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媒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与人类交互影响、共同进化。20世纪初,电影经过一系列发展与进化,挑战了既有的文字媒介,改变了媒介格局;20世纪末,数字电影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知体验。
罗杰•F.库克的《后电影视觉:运动影像媒介与观众的共同进化》聚焦于观看行为这一常常为人所忽视的角度,探讨了电影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为例,剖析不同时期的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并从观众观看行为的发展变化中,探索日益复杂的技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体验的。读完此书,我们会对电影这一现代媒介以及人类与技术之关系产生全新的理解。
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以影片、银幕与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聚焦观众的观看行为,探索人类与电影的相互影响。大学问出品
知名电影学者李迅、杨远婴、李洋联合推荐。剖析《黑客帝国》《感官游戏》《异次元骇客》等经典电影,呈现电影理论界对元宇宙的共鸣。
【内容简介】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人类劳动是否完全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技术革新的时代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与技术之间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关理论和运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以影片、银幕和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锁定观看行为这一方向,以《黑客帝国》等“元宇宙电影”为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为人们深入理解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打开一个新视角,启发人们对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本书亮点】
1.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将GPT时代的电影理论向前推进一步。本书以影片、银幕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框架,聚焦观众的观看行为,论述电影与人类的共同进化。
2.以全新视角认识经典电影,呈现电影理论界对元宇宙的共鸣。本书运用后人学理论对《黑客帝国》《感官游戏》《异次元骇客》《移魂都市》《睁开你的双眼》等经典电影进行了剖析,为人们进一步理解这些元宇宙电影提供了新的视角。
3.带领读者认识后人学理论,启发人们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反思。“后人学译丛”聚焦于人与非人的界限、生命与后人类、后人类的技术进化等问题。本书为“后人学译丛”之一种,从人类的观看行为角度切入,探索电影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启发读者对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反思。
4.专业译者精心翻译,译作精准切当、行文流畅。本书由电影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副教授韩晓强精心译成,不仅忠于原著,对原著所涉及的电影学理论及术语进行了精准的翻译,而且行文流畅,保持原作者行文风格的同时,帮助读者跨越语言的藩篱,与原作进行深入的交流。
5.国内知名电影学者李迅、杨远婴、李洋联合推荐。本书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研究员李迅,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杨远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联合推荐。
【名家推荐】
GPT时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之作,承前启后型学术研究的样板读本。本书以影片、银幕和观者之关系为研究框架,以观者为核心,在梳理相关名家论述和活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不仅在神经生物学和再媒介化理论的镜像整合中将电影的具身研究落到实处,而且也在对“人机(包括新旧媒介)交互”双重进化的论述中奠定了后人类电影情动形态的硬核逻辑。
——李迅 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研究员
当数字技术重置了媒介格局、电影银幕改换为各种电子界面,影片生产从古典美学向奇观美学转场。本书应和“后电影”理论思潮,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两个时间点上着笔,探研电影的再媒介化过程,论说技术与观看行为和人类意识的双重进化,更新了我们对当代电影形态及视觉感官机制的认知与思考。
——杨远婴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
无论电影是否发明过,人们都不可能用同一个视觉来观看图像。不存在一个仿佛物理学实验室中的实验样品那样均质的、普遍的和恒定的视觉,视觉本身处在一种张力和不纯粹中。《后电影视觉》尝试从两个方面突破人们对电影的偏见。第一个偏见是:非光学照相的影像就不再是电影。电影恰恰在媒介技术中不断演化、重生和蜕变。第二个偏见是:视觉是一种被动的、内在的、服从于神经化学规律的机能。这只是认知科学过于完美的假设。
——李洋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作者:罗杰•F.库克,美国密苏里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教授、电影学系主任。曾共同主编《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影像、叙事与后现代情境》以及《柏林学派术语表:德国新电影辞典》。
译者:韩晓强,电影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媒介研究公众号“观察者的技术”运营者。
