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梁白泉
马克思在讲到一般意识形态和德国哲学时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说到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自身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是,无论中外,自古以来就有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疑”字多义。《诗·大雅·桑柔》:“靡所止疑”,毛传“疑,定也”;《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注“疑,度也”;《逸周书·王佩解》:“时至而疑”,注“疑,犹豫不果也”;《说文解字》:“疑,惑也”,“惑,乱也”;宋《广韵》:“疑,恐也”、“不定也”。
《后汉书·桓谭传》:“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曹褒传》:“互生疑异,笔不得下”;《郑玄传》:“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陶渊明《移居》中的名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南宋朱熹在《近思录·致知》中指出:“学者先要会疑”;近代胡适也提到,“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在西方,17世纪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认为以怀疑方法可以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对“怀疑论”(skepticism)的影响很大。
历史是什么?从认识论出发,当今的史学家如詹京斯(Keith Jenkins, 1943— )等,大力鼓吹“后现代”(postmodern)史学。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有:历史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历史可说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其内容为杜撰的与发现的参半”。人们因而要问:历史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可信的呢?
今天,我们历史学的工作者习惯于把历史学的组成分为三个基本部分:一是历史文献,如我们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等等;二是民族学(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特别是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地调查、记录下来的那些原始土著居民的现状和知识,如摩尔根(L.H.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等等;三是18世纪中叶以来因发掘意大利庞贝古城、埃及陵墓、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遗址而建立起来的考古学,其中著作很多,举不胜举,例如柴尔德(V.G.Childe, 1892—1957)的《青铜时代》、《工具发展小史》等等。
关于历史文献,人们大多深信不疑。因为列强侵略,西方思潮涌入,学者反躬自省,对古文献的价值产生怀疑。近代梁启超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家谱”,是帝王家族的“相斫书”。上世纪30年代,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首的“古史辨派”曾对我们的古史全面质疑。冯友兰又提出“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的历史划分。
西方16世纪启蒙思想家、怀疑论研究者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告诫人们,不要“知之最少,信之弥笃”。
克罗齐(B. Croce, 1866—1952)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代出发,历史总是后人或别人的论述,只反映了后人或别人的历史观。
英国古典学者、历史学家伯里(J. B. Bury, 1861—1927)提出了严厉而苛刻的要求:“历史是一种科学——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
于是詹京斯在他的《历史的再思考》一书中感叹“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过去。”
民族学记录的原始民族或处于母系或父系社会,或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民族学家说:他们或多或少地证明了今天先进民族曾经经历过的历史阶段。但这只是推测,只是可能,只是“例子”,而不是“证据”。列宁(V. Lenin, 1870—1924)说过:“例子不是证据”,例子只是类似的可资比较的东西,证据是事物的全体或局部。
看来,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
本书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发表论著四百多篇,出版专著八部,其中部分被列入大学考古专业的参考书目。他善于把高深、艰涩的学术概念用通俗、活泼、有趣的文字表达出来。他说:“如果考古学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那它就一钱不值。”在今天这个繁忙喧嚣的社会中,这非常符合读者的需要。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强调学习要尽量与兴趣相结合,且要持之以恒。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古老的门,请你不要轻易将此门关上。
希望本书的阅读过程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序言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确定年代
第三章 技术
第四章 人们怎样生活?
第五章 人们怎样思想?
第六章 居所与社会
第七章 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
第八章 少数与女性
第九章 将过去呈现给公众
第十章 过去的未来
葵园手札-许江的日常写作(全4册) 本书特色 ★ 32开线精本4册,中信出版社出版★ 中国美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的艺术随笔集。★ 该丛书分别由作家余华、哲学家陈...
敦煌马圈湾汉简书法(壹)/简帛书法大系 本书特色 1979年《马圈湾汉简》的出土,除却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献价值外,对研究书法的演变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历代名家书法荟萃 柳公权书法精选 (精装) 本书特色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法律制度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在对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
艺术及其最新形式 本书特色 本书所选译的文章,有些是**次与我国读者见面,虽然卢纳察尔斯基的论文已问世六十年以上了,但我们现在读来并不感到有多大隔阂或感到过时;...
书翰留韵:明清百位状元翰林书法选集 本书特色 ★16开筒子页线装,优质特种纸全彩精印★罗洪先、胡汝嘉、王士稹、李光地、刘墉、王文治、何绍基、李鸿章、洪钧等名家作...
《挖财:理财就是身边事》内容简介:记账7年还是很穷,我哪里做错了? 月入3000元的工薪族,有必要理财吗? 学区房,买还是不买?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历代碑帖法书选 本书特色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刻本颇多,以西安本刻工*佳。此册据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明拓西安本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中国越剧小百花唱腔精选一百曲 内容简介 中国的越剧,从1906年在浙江嵊县(嵊州)诞生起,至今有102年历史,但与其他古老戏曲剧种比,她是年轻的。又因她生长在文...
刘炳森楷书名文 本书特色 《刘炳森楷书名文》是《刘炳森隶书名文》的姊妹篇。《刘炳森楷书名文》一书遴选了作者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时期创作的*代表性的三篇作品。读...
邓石如篆刻千字文-历代经典碑帖集粹-翰墨字帖 本书特色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碑帖荟萃,名家辈出。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他们都是临古...
懒人印刷术:当代手工印刷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介绍当今*优秀的印刷从业者,并探索他们用来制造美妙的当代作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技艺★让读者有机...
西魏杜照贤造四面像-(后) 内容简介 《西魏杜照贤造四面像》,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十一月立。造像题记的书法氰博俊逸,书体在隶楷之间,是南北朝字体演变时期的一...
平面设计法则-第2版-畅销升级版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综合编排了平面设计的几大知识要点,框架结构流畅合理,再加上图文穿插的案例讲解,突出了书本的实用性,可以帮助读...
★ 奥地利形式主义美学专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里格尔集大成之作★ 一部由艺术史洞悉世界观发展史的美学巨著★ 阐明新锐艺术概念,以多元化、开放性思路叩开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舞蹈卷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的舞蹈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舞蹈发展轨迹的文字和图像,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本书...
鸟滨贝冢在日本是一处绳纹时代的低湿地遗址,它的发掘给日本考古学界带来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而最为重要的是为思考日本文化的根基
2015-绘画-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澳门中信、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保利香港、北京匡时、北京翰海等38家世界顶级拍卖行在...
《韩美林传》内容简介:他是中国的毕加索,却了无毕加索的遗憾。自幼习画的他,行走与华夏大地,虽一再经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炼狱
《重新发现日本:69处日本现代建筑巡礼》内容简介:本书精选日本全境69处极具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以海量照片与精致手绘体现建筑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