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唐洬
专业荐读
钱浩,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涉猎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
假设你收到一份问卷,上边只有一个问题: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听音乐,为什么要创作和表演音乐?)你会怎么回答呢?对此,我们会有一种发自直觉、无须论证、类似于良知的基本共识: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和愉悦听觉。如果音乐不以此为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实用,比如体操和广告的配乐、节目的前奏和背景音乐、生日歌、劳动号子、法事中的唱诵等等。当然就通常的创作和欣赏而言,我们还是将音乐的存在意义认定为抒情和悦耳。这两种功能自然也是我们感受和评价音乐的基本维度。在《中国好歌曲》一类的节目里,“音乐为了抒情”这一观念可谓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一位陌生的艺人带着原创的作品登台,并且面对评委的椅背演唱(这就把先入为主的情感完全清空了),而他的最大成功就是能把各位专家和在场听众以至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至少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给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戴上桂冠,推向全国,谁也不会有异议。人们对待音乐的基本逻辑在此就显现出来,即作者是因有情感要抒发才进行创作,表演是一种传达,如果听众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好的音乐,否则就不够成功。可是当这一观念与严肃音乐相遇时,就会产生一些“反常”的现象。就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这两批作品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分别被尊奉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然而当它们在舞台上被奏响时,听众都是平平静静、纹丝不动的,非但不会有眼泪掉下来,连血压和呼吸都十分平稳。从他们的心理反应来看,甚至连“共鸣”也谈不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音乐的目的就是感动人,那为什么催人泪下的歌声其价值和地位永远也赶不上这些叫人“无动于衷”的东西呢?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仿佛是发自本能一样,我们对于那种规整、如歌的旋律会天然地抱有好感。所谓规整,就是结构端方,句读分明,末尾有稳定的收束。所谓如歌,就是抒情性较强,音线的起伏婉转而不剧烈,其连绵与间断的长度大致符合人的呼吸节奏。你只需重温一下《秋日私语》《二泉映月》《回家》这样的曲子便可理解这里所说的每个特征。你也可以感觉到,钢琴、二胡和萨克斯这时与其说是在演奏,不如说是在歌唱。在听音乐时,人们总是期待这样的“歌唱”,如果怎么也等不来它,就会觉得茫然和吃力。无需多深的理论思辨我们便可以发现,器乐作品越是接近于一个歌曲的模仿物,它就越容易被大众接受,越不会被抱怨“听不懂”。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在旋律上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审美需要,那些享有崇高地位的器乐曲偏偏是很不愿意去迎合的,这种不迎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手法上说,那些作曲家常把一些非歌唱性的器乐旋律或者有歌唱性但并不完整的片段式旋律作为核心素材。所谓器乐旋律,就是那种常含有大幅的跳进、快速的跑动、密集的半音、奇突的变化音等特征的乐思,非常不像歌声,叫人很难哼唱(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开头的第一主题就是个典型)。而片段式旋律就像是上下联少了下联,或者一句话只说了半句,本身没有自足性和稳定感,单听起来会有种思路中断、不了了之的感觉。不过借助它的这一性质来推动音乐发展却是严肃作曲家非常着迷的一件事。还有一种连“半句话”的规模都算不上的更短小的旋律素材,即“动机”,也常作为乐曲的胚胎或灵魂而被认真对待。从作品价值上说,旋律是否如歌以及有多美妙,向来都不是评判这类作品的首要考量。比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数《爱之梦》《安慰曲第三首》《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但若论他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力作,还是那首很不如歌的《b小调奏鸣曲》。再比如变奏曲这种体裁,其主题大多是完整的歌唱性乐段,但每一首变奏曲的价值全在于后边一段段千姿百态的器乐...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作者林华,一首前奏曲,即便是篇幅短小,但它的气势却是宏大的;反之,一首风笛舞曲,哪怕篇幅再长
《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中国名画》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文笔,分析了中国从古至今、各流各派的艺术杰作和其产生的历史、心理动因,为读者
《演员自我修养》(第2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
「指弹」这种吉他演奏风格逐渐在国内吉他界流行开来,很多朋友被TommyEmmanuel、AndyMckee、押尾桑等等优秀的指弹大师高超的吉他
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乐器 本书特色 中国 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无论从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重 要的成就,在音乐方面,从古代开始,便有了自己的乐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粤乐 内容简介 该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介绍了珠江三角洲本土音乐的文化知识。涉及其历史、乐种、风格、与粤剧的关系以及一些粤乐名家简介。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
《中央公园西路》内容简介:本书是伍迪·艾伦二〇〇三年出版的戏剧作品集,收入《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镇》和《中央公园西路》
吉他宝典-吉他手超级手册-(全2册) 本书特色 吉他,作为西方乐器,可以追溯上千年的历史。吉他,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吉他,种类繁多,大同小异。《吉他...
愚比王 本书特色 《愚比王》是法国著名戏剧家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的惊世之作,本书包括*主要的三部愚比剧本:《愚比王》、《愚比龟》和《愚比...
心灵的回响:中外名曲赏析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二篇,**篇介绍了交响乐的常识;第二篇是巴罗克风格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等八种交响乐的名曲赏析...
大相国寺音乐及相关佛曲的研究与编译:线谱版 本书特色 大相国寺音乐传统谱本与古今谱式、大相国寺工尺谱的译解、大相国寺及相关佛曲线谱编译汇编。其中梵呗经典23首,...
《江苏家训史》内容简介:家训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家训文化作为我们国学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
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明代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汤式;新建构栏教坊求赞;叶子奇;草木子;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等。历代曲...
本教材以能力教育为核心,对平面构成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强调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把形态感觉和情
《安第斯音乐》是首批针对秘鲁南部和玻利维亚,这一尤为具备丰富、多样音乐的十字路口进行全面概述的著作之一。与其他很多地方相
《红色旅游之长征路》内容简介:长征,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壮丽史诗,而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正是中国最奇美的风景地
放歌天地间-艺坛将星阎肃 本书特色 本书从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德艺双馨等不同侧面,以诗化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丰富的艺术手法展现“时代楷模”阎肃一片丹心、一腔热血...
小提琴圣经 本书特色 杨清华编著的《小提琴圣经》为热爱小提琴教育、教学事业的教师学生编写。书中都是多年从事小提琴教学专家与小提琴演奏家的心得积累与讲课精华,也有...
奇怪的夜.太奇怪了-爱上巴赫的音乐-(含CD) 本书特色 ★中国琴童家庭的首选经典音乐培养书来自艺术国度法国★畅销12年,影响一代人★国内首套将音乐、故事和图画...
精彩翻唱歌词库1-口袋唱游 本书特色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口袋唱游”的天地。你手中这本可爱的小册子是特别为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你准备的哦。知道吗,有好多好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