完全是允庄一厢情愿地张罗,他一再推辞拒绝,为此还在风月场中留下了薄幸无情之名。甚至,从他的某些词作看,还有人怀疑他其实是“惧内”的。 而允庄之所以热心地为小陈纳妾,主要是因为那段时间她选编《明诗》,过于投入,患上严重的失眠症,担忧自己心力损耗,“不克仰事俯育”,上不能侍奉公婆,下不能抚养子女。所以急着给丈夫再找一个“贤内助”。 小陈的母亲龚夫人(龚玉晨)且透露,允庄是“娩后失调”,身体孱弱,这也是“夫妇异处”的一个原因。 估计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读到这里都要“呵呵”了:我信你才有鬼! 小陈还一再强调,即使勉强同意纳妾,他也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找一个能够洗尽铅华,“温凊定省”,尤其是“采兰树萱”,“奉吾老母者”。 小陈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龚夫人所出,*小的妹妹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唯一的弟弟陈学周,小字荀儿,十分聪慧,却也在七岁时病故。这里的“七岁”是虚岁,其实荀儿去世时只有五岁,正是*可爱的年纪。龚夫人为此大病一场,水米不进,“月饮酒百壶”。从此十分善饮,被陈父称为“酒仙”。略怀疑这可能是酒精依赖的婉转说法,而龚夫人实际上一直未从丧子之痛中真正走出来,到晚年更是每每饮酒过度,醉后性子阴晴不定,“声色所加,恒使人惴惴”。即使在小陈笔下(他必然要美化自己的母亲),也能看出她特别脆弱、敏感,多愁多病,是全家人担忧牵挂的焦点。 后来紫姬病重,小陈陪她回娘家养病。紫姬奄奄一息时,龚夫人略有不适(其实只是感冒头晕),陈父就赶紧给小陈写信,小陈也立刻赶回家去,紫姬去世时他都未能守身边。所以,从小陈的立场看,他当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文中所写的一见倾心和刻骨铭心,更像是“按图索骥”地“诚征高级生活助理”。 再看紫姬那边,也更像是有备而来的积极“应征”。 按小陈的说法,紫姬出生于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姬同怀十人,长归铁岭方伯,次归天水司马,次归汝南太守,次归清河观察,次归陇西参军,次归安乐氏,次归清河氏,次未字而卒,次归鸳湖大尹,姬则含苞*小枝也”。一家十姊妹,花团锦簇,除了八姊早夭,似乎个个都嫁得不错,而紫姬是*小*受宠的一个。 但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文字所呈现的那般美好。 十姊妹并非一母所生,有的也许还是养女,且养育她们很可能就是为了给人做妾。可以想象,“嫁得好”应该是紫姬姊妹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生目标,而前面几位姐姐也都乖顺地听从安排。 紫姬的生母早逝,七姊瑞兰和她是同母姊妹,八姊小兰可能也是,但小兰早夭。而瑞兰特别有个性,或者说勇于追求爱情,不顾家人的反对阻挠,嫁给了一位戏子,好像还是靠她养着。—至于谋生的方式,就不好说了。 可以想见,瑞兰此举掀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时人记载是“其母颇诟谇”,这里的“母亲”应该是她们的嫡母。 不管嫡母多么生气,瑞兰已经离家,那么承受“诟谇”的,想来是其余未出嫁的妹妹,尤其是她的同母妹妹。—如果猜想得更阴暗一点,小兰的早夭不知和这有无关系? 作为两百年后的旁观者,我们很难评估所有这些给“含苞*小枝”的紫姬造成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只能推测,若她真如小陈文中所写的那般聪明、敏感而沉静内敛,或许在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嫁得“足够好”,连七姊八姊的份一起,好到让嫡母无话可说,让身边所有人都艳羡不已。 小陈似乎就是那个“足够好”的选择。 ……
作者:陈裴之(1794—1826) 字孟楷,号小云,别号朗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江南著名才子、诗人,著有《澄怀堂集》《香畹楼忆语》《梦玉词》。其父陈文述,为当时名士,交游广阔,主持吴中文坛,家人亲友多能诗,可谓书香门第;其妻汪端,也是清代著名女诗人、学者。而陈裴之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记载他与秦淮名妓王子兰(紫湘)爱情故事的《香畹楼忆语》,与冒襄追忆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齐名,二者可谓中国文学史上“自传其爱”的“忆语体”文学的双璧。 译注者:半枝半影 一直坚守着老式“书斋”风格的写作者,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静,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安静写作,安静翻译,安静推荐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 “与世书”系列的古文今译,追求译文的气韵与美感,力图“神似”原作风格;注释细致入微,对每一人物、事件、典故、诗词、器物、风俗皆不避琐屑,娓娓道来;通过扎实的考证补充原文的空白之处;相关解读分析,力求直面人心、洞察世情,深刻又宽容、温暖而犀利;致力于在古文今译一事上用心至性,打磨佳作。 已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诗经〉笔记》《浮生六记(今译)》《与茶说》《影梅庵忆语》等作品。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
赫尔加日记 本书特色1939年开始写日记时,赫尔加9岁,与父母和住在布拉格的45000名犹太人一起,经历了纳粹的进攻和统治:父亲失去了工作,她无法再上学,全家人...
