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李连江、应星、项飙一致推荐!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学界朋友,在你们觉得快得停不下脚步时,不妨试着翻开这本《慢教授》。
☆ ☆ ☆ ☆ ☆ ☆ ☆ ☆ ☆ ☆ ☆ ☆ ☆ ☆ ☆ ☆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时代中,《慢教授》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该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书中讨论在大学“公司化”的取向下,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所谓“慢”与“宽”相关联,关系到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理解与感知。自主地“慢下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回旋天地更舒缓,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 ☆ ☆ ☆ ☆ ☆ ☆ ☆ ☆ ☆ ☆ ☆ ☆ ☆ ☆
田雷教授翻译《慢教授》,固然因为与作者会心不远,更多因为他自爱与博爱。自爱助他超脱,在考核杠杠重压下谋定了生存,就踏实耐心地培养发扬才能,不在虚荣鞭子驱赶下荒废生命。博爱令他度人,不忍见谋定生存的同仁匆忙依旧,费心费力分享他了然于胸的智慧。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不发布,就出局》作者
☆ ☆ ☆ ☆ ☆ ☆ ☆ ☆ ☆ ☆ ☆ ☆ ☆ ☆ ☆ ☆
在国内学界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所谓“学科建设”中,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读一读《慢教授》这样的著作了。两位作者给我们清晰地还原和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急促、焦躁与跟风不仅会毁了教授,也会毁了学科,最后只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新父”们在学术舞台上自鸣得意的拙劣表演,而且各领风骚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促。只有慢才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天职”的学人的守身之道!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在哪里发表、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强调早出、快出、多出成果,不是让学者多做贡献,而是相反,是让学者避免深度分析、避免干预历史、影响现实。无法控制自己时间的人,最容易被控制。慢下来,不仅是降速,而且可能带来根本的转向。对少数以快为乐的人,《慢教授》可以是一个及时的惊醒;更少数的已经在“慢性抵制”的学者,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取力量;对大部分在快和慢之间挣扎的学者,这本书也许能够为你开出一片新天地。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玛吉·伯格,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女王大学英文系教授,多次获得学校的教学卓越奖,从2008 年至2012 年主持女王大学的教与学讲席,研究领域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文学理论、性别和性态。
芭芭拉·西伯,加拿大女王大学文学博士、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英文系教授,2014 年曾获得布鲁克大学人文学部教学卓越奖,教研领域为18 世纪至19 世纪英国小说、简·奥斯丁、动物研究。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书翻译初稿完成于在北京大学文研院驻访期间,后改定于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时。完成本书翻译后,他开始学会理直气壮地慢下来,唯一迫不及待的是要与学界同仁分享本书,找寻慢中同道。
学术训练作为一个过程,包括了信奉一种学者个体主义以及智识精益求精的文化;如若承认了斗争,就会损及我们的教授身份。学术界作为一个整体,总是慎含蓄的,不愿意宣扬它所承受的压力;如要谈论身体和情感,也同大学格格不入,这个机构推崇的是心灵和理性。进而言之,教授群体作为一个有闲阶级的形象已经深人心,经年累月也就产生了一种防御性的文化,导向自责和过度工作。光是反驳社会大众对象牙塔的想象,就已经让我们忙得停不下来。
——引自章节:引言
那些关于时间管理的著作,在它们给出建议的部分,总是惊人的相似:保持记日志的习惯,看看你的时间到底“流向”哪儿了;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日程;建立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整理好你的工作场所;学会说“不”。要做好计划,要分清轻重缓急,要井井有条,这些至理名言从不会错,但它们也往往会加剧我们的时间稀缺焦虑,因为所谓时间管理,就是不断地测量时间。我们的时间就是一块馅饼,现在则一个劲地细分,切成更小、也更精确的份额,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在此意义上,时间管理非常像五花八门的饮食指南(事实上,不少时间管理书也明文做过这种比较),它们会劝说我们记录自己的饮食日志,就每一餐做好计划,设定目标,然后计算自己摄人了多少卡路里,又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同理,这些饮食指南没有什么不正确的,但这种算法却很狭,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究竟因为什么我们オ会在一开始就饮食过量,又是什么系统性的因素促进了“肥胖症的流行”。还要记住,如果说节食方案只盯着卡路里的摄入限制,就会造成匮乏(反过来又会导致饮食报复,节食者一屁股坐下来,往往能干掉一大袋家庭装的薯片,再来上一品脱的冰淇淋),那么时间管理的招数往往也会制造贫乏,即一种时间越来越不够的感觉,且会导致越来越糟糕的结果。反反复复,我们总是听说,时间短暂易逝。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稀缺资源,各种建议将我们包围。
——引自章节:第一章不被时间所管理
凶宅凶案频发,闹鬼的背后是一连串的骗局和谋杀。-----◆日本本格推理大奖海外榜TOP1 !◆日本“这本推理了不起!”海外榜TOP4!◆法国干邑侦探小说奖得奖作...
