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中的一本,从汉译佛经文献、印度民间故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出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传、野史笔记中寻究出21个母题、类型与佛经文学相对应,力图构成一条以小说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学所受印度佛经文学影响的具体线索。该书规模恢宏、结构严谨、材料丰富、考证精确,分析深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值得一读。
本书是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从汉译佛经文献、印度民间故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出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传、野史笔记中寻究出21个母题、类型与佛经文学相对应,力图构成一条以小说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学所受印度佛经文学影响的具体线索。课题较为注重以人类学、民俗学和比较文学理论视野,解读阐发宗教文献与中土小说系列作品体现的不同民族共通心理和叙事模式;以及在共同叙事母题中表现的民族文化特征差异。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季羡林
引言——佛经文献整理与小说母题研究的意义
一、佛经文献范围及其与中国小说史构成的具体关系
二、佛经文献与小说互动研究的历史回顾
三、近年小说史研究与佛经文献关系的具体探讨
四、主题学、母题史研究理论的学理依据
五、佛经文献母题溯源的方法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编 武技与幻术编
第一章 古代小说赌技服人母题的外域渊源
一、佛经文献外来母题因子的特出贡献
二、比武招亲故事及其所受佛教故事的启发
三、赌技服人母题所提供的观照外域视角
四、中外交流视野中赌技服人母题的文化内蕴
第二章 佛经故事与小说“比武斗智”母题
一、兵家策略与刺客行事之于母题描写的先导
二、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对子母题的直接诱发
三、比武斗智模式在小说动物昆虫描写中的泛化
第三章 佛经文献与古代小说“照影称王”母题
一、佛教信奉及母题早期演变的基本脉络
二、谶纬文化与作乱者假托前兆的历史积习
三、相关技术手段采用与假佛行骗
第四章 古代小说种植速长母题的佛经文学溯源
一、佛经故事对于母题的全面开创
二、母题的相关氛围及其猎奇背景
三、本土文学的拓展与本质意义上的确立
第二编 性别与情爱编
第五章 相思病题材的佛经文献考述
一、相思病题材在印度文学中的几种类型
二、相思病题材表现在中土的扩散及其相关疗法
三、相思病后果所派生出的丧悼文化习俗传闻
第六章 冯燕侠义母题的佛经文献考述
一、冯燕母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佛经故事中冯燕类型的先在文本载录
三、佛教本生经及民间故事对于佛经翻译文献的母题印证
第七章 中国古代小说“男人生湩”母题的翻译文献溯源
一、母题在戏曲小说中的交叉运用
二、佛经故事异文化因子介入的触媒
三、乳房崇拜与英雄受难蒙天佑模式
第八章 妇女保贞术母题的印度文化溯源
一、宋元明清小说中保贞术描写与妇女贞节观念
二、女性保贞术描写的佛经故事和印度文化渊源
三、神物崇拜、神仙保佑和女性体貌变异
四、女扮男装及女性保贞术母题的文化意蕴
第九章 古代女性咬舌复仇母题的佛经文献溯源
一、《姑妄言》与受辱女性咬舌报仇描写
二、古代公案小说女性咬舌复仇刻画源流
三、印度接吻习俗与佛经文献的母题扩散
第三编 动物与人兽关系编
第十章 通达禽兽语母题的佛经文献溯源
一、中国古代博物传说与人通禽兽语的期盼
二、佛经文献及印度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呈现
三、后世对于人懂禽兽语能力的审美表现及总结
第十一章 变羊惩妒妇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
一、变羊故事的佛教文化渊源
二、羊崇拜与其仙道神性及佛道文化交映
三、变羊故事中隐含的性文化因子
第十二章 病马、老马、慢马意象与佛经故事
一、病马、瘦马、老马意象与才士压抑的难言之隐
二、马意象的外域风光及佛经母题介入
三、马意象与传统文人心态及象征思维
第十三章 蛇鼠藏宝掘宝母题动植物功能的跨文化探源
一、动植物在古代寻宝掘藏活动中的特殊功能
二、“银伥”信奉与碎米掺银辟邪术
三、蛇鼠意象的神秘崇拜及其外域佛经故事来源
第十四章 禽兽义感母题的跨文化溯源
一、佛经故事中的感恩动物忘恩人母题
二、佛经传译过程中的有意误读
三、馀论
第十五章 逐兔见宝母题的佛经文献渊源
一、关于逐兔见宝母题的基本发展脉络
二、母题的外来文化渊源及佛经母题传媒
三、戏剧悬念与英雄命运戏剧性转变的作用
第四编 医术及其他神秘崇拜编
第十六章 腹中生虫母题及神秘信仰的佛经文献渊源
一、腹中怪虫系列文本与胡人、西域关系
二、古代医学与腹中生虫故事系列载录
三、对消除腹中之虫物质的关注及应声虫故事
四、从叙事方式和母题功能看腹中生虫故事的佛经根源
五、明清疗治腹中怪虫故事种种
第十七章 射箭反向母题的佛经文化溯源
一、中土小说与佛经文献的共同母题
二、佛经母题与中土小说惩恶对象及报应方式的区别
三、中古道经、道教法术及观音崇拜对母题的借用
第十八章 古代小说中的闻音预见母题
一、先唐时期“闻音预见”母题的基本状貌
二、汉译佛经故事对于母题的启示
三、母题人格化倾向和政治性扩展
第十九章 中国古代冥游题材类型及佛教溯源
一、鬼使蒙恩代延命母题
二、关于冥中贪贿徇私等不正之风
三、入冥的经历与梦中入冥
四、冥使错勾及派生的“具魂法”、“重生药”等母题
五、事佛得佑与诵经免灾
六、地狱的主宰及印度神话的借用
七、地狱的时空、冥吏及动物形象
八、母题结构中的谣言辩解
九、冥中过录程式与还阳禁忌
第二十章 中国古代火神传说及外来佛教文化影响
一、火灾的酷烈及相关载录
二、西来火神的伦理倾向性及火神传说若干表现模式