对“强化的连续性”的坚持也忽略了在心理和文化体验的意识层面之下发生的重要转变。数字化生产对古典空间、时间、运动、节奏和声音的扭曲,主要在取决于故事模式、人物发展或意识形态思考的传统叙事语域之外运作。当我们的感官受到动态成像、加速运动和穿透性声音的攻击时,复杂的人物发展和心理动机的因果逻辑就让位于其自身产生的行动。因此,就出现了从古典叙事转向奇观的美学变化。特效的艺术性常常在观众中产生强烈的情动效应,这取代了与叙事中的人物或事件相关的欲望或认同。这些无差别的情动脉冲以重要的方式渗透到观看体验中。它们制造的与其说是一种主体性认同或主体性一致的传统形式,不如说是一种与人物运动的动觉(kinesthetic)交融以及与电影世界的身体性接触。这种新的效果维度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了亚现象的反应,这需要身体的关注,而非心理意识的关注。它们是一种范式转变,即从以去身化为主导的现代视觉体制,到一种不可见物(invisible)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看行为模式的转变中的一部分。
——引自章节:运动影像媒介与具身观看行为10
尽管卡夫卡认为自己是一个“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人”(einAugenmensch),并且在其作家生涯的前半段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从电影中汲取了写作的素材或灵感。在私人的书写中,对电影的提及常常包含对个别场景和影像的电影化描述,这是他和其观影活动之间联系的铁证。然而,他的文学文本中找不到这些痕迹,卡夫卡也从未提到他将电影中的视觉记忆融入其写作之中。'他也从来没有表示过担心那些从电影观看中得到的东西可能会干扰他为自已的故事构想原创内容的能力。尽管如此,问题仍在于卡夫卡是否如戈贝尔所说的那样,认为他所追求的文学创作形式与电影媒介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普遍的观点是(就此而言阿尔特是一个例外),卡夫卡反对观众随着电影影像的不断移动而被牵引,不能停下来反思性地观察一个场景。这种说法的实质是,这破坏了助长卡夫卡文学想象力的视觉感知形式。2在一则影响了后续学者的表述中,齐施勒断言对卡夫卡来说,“几乎是恶魔般的技术元素挑战了我们学习去看的方式,使作者的视力和写作能力面临巨大的、痛苦的要求”3。换句话说,投射到电影银幕上的模拟视觉意识训练个人以机械的方式感知对象和事件,这干扰了卡夫卡这位文学作家的视觉敏锐度和创造性的写作才能。在1912年之后的作品中,卡夫卡的主人公对他们所遇到的人的想法的假设是他独特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心理体验外化并通过视觉观察予以传达的方法是他写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卡夫卡关于视觉媒介如何使他受益的想法似乎充满了矛盾。当他离开布拉格熙熙壤壤的城市街道时,他称攒凯撒全景视镜的静态图像所提供的安宁;然而当他返回时,无论是夏日的度假还是穿越更小、更安静城镇的商务旅行,他都感到不满意,并且似乎渴望看到流经电车窗口的转瞬即逝的快速图像。他坦言这些海报让他从“习惯性的内心不安”中得到一丝缓解,但似乎是当他从运动的...
——引自章节:电影与文字的暴政:弗兰茨•卡夫卡167
作品目录编者前言第一辑突兀之语何其多――评《文化苦旅》关于“硬伤”答余秋雨不放心的文化之旅余秋雨散文的缺憾走进文化和心灵
简明通风设计手册 目录 **章 常用的基本数据**节 计量单位第二节 物理数据第三节 室外气象参数第四节 与通风设计有关的标准一、大气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二、通...
内容简介: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
《研磨设计模式》完整覆盖GoF讲述的23个设计模式并加以细细研磨。初级内容从基本讲起,包括每个模式的定义、功能、思路、结构、基本实现、运行调用顺序、基本应用示例...
城堡的故事 内容简介 《城堡的故事》以通俗凝炼的文字,生动讲述了发生在布拉格城堡、雅典卫城、克隆堡宫、温莎堡等20个世界著名城堡的历史人文故事。包括布达城堡山与...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
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哲学家、史学家,剑桥大学道德科学协会奠基人,伦敦国王学院逻辑与精神哲学协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院长。从1896年...
SergeMoscovicifirstintroducedtheconceptofsocialrepresentationsintocontemporaryso...
可靠性试验 本书特色 本书以可靠性试验为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产品在研制和生产等各阶段所需用到的可靠性试验技术,对各类可靠性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案与...
图解园林树木整形修剪 目录 前言**章 概述一、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目的意义二、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原则(一)遵循树木生长发育习性(二)服从景观配置要求(三)考虑栽...
《富爸爸不公平的优势》内容简介:未来十年,是失落的十年,同时也是赚钱的十年。我们现在正面临人类史上最严峻的金融考验,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最大机会!你、我,都不能在...
俄罗斯民法-全4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主任、《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主要起草人之一、俄罗斯工商会仲裁院院...
刘毅,196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198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1993年6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南开大学历史...
作品目录1 Introduction2 The InterviewIntroductionQuestions About YouWhy Consulting?P...
朱自清颂为“现代李清照”,叶嘉莹称为“集大成的作者”现代女词人沈祖棻新文学创作结集补遗多篇新诗、小说、散文、短剧【内容简介】本书是沈祖棻的新文学创作结集,由作者...
从古代竞技场到现代金字形神塔,建筑艺术影响着我们所有人。《世界建筑简史》探索了建筑师们针对不断变化的历史需求而采用的不同方法,是一份对历代文明建筑富有灵感的指南...
萨瓦里,出生于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罗马大学,获土木工程和数学博士学位。二战前后移居美国,曾参与研制原子背景的“曼哈顿”计划。后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作品目录前言《当代毕升——王选》选题策划 林霞虹《俄罗斯艺术地图》选题策划 沈启超《我在网上开店》选题策划 陈菲芝《和谐社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