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
蔚空:晋江人气作者,清醒的理想主义者,悲观的乐观者,文笔清丽。“温柔又坚硬,成熟又天真”是她的写照。已出版作品:《南风已至》《等雨停》《融雪》。
我们三个作者在很早以前便开始了在数字星系的个人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进行学习、工作、研究和教学。拉兹海飞门担任Optro...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
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理论设计及其运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法律理论设计与南京国民政府法制运作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制,把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同南京政府的立法、司...
陆烨华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二〇一二年在豆瓣连载幽默推理短篇集《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初次尝试将搞笑与推理相结合的创作。现已出版图书《今夜宜有彩虹》《超能力侦探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 本书特色 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
灰熊猫,80前生人。作者幸运地拥有一些在文史方面颇有见地的朋友,在他们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着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作者希望他的作品,不仅仅能愉悦他的读者,也足以无愧...
规划课 本书特色 城市规划是一门在发展中的学科,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城市的结构形态、城市的文化特色、发展与控制...
袁了凡,其先为明嘉善人,后迁居吴江,家常渊深,通儒易医理;了凡生遇异人,算定一生命运,后谒云谷禅师,授以“立命之学”,遂躬行实践,命运自此一变,福禄寿算皆有增长...
头痛 本书特色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头痛”“头风”的范畴。于晓强主编的《头痛》以头痛为纲,以各种疗法为目,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重在介绍头痛的...
你的眼睛还好吗 本书特色 黑眼圈、肿眼泡、红眼丝、眼神、眼光……眼睛里的每一丝变化,透露身体的哪螋隐秘?是否隐藏你不知道的健康危机?为什么有些人的眼神呆滞、无神...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第八卷)》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历史学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本书作为岩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介绍了1890
《麦肯锡战略思考力》内容简介:在这本书里,畅销书作家、知名逻辑思考大师西村克己介绍了两方面内容:第一,如何“找出常理以外的
无印良品“人与物”系列文库本·之七◎秋冈芳夫 日本生活设计之父◎匠人之心 生活即美◎为了生活的设计———————————————————————————————...
《薪酬管理从入门到精通》内容简介: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是企业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本书介绍了薪酬与
◆美国独立书商联盟2012年10月新书首选◆Amazon2012年10月选书与2012年度好书◆Publisher’s Marketplace 评选为Best ...
王小洋:八十后中国内地新晋漫画家, 作品以具有浓烈个人风格的惊悚漫画为主。昵称:王小熊生日:3月26日;出生地:一个经常下雪的北方小城;现居地:中国广州;性格:...
程评王九峰出诊医案-(未刻本) 本书特色 本书为清代名医王九峰先生晚年出诊医案,原为手抄本,为上海市已故名老中医张耀卿所收藏。据张耀卿所写“王九峰先生小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