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梁,男,1954年2月生,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天津市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曾在日本爱知大学、东京大学长期研修、研究,多次到日本学术考察,出席韩国、香港国际学术会议。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名。
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特别是日本经济政策史研究。发表《日本历届首相小传》(新华出版社1987年)、《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论经济体制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日本近代化研究》(合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日本战后产业合理化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著作,以及《经济社会学》、《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通商产业政策史(第11 卷)》等译著,在中日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专著《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论文《论日本战后经济赶超期财政投融资的作用》等曾获社科优秀成果奖。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中日“连横论”
2.“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中国亡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中曾根康弘的国际观与中国观
3.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戊戌变法”过激论
4.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酒卷贞一郎的《支那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国际“孤儿”的执拗
2.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国内政治的“转向”
4.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全面侵华的妄断
2.“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侵华时期的“支那抗战力调查”
4.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吉田茂政府选择“台湾”的心路
2.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媒体的中国认识
3.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田中角荣的“决断”
3.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繁华散尽-四大家族的后人们 本书特色 “四大家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是那样的显赫一时,它们的势力渗透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明清时期的“官当” 本书特色 官当起源于《晋律》中的“杂抵罪”,即用夺爵位、除名籍和免官来抵罪。在南朝的陈出现了正式的“官当”名称,所以一般认为这种制度是陈所确...
(盒装)史记(全4册) 内容简介 汉朝司马迁作的《史记》是中国两千年来*伟大的历史名著,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因为司马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比较进步的历史观点和高...
《只要说出来你就会好很多》内容简介:作者玛丽·卡尔儿时的生活动荡不安。她有一个任性的妈妈,热衷于酗酒,容易情绪失控,结过七
战争曾经摧毁了我们的一切,只留下惨痛的记忆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这些更是难以算记,它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和梦想,还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
老照片-第七十四辑 本书特色 本书借助于老照片,真实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几段现代历史,如:我在“文革”中的经历,张瑞霭的传奇人生,书里书外的...
消逝古国全档案 本书特色 错综复杂的历史、斑驳迷离的真相 、亦真亦幻的谜案。楼兰:楼兰美女为何又惊现人间?大宛:李白为何为“汗血宝马”赋诗?高昌:玄奘真的是一个...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 本书特色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兴替,波谲云诡,常令治史的人望洋兴叹,无从下手,读史的人望而却步,把握不住重点。《中...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胡素珊(SuzannePepper)的代表作,是西方学者较早对“国民党如何失去大陆政权”这一历史命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本书特色 纪念莎翁去世400周年小物件,大时代——畅销书《100件文物讲述世界史》姊妹篇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 内容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生活的年...
《中华通史》是台湾著名学者陈致平先生以一人之力完成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史学巨著,自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九年出齐全部十二册,很快
《助推》内容简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的助推实践,全球首个“助推小组”助力经济增长、提升幸福指数的秘密。行为经济学
小天堂-爱历史书系 本书特色 1.这是知名历史作者陶短房有关太平天国的一组历史小说,多年来仅在天国迷中流传并深获好评,首次结集出版,将带给读者全面、震撼的阅读体...
传统中国的偏头痛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虚构了数十名己故的中外文化名人和当代人物言行,完成了对中国思维、哲学、文化等九领域问题的解读与批判。传统中国的偏头痛 目录 ...
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近现代西方史家散文选 本书特色 读着他们的华文,是一种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一种心灵感应和精神洗礼,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
上海市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 本书特色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大型线形文物”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
赣北兵燹-南昌会战 本书特色 1939年初,中日两军围绕南昌发生了一系列争夺 战。自3月17日日军进攻吴城开始,到5月9日蒋介石 下令终止反攻南昌结束,...
二战的细节 本书特色 书中深刻地叙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及彼此之间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国家为谋取本国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恃强凌弱、背信弃...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2 最后的蒙古女王 本书特色 13世纪的蒙古女王们统治过人类历史上*庞大的帝国。但是,在13世纪末的某个时候,审查官删除了《蒙古秘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