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估计形式,铤而走险引发战争
序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发生剧烈震荡和变化,苏联国势衰落,华约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顷刻瓦解。以1989年12月的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为契机,苏联主动调整对美战略,明确宣布“不再把美国看成是自己的敌人”。1990年10月,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至此,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为重大的转折――两极体制瓦解,开始了向多极格局转化的过程。这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诸因素长期不平衡发展演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在两极体制下,尽管美苏两国长期在全球进行激烈争夺,抢占“中间地带”,不断试图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但由于担心地区矛盾和冲突引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危及自身更大的战略利益,它们都严格约束各自盟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动。地区矛盾在两极体制制约下被压抑和掩盖,地区冲突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地区力量没有出现严重失衡。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制约的消失,地区矛盾凸显出来,尖锐起来,一些有地区霸权主义野心的地区大国跃跃欲试,中东地区力量失衡。与科威特素有矛盾、一直想称雄海湾和中东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伊拉克,错误估计形势,以为苏联进行战略收缩,无意也无力对之进行约束,美国同伊关系不错不会对之进行重大干预,遂铤而走险,于1990年8月2日出动大军一举侵占了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所谓“海湾危机”。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安全,直接侵犯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在中东地区的巨大战略利益,是对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所谓“国际新秩序”的严重挑战。美国正好借此机会,一举控制海湾这一重要的战略地区。加之,此时长期与美国对抗的另一超级大国苏联已自顾不暇,使美国可以免去采取干预行动时的重大掣肘。这样,便引发了主要以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为一方、以伊拉克为另一方的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冷战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局部战争,是一场迄今为止最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它是在世界两极战略格局终结、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新军事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爆发的,对世界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海湾战争”爆发10周年之际,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时,深入研究这场战争,对于我们把握国际局势的变化,了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海湾战争的军事史学专著。在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这场战争。书中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问题,力求突出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研究,突出高层次、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把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史实和理论结合起来。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还望国内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题目是本网站编辑所加)
目录
第一章 中东:世界政治格局斗争中的热点
第一节 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充满矛盾斗争的中东
一、中东地区简况
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和领土争端
三、举足轻重的石油经济
四、中东的心脏――海湾地区
第二节 长期动荡的中东局势
一、阿以冲突――对抗与相持
二、美苏争霸下中东国家的分化组合
三、苏联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和布什政府对中东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海湾地区大国――伊拉克
一、伊拉克的基本情况及萨达姆的战略思想
二、两伊战争及其对伊拉克的影响
第二章 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第一节 伊科冲突的历史缘由
一、经济富裕而国防薄弱的科威特
二、伊科两次领土争端
第二节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一、危机爆发前的舌战与斡旋
二、美国的外交信号促使伊拉克放胆
三、出其不意,闪击科威特
第三节 伊拉克人侵科威特的企图和目的
一、掠夺财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二、夺取领土,改善海湾战略态势
三、控制石油资源,提高国际地位
第四节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
一、推翻萨巴赫王朝,建立傀儡政权
二、无视国际法,公然修改版图
三、扩大战果,深化兼并
四、科威特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三章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危机的升级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伊侵科事件的最初反应
一、联合国由谴责到制裁与禁运
二、美国最先做出反应并实施制裁
三、西欧、日本既追随美国又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
四、阿拉伯国家由意见分歧到多数一致反伊
