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思旧录》,今有《思痛录》,都是回忆;或点点滴滴,或幡然醒悟。何龄修作为20世纪一代知识分子个体,其《五库斋忆旧》自述家世、求学、治学经历,或亲情友情,或人事片断,实录了商鸿逵、侯外庐、顾颉刚、向达、邓恭三、杨向奎、王毓铨、谢国桢、顾准等在这个大时代的生活情状。尤其是偶遇思想家“顾准推车”的一段对话,更是丰富了20世纪思想史细节。
本书是已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龄修先生的一本回忆录。书中自述家世、求学、治学经历,或亲情友情,或人事片断,实录了商鸿逵、侯外庐、顾颉刚、向达、邓恭三、杨向奎、王毓铨、唐长孺、谢国桢、俞平伯、顾准等一批知识分子在20世纪这个大时代的生活情状。尤其是偶遇思想家“顾准推车”的一段对话,更是丰富了20世纪思想史细节。书中还有不少学林掌故,读之多有裨益。
引.言
因为有业务的需要,与出版界朋友的交往,忽然增多起来,办完正事,也会有海阔天空聊上几句的时候。我因为年龄痴长,频经岁月磨砺,人海搏游,提到有些事时让他们或多或少觉得新鲜。于是他们提议写成回忆录。
说起写回忆录,我的感觉那是大人物的事。看看已公开出版的回忆录作者就知道,其中有政治大人物,他们的活动总是呼风唤雨,纵横捭阖,不仅关系国家,往往影响世界;有军事大人物,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扬威遐迩;也有文化大人物,他们的言行可以感人,著作更能济世。他们写回忆录,才够份儿。其风雨人生,电闪雷鸣,涛惊浪骇,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回忆录自然值得一读。至于小人物,遭遇多低微之人,经历亦琐细之事,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有何可记?有何可忆?纵或有之,也不外身亲经历者少,传闻听说者多,略同于古代文人中较低层人物所写为杂俎、漫录、闲话、小说、琐记、赘谈、偶忆、余闻、随笔、零拾之属,经历不够,耳食来凑,人事不彰,狐鬼登场。我虽接触过一些名学者、大文化人,但仍应归入小人物之流,平头百姓一个,也凑这份热闹?一念至此,便觉意兴索然。
但是,小人物的一切也是生活。生活是分层次的。士农工商,贵介平民,各有自己的天地,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观察生活的视角。这样构成世界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彩。而且,王侯将相,并非天生有种,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互相转化。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陈胜、触龙等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可见,世界是大小人物共同拥有的,小人物的生活、包括他们对生活的回忆,虽然平凡而缺少光辉,都是社会生活和对社会生活的陈述的一部分,似乎也不应过于忽视。朋友们的立意或即在此?
我也就有些坦然,于是着手试写。写成数篇一读,自觉还不完全是味同嚼蜡。拿给孙、曾两位一看,说就是这样,鼓励我写下去。当然,篇数太少,不能硬性表态,赞许或否定都难以判断。不过,我却真的决定继续写下去了,不管将来成品质量如何,合格固好,不合格也保存下来我的一份记忆,收获一份敝帚自珍的满足。我虽然没有什么盛名需要呵护,但也不喜欢有明标贱名制作的伪劣残次产品发售。因此,能否出版,我不计较,更不操心,先力求做好,然后静候出版家去定其终身。
回溯一下我的经历,我的记忆是断断续续的,没有系统的大事首尾贯彻。我很明白,写成了也不出琐记、赘谈的范围。古人有《思旧录》,也是回忆录性质,是历史著作的一种体裁。我读过黄宗羲的《思旧录》,以人为纲,一人一篇,大都为片断回忆,每篇数十数百字,没有满千字的文章。我的回忆有一部分与《思旧录》近似,但字数为其十百倍计。适应这种情况,我决定统一采用纪事本末体,一人或一事单独标题成篇,来龙去脉根据需要尽可能交待清楚一点,长短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即短。写法散漫,有的甚至像故为枝蔓,将一件事远远写来,由远写到近,但并不是没有中心,*后归结到一篇的中心,头绪和线索多,有利于把重要缘起、逸闻、趣语包括进去。将来全部写成后,再斟酌内容和事件发生时间,排定各篇先后次序。
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我是坚定信守求真求实原则、希望贯彻始终的。不要掺假。回忆中所涉及的人,有许多已经作古,更不容许有丝毫编造其言行之处,亵渎其在天之灵。曾见我们有些名人的回忆文字,有时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低估和欺负天下人,这样很不好。每当读到这种地方,就对其全部回忆产生怀疑和厌恶。当然,记忆不是刻板,记忆之于当事人,并不像猎犬对主人一样忠诚。岁月的侵蚀,或多或少会使记忆走样、失真,时间越久,失真的记忆越像真的,当事人越自信其本来就是如此。生活中常常发生记错的情形,并且不少见。但记错是一回事,编造是另一回事。我们要求尽量不记错,但对记忆确实错误也不过于苛刻。我的态度是,对别人的错误,重在进行分析,判定错误性质,是失忆还是编造;对自己,我所能做的,只有从记忆和回忆中多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寻求旁证,谨慎落笔。有时我为了解或证明一件小事,反复写信、打电话、当面问人,这有点出我意外,我原没有料到有这么复杂、这么辛苦。
当我步入盛年乃至老年后,师友辞世的事逐渐发生,后来则频繁相继,这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也写过一些悼念和记述的文章。这些文章中都有回忆和见闻的内容,其性质与回忆所录诸篇并无不同,只是简略一些,因与近来录写诸篇分列并存。
