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获奖无数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
◎乌克兰世纪流离与动荡的民族寓言,人类文明悲剧全景切片。父亲出生于俄国,在乌克兰结婚,战后居于德国,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夹在两大阵营缝隙中的无数个他这样的平民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
◎填补空白,聚焦不计其数的战后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过去,他们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汗水,现在,他们依旧被肆意摆布,没有国籍,没有投票权,不被允许自行寻找落脚地……
◎充斥着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关系,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双重沉默中长大的女儿,离群索居、三缄其口的父亲,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无人理解、籍籍无名的战争副产品、社会弃儿中的一个。
------------------------------------------------
★内容介绍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和“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融合了《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魔幻心碎与“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女性成长的故事。
父亲对污垢、对噪声、对德语的拒绝,“我”对爱的渴望与爱而不得,成了这本书的基调。
“每个个体和家族都是国家政治的样本。”娜塔莎在不动声色的隐忍和克制中,一如既往地不动声色揭开边缘群体的伤疤,聚焦那个时代的侧面,那个时代罅隙下的个体。这一次,她自己也在里面。平静的湖水下,依旧有触目惊心的疾流暗涌。继为母亲树立了动人的文学纪念碑后,作者将笔触转向了自己的父亲。
------------------------------------------------
★媒体评论
关于过往发生的一切,娜塔莎·沃丁仅向我们展示了冰山一角。然而,她的描写直击人心,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安德烈亚斯·基尔布(Andreas Kilb),《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笔下那充斥着沉默、暴力和反叛的战后童年……读之令人心碎。
——娜塔莎•弗伦德尔(Natascha Freundel),北德广播电视台文化频道
简明,锋利,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尤为称道的是作者冷静的纪实笔触。
——德国文化广播电台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作者
娜塔莎·沃丁,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离失所者营地,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曾获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沙米索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奥古斯特·格拉夫·冯·普拉滕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译者
赵飘,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中德媒体交流和对外传播工作。
我望过去。就是那种我在外面长椅上见过的老太太,这样的身影在莫斯科随处可见。她们的形象千篇一律,清一色的矮小干瘪,或者只是看上去老态。她们身穿灰色工作服,冬天也会套在大衣外面,戴着头巾,夏天也不摘,就像和头发长在了一起。城市中到处都可以看见她们清扫街道的身影,她们手持短柄扫帚,扫过莫斯科的人行道、大马路、大大小小的广场、火车站、桥梁和地下通道,清扫着整个苏联首都。或者,她们蜷缩在肮脏的建筑角落,当着电梯操作员、公厕清洁工、门卫或者看守员,冬天裹着厚厚的羊毛披肩,脚穿毡靴,有时还会靠着仅剩最后一根加热丝的取暖器取暖。她们在街上把蘑菇或森林浆果摊在脚边的手帕上售卖,或是站在各个墓地和火车站前,向路人兜售细细的铃兰或紫菀花束。她们是俄罗斯最后一群女性祈祷者,跪在最后一批还在“运行”的教堂中,或者双膝跪地,或者在胸前画着十字,从一个圣像走到另一个圣像。每当看到她们,我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丈夫和儿子们,在营地中被枪杀和虐待致死的姐妹和女儿们,一座座村庄和茅舍,伏尔加河,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以及十月革命,那场席卷数百年、摧毁一切的末日风暴。我还看见瘟疫和饥荒,那栋被父亲卖掉换得一袋面粉的房子,还有俄国街头流浪儿童,为了避免冻死,他们晚上会睡在沥青锅炉里。在莫斯科,没有什么比这些老妇人的面孔更能让我了解俄国了,她们的脸庞如同朽木的树皮,埋藏了一切。
——引自章节:None
对于这一切,我一无所知。我从不敢触碰他的沉默,这沉默无疑来自那个时代。当时在苏联,说话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可能就会掉脑袋,渐渐地,沉默在俄国变得愈加平常,融入了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日常生活的习惯之中。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自己是在双重沉默中长大的:来自俄国父母和德国环境的双重沉默。我的父母跟德国人对不同的事情保持着沉默,所以生活中存在两种我不得而知的真相,我只能感觉到那些没说出口或不可言说的话,时时处处,好似穿不透的浓雾,又像空气中的氮气,被我不断吸入体内。
——引自第73页
《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是日本著名媒体人花森安治的个人传记。花森安治是个传说式人物——堂堂男子,长相粗犷,却烫着娃娃头;行事独特,爱穿奇装异服,甚至有穿女装的传闻...
翻开无字地书,解读早期中国考古队长亲历记,讲述考古工作的迷人与艰辛(“中国”二字由何而来?最早的中国诞生于何处?华夏第一王都在哪里?二里头遗址和文献中记载的夏朝...
难治性肾病与血液病辨治与验案 内容简介 本书分肾脏病和血液病两部分进行阐述,涵盖了肾脏科和血液科临床主要疑难病种,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间质疾病、尿路感...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元明清词继宋词后,仍是流派纷呈,有云间词派、柳州词派、阳羡词派和浙西词派等;名家迭出,有元好问、萨都剌、陈子龙、纳兰性...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眼科临床经验和经验方及常用方。**部分收选眼科病案87例,对每一病案的诊治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突出了眼科疾病...
《营销的本质》内容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能够看准时机,拥抱时代的变化,不仅需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同时也需要
作品目录初版题记修订版题记第一篇罗马第二篇(一)那不勒斯(二)厄尔古兰诺 庞贝(三)巴伊阿 波孰奥里 彼斯顿(四)奥斯提亚第三篇
白滨鸥,日本漫画家,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设计系,曾为漫威、DC等漫画公司创作封面,2016年开始在杂志上连载其原创作品《尖帽子的魔法工坊》,备受欢迎。
中国农业科技史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有万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自有农业产生以来,它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和*重要的生产部门。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成为国...
作品目录第一卷 塞上枕戈第二卷 河湟开边第三卷 开封风云第四卷 南国金鼓第五卷 汴梁烟华第六卷 九州惊雷第七卷 宰制天下
政府公司的法人治理 内容简介 前任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james d.wolfenson)指出:“对世界经...
◎编辑推荐★14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导演/艺术家特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
Garrett Grolemund,RStudio 数据科学家和高级培训师、统计学家、R 软件开发工程师、处理时间类数据神器 lubridate 的开发者。在美...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最后生命岁月,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顽强斗争并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
作品目录第一章 夏天的阳光/1第二章 新生报到/16第三章 初露锋芒(一)/31第四章 初露锋芒(二)/42第五章 选拔风波(一)/50第六
作家我会修空调,真名高鼎文,2018年起点新人王,作品《我有一座冒险屋》(原名《我有一座恐怖屋》),破阅文全网悬疑灵异类主站均订记录。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极具想...
民用建筑暖通及给排水设计实例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列举的数个建筑采暖通风及建筑给排水设计实例,较全面地介绍了办公建筑、学校、培训中心建筑、医疗康复建筑、旅游饭店建...
编辑推荐《出发吧!和爸妈一起!》延续高木直子一贯轻松温馨而又带着一丝感动的风格,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告诉给了大家。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高木直子自己的生活故事...
以疯狂之名-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 本书特色 自十八世纪以来,降逐渐成熟的临床精神医学以及近两百年来英美地区累积的案例与法庭判决,对当代司法精神鉴定起了关键的指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