五、苏联、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应
第二节 围绕解决海湾危机的外交斡旋与和平努力
一、阿拉伯国家成为和平努力的主力军
二、苏联积极进行政治调解
三、中国为和平做出最大努力
四、西欧、日本积极开展外交斡旋
五、联合国的调解活动
六、美英的强硬态度
第三节 海湾危机向战争演变
一、伊拉克坚持强硬立场
二、安理会授权使用“一切必要手段”
三、最后和平努力的失败
第四章 美国的出兵决策与多国部队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的出兵决策
一、美国建立国际和中东新秩序的战略企图
二、出兵决策的运筹和确定
三、布什总统正式批准出兵
第二节 反伊联盟的形成和巩固
一、美国的穿梭外交与反伊联盟的形成
二、反伊联盟的内部分歧和矛盾
三、反伊联盟的巩固和维护
第三节 多国部队的形成及其战略
一、以美国为首的39国参加多国部队
二、多国部队的战略方针和战争指导
第五章 伊拉克的战略方针、对策和战争准备
第一节 伊拉克的战略方针
一、伊拉克的困境
二、伊拉克的战略目标
三、伊拉克的战略方针
第二节 伊拉克的战略对策
一、扣留人质,拖延时间
二、改善与伊朗等国的关系,稳定翼侧
三、分化瓦解反伊联盟
四、进行心理战和宣传战
第三节 伊拉克的战备措施
一、全民动员和扩军备战
一、紧缩经济,做持久战准备
三、向战区增兵,加强防御部署
四、加强民防训练和临战演练
第六章 多国部队的“沙漠盾牌”与海上拦截行动
第一节 “沙漠盾牌”计划的制订
一、从“90―1002”计划到“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二、“沙漠盾牌”行动计划的军事目标和行动方案
第二节 “沙漠盾牌”的防御部署
一、多国部队的初期部署(1990年8月7日~10月6日)
二、多国部队指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多国部队防御部署的完成(1990年10月7日~11月7日)
第三节 多国部队的海上拦截行动和临战准备
一、美国单方面的海上拦截行动(1990年8月11~25日)
二、多国协同海上拦截行动(1990年8月25日以后)
三、海上拦截行动的作用
四、“沙漠盾牌”的进攻部署(1990年11月8日~1991年1月16日)
五、多国部队的临战准备
第七章 “沙漠风暴”作战计划
第一节 “沙漠风暴”作战计划的制订过程
第二节 “沙漠风暴”作战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总体作战计划
二、空中突击计划
三、海上作战计划
四、地面作战计划
第八章 “沙漠风暴”的空中作战
第一节 多国部队空中力量的作战部署
一、美国空中突击力量的配置
二、其他国家的空中力量
第二节 “沙漠风暴”空中突击作战的基本经过
一、第一阶段:对伊拉克战略目标实施空中打击
二、第二阶段:夺取科威特战区制空权
三、第三阶段:为地面作战进行战场准备
四、第四阶段:对地面进攻作战进行空中支援
第三节 “沙漠风暴”空袭作战的基本特点
一、多国、诸军兵种的空中力量协调行动,空袭规模大、时间长、强度高
二、多国部队依据目标群性质进行分阶段重点突击,确保了对战争主动权的控制
三、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充分发挥技术上的优势
第九章 “沙漠风暴”的海上作战
第一节 多国部队对伊军水面舰艇的攻击
第二节 多国部队的海上防空和反水雷作战行动
一、多国部队的海上防空战
二、多国部队的反水雷作战行动
第三节 多国部队的海上舰炮火力支援和两栖作战行动
一、多国部队的海上舰炮火力支援行动
二、多国部队的两栖作战行动
第十章 伊拉克的防空与反击
第一节 伊拉克的防空作战
一、伊拉克反空袭作战的主要行动措施
二、伊拉克防空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三、伊反空袭作战的几点启示
第二节 伊拉克对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导弹袭击战
一、伊拉克的地对地导弹装备
二、伊拉克对以色列的导弹袭击
三、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的导弹袭击
第三节 伊军“冰山之巅”行动(海夫吉反击战)
一、海夫吉概况和伊拉克的作战目标及部署
二、多国部队在海夫吉地域的防御态势
三、海夫吉之战的经过
第十一章 “沙漠风暴”的地面作战与海湾战争的结束
第一节 伊拉克丧失撤军良机
第二节 交战双方地面部队的兵力部署和作战准备
一、交战双方的作战企图
二、交战双方地面部队的兵力部署
三、多国部队的战役准备
第三节 “沙漠风暴”地面作战的基本过程
一、第一日(2月24日):多国部队的突破和伊军的有限反击
二、第二日(2月25日):多国部队发展进攻和伊军的全面收缩
三、第三日(2月26日):多国部队实施纵深包围和伊军的撤退
四、第四日(2月27日):多国部队解放科威特和伊军的全面溃败
五、第五日(2月28日):“沙漠风暴”地面作战结束
第四节 “沙漠风暴”地面作战的基本特点
一、准备充分,火力突击与心理战并举
二、欺骗与佯动相结合,避实就虚,达成了战役进攻的突然性
三、以机动达成少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四、兵力机动与火力机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优势
五、紧密配合,密切协调,力求达成战役行动的整体性
第五节 海湾战争结束
一、美国政府中止进攻行动的决策
二、塞夫万军事会谈和战争结束
三、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和安理会正式宣布海湾战争结束
第十二章 交战双方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交战双方在战略指导上的经验教训
一、正确的战略目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战略目标不切实际,就会失去胜利的某础
二、处理好他国利益与本国利益的关系,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战略目标应具有层次性,便于适时进行调整
四、实施联盟战略是获得战争支持力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交战双方在战争动员和争取国际舆论上的基本经验
一、在国内政治动员中十分注意宣传己方战争的正义性质
二、交战双方在军事、经济动员上的基本经验
三、以外交为基础广泛争取国际支持
第三节 交战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一、多国部队在作战指挥上的基本经验
二、伊拉克在作战指挥上的主要教训
第四节 交战双方后勤补给上的经验教训
一、只有保持较高的后勤应急保障状态,才能确保军队具有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充分发挥民间保障力量的作用,确保后勤支援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借助国际支援,加强后勤保障
四、多种应急措施并举,全面保障作战部队的后勤需要
五、注重及时解决特殊条件下后勤保障遇到的新问题
六、多国部队后勤保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十三章 海湾战争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
一、海湾战争是一场特殊国际背景下的世界性局部战争
二、频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贯穿战争始终
三、政治对军事行动的制约更加明显直接
四、开支巨大的高消耗短期战争
五、交战国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因素的依赖性明显增强
