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Benjamin’s famous “Work of Art” essay sets out his boldest thoughts—on media and on culture in general—in their most realized form, while retaining an edge that gets under the skin of everyone who reads it. In this essay the visual arts of the machine age morph into literature and theory and then back again to images, gestures, and thought.
This essay, however,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 vast collection of writings that the editors have assembled to demonstrate what was revolutionary about Benjamin’s explorations on media. Long before Marshall McLuhan, Benjamin saw that the way a bullet rips into its victim is exactly the way a movie or pop song lodges in the soul.
This book contains the second, and most daring, of the four versions of the “Work of Art” essay—the one that addresses the utopian developments of the modern media. The collection tracks Benjamin’s observations on the media as they are revealed in essays on the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of art; on film, radio, and photography; and o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he volume contains some of Benjamin’s best-known work alongside fascinating, little-known essays—some appear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his passionate engagement with questions of aesthetics, the scope of Benjamin’s media theory can be fully appreciated.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was the author of many works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analysis.
Michael W. Jennings is Class of 1900 Professor of Modern Language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Brigid Doherty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rman and of Art and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Thomas Y. Lev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rman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由於眼睛捕捉影像的速度遠比動手繪圖更為快速,因此,圖像複製的過程便大大加速,而得以跟上人們說話的速度。在攝影棚裡,攝影師便以演員說話的速度攝錄影像。如果說,平版印刷讓報紙可以附上插圖,那麼,照相術便預示著有聲電影的到來──人們在十九世紀末又發明了複製聲音的技術,也就是錄音技術。”
——引自章节: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KunstwerkimZ
“在一九○○年前後,機械複製的技術已達到某種水準,因此,它不僅能複製所有流傳下來的藝術品,讓它們的效應發揮最深刻的影響,甚至它還在藝術創作的方法裡,為自身爭得了一席之地。如果我們要研究機械複製技術所達到的水準,那麼,再也沒有比研究藝術品的複製和電影藝術這兩個領域,如何反過來影響傳統形態的藝術,更富有啟發性了!”
——引自章节: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KunstwerkimZ
1969年,《自由四論》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該書收錄了伯林最著名的論述自由問題的四篇論文。即“二十世紀的政治思想”(1949年)、“歷史必然性”(1953年)、...
小西利行POOLinc.代表/广告撰稿人/创意总监/剧作家/绘本作家1968年出生于京都府。大阪大学毕业后,1993年入职株式会社博报堂。20
《中国液化气船研发史》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船舶研发史”丛书之一,介绍了液化气船的分类、系统、设备及关键技术。特别是介绍了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内容简介: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
作品目录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4第一章 治理国家不能靠脑补啊大哥 ——戊戌变法(上)第二章 出卖队友的老戏迷 ——戊戌变法(
墨陌,徜徉文字世界多年,喜阅读,喜音乐。即爱诗词的婉转唯美,又爱名句的醒人深思。曾受邀担任多本书籍主编、策划人,已出版作品《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战胜烦恼的自...
《绝对民牌:最熟悉的品牌,不知道的故事(真维斯品牌20年)》内容简介:1990年,香港旭日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品牌“JEANSWEST”(真维斯),1993年,真维...
公众,是一群看不清真相的“局外人”?“现代传播学之父”、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 沃尔特•李普曼代表作传播学奠基之作《舆论》姊妹篇戳穿“公众至高无上”的神话【编辑推...
陆和平 作者为数十家上市企业的营销战略顾问,具有上千家国企、外企、民企的营销培训经验,上百家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营销咨询经验。曾任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伙...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
【编辑推荐】适读人群 :企业管理者、行业研究者、商科学生等TCL创立40周年官方授权作品 李东生40年管理思想精华和心路历程秦朔团队2021新商业文明观察成果 ...
川岛真 1968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课程修了,文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系东亚国际关系史专业副教授。主要著作有...
梦溪石,晋江大神级作者,以考据详实、文风诙谐、世界观宏大、三观端正赢得众多读者喜爱。其作品质量高、格局大,均在晋江金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已出版《成化十四年》《麟趾...
♢以“等待”之名反思当下的内耗人生,寻找内卷和躺平之外心灵栖居的可能♢畅销日本近20年、日本当代哲学杰出代表鹫田清一经典之作。手机通讯代替了书信、高铁代替了绿皮...
亦舒 原名倪亦舒,兄瑾是香港作家倪匡。當亦舒一露頭角就迅速成名時,兩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壇上的兩雜奇花。有人說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壇三大奇跡。亦舒於1946年生...
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内容简介 编写本书,作者力图较为系统地总结贵州省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对苗族医药的发展历程、医理诊治、方药特色、科学内涵及其价值等进...
劳威廉(William Law,1686年-1761年4月9日)。18世纪英国神学家,出生在北安普敦郡。1705年,劳威廉进入剑桥大学以马内利学院。死后被当地人...
Ten Hours presents new work by “sculptures woman of steel,” as coined by Randy K...
蝴蝶蓝:起点中文网著名作家,网络原创游戏类小说代表写手。他的作品幽默诙谐,人物性格鲜明,故拥有一群年轻的死忠读者,读者们也爱称他为“蝴蝶”或“虫爹”。他喜欢深夜...
★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把所有的事物都怀疑一次。★约翰·纳什版“美丽心灵”,数学版《斯通纳》《后翼弃兵》,天才数学家被诅咒的一生:一个伟大的头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