散文卷-雷达自选集 目录 自序**辑:抒情王府大街64号皋兰夜语依奇克里克还乡走宁夏乘沙漠车记圣果重读云南听秦腔秋实凝香足球与人生感悟冬泳辨赝化石玄想录置身西西...
《我与地坛》内容简介:本书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
《小仓山房诗文集(共4册)》主要内容:清代经康熙、雍正两朝的惨澹经营,生产发展民殷物阜,人才亦因之辈出,至乾隆朝号称极盛。文
沈从文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跟着沈从文回湘路线,彻底读懂每一个漂泊者的悲痛与热情! ◆全面展现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 ◆精选沈从文散文、小说、自传、家信共115篇...
浮生六记·秋灯琐忆 本书特色 这是两部别具风格的笔记体自传。《浮生六记》记录沈复先甜后苦的一生经历,从家庭到事业、从闺情到漫游,夫妻温存与坎坷生计、习幕作贾与撰...
《牛津通识读本:德国文学(中文版)》内容简介:从马丁·路德、歌德到海涅、布莱希特,乃至君特·格拉斯,德国作家对现代世界产生
智慧点亮人生书系--朝花夕拾 内容简介 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是写给人文社科领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者的实用手册,它可以帮助该领域各学科的
似梦人生(梁晓声著) 本书特色 如果谁认为一个人没有导师就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的话,那么我的回答是——我的**位导师,是母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似梦人生(梁...
图文悦读-宋词地图 本书特色 移步换景漫游历史长河,图文并茂追慕盛世背影。移步换景漫游历史长河,图文并茂追慕盛世背影通俗的语言再现绝世胜景,独到的视角重踏先贤足...
《不定的时刻:莱维诗选》内容简介:本书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大屠杀见证者普里莫·莱维的诗歌结集,共收录莱维毕生写作的84首诗歌
李涵秋卷-爱克司光录-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本书特色 李涵秋一生著作颇丰,出版有长篇小说三十余部,短篇小说、诗集、杂著、笔记等均受到广泛赞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宋词三百首笺注》内容简介:词的创作极盛于两宋,历代宋词的选本众多,清末朱彊村(上彊村民)先生编选的《宋词三百首》以量多、
普希金精作品精粹——世界文学博览 本书特色 世界文学博览 (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萨特作品精粹》,《艾特玛托夫作品精粹》,《卡夫卡作品精粹》,《屠格涅夫作...
中国古代诗文赏析 本书特色 诗文欣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是读者开动自己的想像力,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欣赏对象进行感受、品味、分析评判的过程。阅读本书...
《异域密码之泰国异闻录》内容简介:泰国,古称“暹罗”,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南瓜和月饼二人为完成学业,远赴遥远的
人生苦短欲望长 本书特色 巴黎,美丽城。伦敦,伊斯灵顿。神秘美丽的年轻女人娜拉像蝴蝶般在这两个城市停留。她点燃了布莱里奥的欲望,也熄灭了他奄奄一息的婚姻。孤独让...
《罗马史纲》内容简介:本书以“史纲”的写作方式,围绕“超大规模共同体”这个核心概念勾勒罗马历史的发展进程,并由此模型透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