何龄修
何龄修(1933—2018),湖南湘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3—195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8—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于清史特别是明清之际政治史、清代评书艺术等研究尤多贡献。退休后应邀参加编刊《四库禁毁书丛刊》。著有《五库斋清史丛稿》《清初复明运动》等。
【大师推荐】一个品味与沉淀的精微药剂师。——[美]玛丽安·摩尔史蒂文斯是一个想象的革命者,既不激发也不需要激发而是通过诗歌
朝花夕拾-全本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生动展现了一代文豪的情感世界和成长历程★喜欢此书的读者可能还喜欢: 《边城》《骆...
街头的自语 内容简介 《街头的自语》包括:智者的*后弱点,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智者的*后弱点,“沉默学”导言,康德、胡塞尔和职称,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名人和...
苏轼.叙述一种 本书特色 苏轼——人间不可无而难有二者。中国近千年的文学偶像,正能量传递者与苏轼同为乡人,同用乡音,同习乡俗的作者,将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展现这位...
离婚 本书特色 《离婚》描绘的是一组群像,故事以当时北平财政所小职员老李等人纷纷想要离婚为线索,批判了中国传统市民身上的某些劣根性,同时也表达了在传统文化受到新...
瓦尔登湖-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
自然室诗稿-冯振全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自然室书稿》1989年已出版。本次为再版,书稿含冯振生前著作3种:《自然室诗稿》(三集)《山围精舍诗稿》《覆瓿集》与诗...
陶渊明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陶渊明的诗词作品,每篇作品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部分。陶渊明 目录 陶渊明简介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归园田居...
心里有数的人生 本书特色 两位数学狂人的心灵分享人生从此得到*清澈的照亮史上*令人潸然泪下的师生故事一部温馨、真实的人生故事用*坦诚与温暖的文字打动每个人在含着...
在明孝陵乘凉 本书特色 《在明孝陵乘凉》:鲁迅文学奖得主魏微经典续作中国70后忧伤美学代表作堕落与脆弱交织迷茫与倔强缠绵的诗意文学在明孝陵乘凉 内容简介 那年夏...
《寂静的思想》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诗集,收录了作者近两百首诗歌,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全书语言灵动且温润,思想质朴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内容简介:本书重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现代化经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运作机制、价值追求,分析中国
触摸自然小丛书--夏日漫步山间 本书特色 这一刻,放松心情,洗去铅华,找一片蓝天,寻一片绿荫,掬一汪山泉,听一声鸟鸣……这一刻,缩小自我,回归童年,在自然的摇篮...
英华沉浮录-五 本书特色 董桥:“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进入西方,走出来;再进入中国,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这样我才有自己的风格。”...
上课记 本书特色 在一个孤悬海外的*荒凉的省会城市,她并非科班出身的写作课教授,他们也不是中文或广告传媒专业的学生;她在数十年前就已誉满文坛并无经济压力,他们则...
宋词三百首(插图本) 内容简介 词,作为一种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她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的“新声”(燕乐)或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
纳兰词全编笺注 本书特色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 这许...
小说家的散文-第二辑-(全10册) 本书特色 ★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作品精选集。 ★由5次获得“中国*美的书...
花雨纷披老字号 内容简介 本书遴选了一批历史悠久、建筑精美、菜点丰盛的老饭店,向读者介绍了它们的由来变迁、场所特征、招牌菜肴、周边环境等。书中简洁的图饰、精美的...
旋律的奥秘-外国经典散文名家名译 本书特色《旋律的奥秘/外国经典散文名家名译》由谢大光主编,为外国经典散文分类集萃之一,精选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莫利亚克、智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