第二节 军事方面的特点
一、核化武器直接威胁下的常规战争
二、高技术兵器大量装备与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
三、高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更新了战争的面貌
四、海湾战争是一场作战条件对美军一方过于理想的战争
第十四章 海湾战争的影响
第一节 海湾战争对中东形势的影响
一、海湾战争改变了中东原有格局,各种势力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
二、地区安全安排一波三折,美国推行其中东安全体制困难重重
三、美国一手促成中东和会的召开,但和谈前景不容乐观
四、新一轮军备竞赛难以避免,实现军控前途渺茫
五、海湾战争深刻地影响着中东经济的发展,使之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第二节 海湾战争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一、海湾战争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加速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海湾战争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经济因素在国际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
三、海湾战争影响世界军事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革命
结束语
海湾战争大事记
附件
《海湾战争全史》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一个市民的自白Ⅱ:欧洲苍穹下》内容简介:马洛伊·山多尔的青年时代从德国开始。1919年,他离开考绍,就读于莱比锡新闻学院。在
君主论 本书特色 《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思想家、外交家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高指...
从一大到十七大(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将这十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面、立体、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了当事人的回忆,专家学者撰写的介绍或研究文章。亲历者的...
《金牌销售成交》内容简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实战技巧与方法,帮助读者与客户迅速达成交易,通过信念、准备、筛选、聆听、沟通、成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 本书特色 1.扫描历史,捕捉欧洲知识分子的灵魂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知识分子和知识界的历史做全景式的扫描,并作出经...
民进党研究:民进党研究 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本书特色 李敖是当代中国*具人格魅力、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之一。李敖先生的笔墨生涯历60余载,存世著述甚丰,仅中国友谊出...
我们台湾这些年2(1977年至今)-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 本书特色 ◆讲述30年来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大事件和小八卦◆60年来**本,让13亿大...
你的作能和心理能够承受这种异常挑战吗?这本英国皇家特种部队训练手册将会救你如何做到这些。本手册除了教你如何做好必要的准备
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内容简介 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中州古籍 无名氏草芦经略注译-中国兵学通论(全二册) 目录 卷一操练丁壮精...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本书特色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亚比较研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目录 总序序**章 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方法**节 问...
正面战场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本书特色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
民国政党史 本书特色 谢彬编写的这本《民国政党史》是中国文库中的其中一本,记述了民初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个主要政党团体的兴起与分化,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
《数据分析师手记:数据分析72个核心问题精解》内容简介:《数据分析师手记:数据分析72个核心问题精解》从底层认知、思维方法、工
元代进士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和缜密的考证为基础,论述了元代进士的仕宦状况、政治素质与明政权的关系及其文化活动、分析了该群体在元代社会中的地位、...
世界航空母舰全览(修订版)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书前介绍了海上霸王的诞生与发展,以及航母技术特点和分类★ 收入美、加、英、法、荷、德...
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 内容简介 社区矫治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理论和实践中发展*快的领域,也是以非监禁逐步取代监禁刑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行刑趋势的主要标志之一。...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书特色 通过划分物质、精神、制度三种文明,结合农牧、制造、服务三种生产方式,本书解释自"产业"诞生,到三大古文明,到中古,到近现代,到后...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本书特色 《**次世界大战史纲》的主要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对大战的背景、过程和结局,对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对陆上、海上和空中作战行动均有所交待...
现代性的维度 本书特色 由衣俊卿编著的《现代性的维度》内容介绍:如何能够比较集中地、比较清楚地展示微观政治哲学的初步样态,自觉地开启社会历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