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梁,男,1954年2月生,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
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天津市亚太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曾在日本爱知大学、东京大学长期研修、研究,多次到日本学术考察,出席韩国、香港国际学术会议。指导硕、博士研究生多名。
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特别是日本经济政策史研究。发表《日本历届首相小传》(新华出版社1987年)、《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兼论经济体制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日本近代化研究》(合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日本战后产业合理化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著作,以及《经济社会学》、《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通商产业政策史(第11 卷)》等译著,在中日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专著《日本战后复兴期经济政策研究》、论文《论日本战后经济赶超期财政投融资的作用》等曾获社科优秀成果奖。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中日“连横论”
2.“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中国亡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中曾根康弘的国际观与中国观
3.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戊戌变法”过激论
4.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酒卷贞一郎的《支那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国际“孤儿”的执拗
2.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国内政治的“转向”
4.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全面侵华的妄断
2.“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侵华时期的“支那抗战力调查”
4.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吉田茂政府选择“台湾”的心路
2.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媒体的中国认识
3.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田中角荣的“决断”
3.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内容简介:为什么别人刷牙洗脸用几分钟,你的孩子却要用半个多小时?为什么孩子从七点就开始写作业,到了
《新世纪诗典.第五季》内容简介:“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微信)诗歌荐评,每日推荐一首优秀原创诗歌,也因此每年集成
《投资的60个基本》内容简介:并不是有钱了才理财,而是理财了才有钱。钱从何而来? 有了钱应该放在哪里? 家庭资金如何配置? 一百元
葡萄牙人在印度 本书特色 《新编剑桥印度史:葡萄牙人在印度》以客观的数据和可查证的多方史实,分析研究了葡萄牙人从15世纪到达印度后,双方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内容包...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本书特色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
五代-蔡东藩中华史-现代白话版 本书特色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
教科书里没有的明史 本书特色 《教科书里没有的明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比较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
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 本书特色 《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作者王和以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为例,对历史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王府 本书特色 本书勾勒了王府由来、演变、衰败的历史,简述了王府府制、分封、赐第的有关规定,剖析了王府府邸、花园、家庙的建筑特点,汇集了王府位置、府况、传袭的基...
张荫麟-中国史纲 本书特色 张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学者,曾受到其师辈们如梁启超、陈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重和期许,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中...
《我与中信:1979—2019》内容简介:“看”“见”中信。本书由中信事业的众多亲历者来书写中信历史,展现中信事业一个个不凡的发展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 内容简介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是上承宋代黄善夫本下启明刻本的重要的三家注合刻本,作者系统而细致比勘研究,考察彭本的版式形态,以及存世各...
Forthefirsttime,EttyHillesumsdiaryandlettersappeartogethertogiveusthefullestposs...
《权益证明》内容简介:以太坊目前是全球颇受欢迎的分布式应用平台,也是Web3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而本书的作者,正是以太坊的
中国史学发微 本书特色 今日国人读中国史,亦必稍知中国之传统文化为如何。本书汇集钱穆先生其有关中国历史、史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讲与杂论。作者认为经史子集皆...
《太平洋战争(第2卷)》为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历时十年的倾力呕心之作,亦是其晚年的封笔巨著,堪称是一部现代战争启示录。
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本书特色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的记录:从史前人类的进化到古代文明的萌发,从帝国的林兴与覆灭到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从中世纪思想文化的璀璨到资本主义...
《鲁迅传》内容简介:在中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领域,《鲁迅传》作者(朱正)是有口皆碑的高手。这部其新近修订的鲁迅传记,不仅集几
旧时书坊 内容简介 《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
十三不靠 本书特色有道是,生而如麻,十三不靠,但搓无妨,万一和了呢? 张发财这位居于南宁的东北纯爷们,数年来钻研历史八卦,段位高升,已从历史狗仔队要员熬成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