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其研究目标是认识古代各个地区的动物种类及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征、探讨古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及古代人类涉及动物的行为。
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形成时期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时期这样两个阶段。在形成时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鉴定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而进入发展时期以来,不但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古代人类与动物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另外,形态学、统计学、DNA研究和同位素研究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则进一步提高了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从某种角度说,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过程正是中国考古学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
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依据“将今论古”的原则研究古代动物遗存。根据动物分类学认定动物种属与组成;根据动物解剖学判断动物的形态特征;对照动物地理学认识动物的分布范围;根据动物生态学判断动物的多种行为特征。而埋藏学和文化生态学则为我们探讨古代动物遗存的出土背景、研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以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及思路为要求开展深入研究。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在考古发掘现场应用全面采集、抽样采集和整体提取等方法采集动物遗存,在室内开展清洗、拼对、鉴定、测量、表面痕迹观察、称重和记录等整理过程。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基本信息进行测量数据的比较、定量统计、判定年龄结构、分析动物骨骼上的痕迹、探讨骨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锶同位素分析等。判断家养动物的系列依据包括形体特征、几何形态测量、病理现象、年龄结构、性别特征、数量比例、随葬或埋葬现象、古DNA分析、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代文献记载等。
狗、猪、羊、牛、马和鸡等六畜在中国起源和出现的时间、地点及动因各异,鱼、鸭、鹅、驴、骡和骆驼等家养动物在中国的驯化历史也相当早。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和出现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土生土长”与“通过文化交流引进”这样两种模式。中国古代各种家养动物的起源、出现及发展不但保证了人类稳定地获取多种肉食资源及奶制品等,而且在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增强军事作战能力、推动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中也有独到的用途。
以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多种方式为基础,可以建立起由依赖型到初级开发型、再到开发型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始终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制约,由此可以提出“被动发展论”的观点。历史时期各个地区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在延续各自传统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家畜饲养业在各个地区分别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或推广与普及。
中国古代在随葬和埋葬活动中往往使用家养动物。猪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随葬和埋葬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各个地区在随葬和埋葬活动中使用猪的形式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除猪之外,往往还使用狗,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出现使用绵羊和黄牛的现象,随葬和埋葬这些家养动物的现象到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在商周时期,在部分规格较高的墓葬中一直存在随葬家猪、黄牛和绵羊的前肢的习俗。随着社会复杂化的加剧和等级制度的巩固,在商代都城一级的遗址里,马、黄牛、绵羊、猪和狗都分别在不同种类的祭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周代的一般聚落里,当时的百姓似乎依然保持着自新石器时代延续下来的用猪和狗进行祭祀的传统,与统治者的祭祀用牲形成鲜明对照。
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各个文化类型为范围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古代文献开展进一步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而骨器制作、动物的次级产品开发、动物的艺术形象、动物在战争和劳役中的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应该成为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中新的生长点。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在深化研究中国古代的农业史、家畜饲养史、手工业史、战争史、交通史等方面必将发挥独到的作用。
第一章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目标和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节 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历史
一 形成时期的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
二 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
第二章 与动物考古学研究相关的动物学和其他理论
第一节 动物学主要分支学科
一 动物分类学
二 动物解剖学
三 动物地理学
四 动物生态学
第二节 相关研究理论
一 均变论
二 埋藏学
三 文化生态学
第三章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野外采集与室内整理
一 野外采集
二 室内整理
第二节 基本信息的多种分析
一 测量数据的比较
二 定量统计
三 判定年龄结构
四 分析动物骨骼上的痕迹
五 探讨骨器的选料与制作
六 古DNA分析
七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八 锶同位素分析
第三节 判断家养动物的依据
一 形体特征观察
二 几何形态测量
三 病理现象观察
四 年龄结构统计
五 性别特征观察
六 数量比例统计
七 随葬或埋葬现象观察
八 古DNA分析
九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一〇 古代文献记载
一一 综合判断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家养动物起源的研究
第一节 主要家养动物的研究
一 狗
二 猪
三 绵羊和山羊
四 黄牛和水牛
五 马
六 鸡
第二节 其他家养动物的研究
一 鱼
二 鸭和鹅
三 驴和骡
四 骆驼
第五章 中国古代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的研究
第一节 各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
中国硬笔书法指南-隶书技法 内容简介 《中国硬笔书法指南》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备,在基础知识、硬笔书法溯源、基本技法、临帖等方面做了全面详细...
百日隶书入门大字帖-汉隶《曹全碑》 本书特色 《名碑名帖百日书法入门描摹临系列·百日隶书入门大字帖:汉隶<曹全碑>》特点:名家碑帖书法入门百日临习循序渐进笔法图...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0七 本书特色 欧阳询,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融合二王与北碑,自创一体,“骨气劲峭,法度严整”,...
欧阳询《九成宫》临习技法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讲解欧阳询《九成宫》的临习技法。此书是学习《九成宫碑》的入门。书中从笔画开始讲解,然后讲解了部首,接着讲解了间架结构...
安妮•阿特金斯(Annie Atkins)是一位专业的电影道具平面设计师。从邮戳到纸钞,从护照签证到街道路牌,她为各种类型演员和不同时期场景所创作设计的道具和标...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宋 赵佶秾芳诗 本书特色 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简述和套书概况介绍;二是碑帖原文展示(含前后跋文、释文);三是对碑帖的赏...
赵孟頫书净土词-海赋 本书特色 孙宝文编著的《赵孟頫书净土词海赋》为“老碑帖系列”之一。赵孟頫,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米芾墨迹选-宋代行草书-天下墨宝-三 本书特色 米芾(一零五一~一零七年),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定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
东方艺术家(第2辑) 本书特色 方力钧我从不把自己的画独立起来看,因为每一幅画都是我的关键,记录着一个人思维的进程。等到有一天,我把所有画作放在一起,人们就会恍...
印象派?哥特式?透视法?古典主义?也许这些名词让你眼花缭乱,没关系,本书带领你见识那些多种多样的绘画、稀奇古怪的雕塑、别具一格的建筑,走进艺术与美的世界。每个孩...
《欢迎来到物理学的世界》内容简介:★ 既精准又通俗 作者既是核物理和量子理论专家,更有二十余年科普写作经验,在专业领域和科普
《影视类型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录 目录总序(1)引言(1)第一章大众文化背景中的类型电影(6)第一节今日中国三种文化的述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
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大师鉴赏-大师自画像 本书特色 自画像是孤独的、内向的艺术。任何一个时代的画家,不论他有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性格,当他临镜自画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
陈半丁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陈半丁180余幅传世绘画、书法及篆刻作品,并对其生平、艺术历程有详尽的介绍,同时收录了表现陈半丁本人艺术思想及画理的一些论艺文章,以及...
吾爱梦工场-蔡澜的电影现场 本书特色蔡澜先生,经历丰富多彩,正如他监制过的电影,让人紧张、好笑、刺激、多变化。被邵逸夫爵士誉为「电影字典」,纵横电影超过四十年,...
青绢彩绣-杭州手工刺绣技法 本书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刺绣是女子必学的手工技艺,它融合了各地的民俗文化风情,从一针一线的精细手工劳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
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 内容简介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日趋强劲和好莱坞文化霸权的不断扩张,电影美学何去何从?《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一书汇集当下国际、...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秦始皇陵考古所形成的材料虽纷繁芜杂,但总体上没有脱离考古学研究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如何在这一
蜀素帖放大精选 内容简介 “历代碑帖放大系列”以初学书法基础学习常用碑帖为蓝本,精选其中典型字例,按笔画、部首、结体或同字异形等归类整理,并辅以字例放大、碑版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