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唐洬
专业荐读
钱浩,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涉猎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
假设你收到一份问卷,上边只有一个问题: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听音乐,为什么要创作和表演音乐?)你会怎么回答呢?对此,我们会有一种发自直觉、无须论证、类似于良知的基本共识: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和愉悦听觉。如果音乐不以此为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实用,比如体操和广告的配乐、节目的前奏和背景音乐、生日歌、劳动号子、法事中的唱诵等等。当然就通常的创作和欣赏而言,我们还是将音乐的存在意义认定为抒情和悦耳。这两种功能自然也是我们感受和评价音乐的基本维度。在《中国好歌曲》一类的节目里,“音乐为了抒情”这一观念可谓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一位陌生的艺人带着原创的作品登台,并且面对评委的椅背演唱(这就把先入为主的情感完全清空了),而他的最大成功就是能把各位专家和在场听众以至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至少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给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戴上桂冠,推向全国,谁也不会有异议。人们对待音乐的基本逻辑在此就显现出来,即作者是因有情感要抒发才进行创作,表演是一种传达,如果听众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好的音乐,否则就不够成功。可是当这一观念与严肃音乐相遇时,就会产生一些“反常”的现象。就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这两批作品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分别被尊奉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然而当它们在舞台上被奏响时,听众都是平平静静、纹丝不动的,非但不会有眼泪掉下来,连血压和呼吸都十分平稳。从他们的心理反应来看,甚至连“共鸣”也谈不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音乐的目的就是感动人,那为什么催人泪下的歌声其价值和地位永远也赶不上这些叫人“无动于衷”的东西呢?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仿佛是发自本能一样,我们对于那种规整、如歌的旋律会天然地抱有好感。所谓规整,就是结构端方,句读分明,末尾有稳定的收束。所谓如歌,就是抒情性较强,音线的起伏婉转而不剧烈,其连绵与间断的长度大致符合人的呼吸节奏。你只需重温一下《秋日私语》《二泉映月》《回家》这样的曲子便可理解这里所说的每个特征。你也可以感觉到,钢琴、二胡和萨克斯这时与其说是在演奏,不如说是在歌唱。在听音乐时,人们总是期待这样的“歌唱”,如果怎么也等不来它,就会觉得茫然和吃力。无需多深的理论思辨我们便可以发现,器乐作品越是接近于一个歌曲的模仿物,它就越容易被大众接受,越不会被抱怨“听不懂”。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在旋律上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审美需要,那些享有崇高地位的器乐曲偏偏是很不愿意去迎合的,这种不迎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手法上说,那些作曲家常把一些非歌唱性的器乐旋律或者有歌唱性但并不完整的片段式旋律作为核心素材。所谓器乐旋律,就是那种常含有大幅的跳进、快速的跑动、密集的半音、奇突的变化音等特征的乐思,非常不像歌声,叫人很难哼唱(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开头的第一主题就是个典型)。而片段式旋律就像是上下联少了下联,或者一句话只说了半句,本身没有自足性和稳定感,单听起来会有种思路中断、不了了之的感觉。不过借助它的这一性质来推动音乐发展却是严肃作曲家非常着迷的一件事。还有一种连“半句话”的规模都算不上的更短小的旋律素材,即“动机”,也常作为乐曲的胚胎或灵魂而被认真对待。从作品价值上说,旋律是否如歌以及有多美妙,向来都不是评判这类作品的首要考量。比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数《爱之梦》《安慰曲第三首》《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但若论他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力作,还是那首很不如歌的《b小调奏鸣曲》。再比如变奏曲这种体裁,其主题大多是完整的歌唱性乐段,但每一首变奏曲的价值全在于后边一段段千姿百态的器乐...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Watson-Guptillsall-timebest-sellingdrawingbook.Abest-sellerfor35years!Thisisatim...
《犍陀罗美术寻踪》通过精炼的选材、缜密的阐述、科学的分析,从纷繁的印度、犍陀罗美术作品中理清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区别
乐理与视唱练耳:下 本书特色 张毅主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下)》将基础音乐理论与视唱、听觉分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单元为阶段划分,单元内...
《你的性格色彩,最好与这个世界合拍》内容简介:命运并非不可捉摸,它只是性格的反光。很多人缺乏圆熟健全的心理和性格。性格是时
本书是美国著名中国现代美术史学者安雅兰1998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划的大型展览“危机中的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现代与
英若诚译名剧五种 内容简介 本集收入的剧本不仅是英诺诚先生本人的译作精品,也代表了我国话剧翻译的*高水平。《请君入瓮》将贵族口中的无韵诗体和幽默俏皮的下层语言相...
在器乐演奏中,如果演奏者在乐谱中一遇到较难的技巧,便强调演奏技巧的科学处理,这样很容易导致技巧练习与钢琴演奏整体过程的分
中国戏剧图史 本书特色 廖奔编著的《中国戏剧图史》是一部特殊的中国古代戏曲通史,一部以文物证历史的戏曲史著作。介绍了中国上至先秦下迄明清的戏剧文物及演出场所,立...
本书是14位摄影大师对摄影本质的思辨,这些严肃的问题却是以轻松的对谈方式书之,由于访谈者霍瓦本身也是一位摄影名家,对他所心
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a 小调 内容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op.53,作于1879年,是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而创作的,它的三个乐章:1.不太快的快...
其实,卡夫卡还是一位画家!作为精通写作与绘画的表现主义者,卡夫卡改变了现代人的话语方式和书写艺术。本书收录了卡夫卡的四十
约翰布莱金,1928年10月22日出生于英国,他曾就读于索尔兹伯里教会学校和谢尔伯恩教会学校,并在那里接受到早期的音乐教育;1948
《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内容介绍:砖雕是建筑和墓室装饰的传统民间艺术。山西近几十年来出土的金代戏曲砖雕,独特地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4) 本书特色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4(原版引进)》简洁排版,音乐易读,并加上有吸引力的图画,围绕主要课程。约翰.汤普森简易钢...
《美术课》讲述了美术是一切形象的精华,而形象的创造和流传自有其媒介、技术、文化、社会、政治、市场和人性的成因,《美术课》
琴歌指弹吉他独奏曲精编集-5 本书特色 《琴歌指弹》系列第五集,本集与以往的区别是,所有曲目都配有整曲技术讲解。 琴歌指弹吉他独奏曲精编集-5 内容简介 《琴歌...
万木春著《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是作者2002年—200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学史之博士学位论文,指
音乐-日本文化大讲堂 内容简介 何谓“日市文化”——代《日本文化大讲堂》总序序章一、日本音乐的特征1.词章的重要性2.“尚古”精神3.日本音乐包含诸多外来要素二...
中提琴音阶练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给专业中提琴学生提供的中提琴音阶练习教材, 也可供广大中提琴爱好者使用。内容包括: C大调 ; a小调 ; F大调 ; d小调 ...
温州老剧本 本书特色 陈寿楠编著的《温州老剧本》是老温州系列丛书之一,《温州老剧本》主要选收温州当地创作或曾活动于温州剧坛的外地名家在当地创作、发表并演出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