三、火神外貌特征及火灾征兆、起因
四、异地灭火术与佛经、僧传中的灭火故事
五、因德因孝心火灭的信奉与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六、结语
第二十一章 冤死天示灾异、尸出白血传说与佛经故事
一、冤死天怒母题在中土史乘典籍中的基本表现
二、冤死尸如生、尸发香气与佛经故事
三、受害者身出白血的传播效应及佛经文献来源
四、冤死天怒与佛经及僧人遇害天怒故事
五、道德评价的深在介入及母题的泛化
六、冤死天怒母题的多重民俗意蕴及文学扩散
附录 佛教类书编纂与中国古代小说母题类分
一、类书编纂的萌芽和中国古人的早期实践
二、《经律异相》对中古佛经故事的分类
三、《法苑珠林》分类及材料兼容性的扩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宝积经讲记 内容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
人生的智慧 本书特色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 之一,也是在国内*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 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
洛克政治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政治哲学译丛:洛克政治哲学研究》揭示了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经济”论和自然资源“内在价值”论的清理,还原了社会...
列子 本书特色 《列子》内容简介:诸子百家之学,源远流长,实为中华文化与精神之活水源头。揆诸当今形势,中华文化之复兴,既要植根于传统,又须着眼于世界。当代诸子之...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致力于国内书籍的出版,是我社一贯的宗旨。在哲学史研究领域,幸得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出版了许多让世人注目...
向善的孟子:傅佩荣《孟子》心得 本书特色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山东卫视《新杏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讲人、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正本清源、中西贯通,全解孟子修身...
中国哲学史(四) 目录 第七篇封建社会常驻落时期(清代)的哲学思想(公元了1646年——公元1840年)**章清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斗争**节明末及清代的阶级斗争...
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介绍自庚子赔款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留美中国学生的信仰状况。这些...
西方哲学十五讲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大头厂区我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
宗教的自然史 本书特色 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是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休谟宗教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次系统考察了宗教信念的起源和演变,标志...
周易诵读本-14 本书特色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周易诵读本》特色:一、内容系统全面。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
生命的所有可能 本书特色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由每一个人的贪婪、嫉妒、攻击性和对安全的追求所筑造,然后成为了它的奴隶。我们不愿意迈出**步,因为我们不想获得自...
欢喜-处事秘笈 本书特色 ☆星云大师*畅销的励志经典;☆冯骥才、阎崇年、于丹、李焯芬、张德芬等联袂推荐!☆丛书全球销量逾二百多万册;☆历时四年写就,句句有味,字...
禅思与诗情(增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以“描述”的方法集中探讨中国禅宗与文学相互影响的一个侧面:禅与诗歌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宗教与文学相互交涉的一个...
正念 本书特色 乔·卡巴金:“正经减压疗法”创始人,将正念引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人,10周年版,被译成20多多种语言,美国畅销75万册。卡巴金博士说:“优秀的治疗...
地下室磨牙集 内容简介 本文集记叙了作者的地下室生活。“地下室”显了标明作者这些文章的原产地,以示作者诚实无欺。本书集的绝大部分都是作者一九九七年“随落”到地下...
叔本华人生哲学 内容简介 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
中国佛教文化论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探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这种探讨既致力于剖析佛教如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更着重研究佛教在中国...
花出青嶂 内容简介 《花出青嶂》原先有个副标题——禅宗公案批判,“批判”两字取其原先意思——批注及判断。这是杨葵想到的,提出后马上获得两位作者和其他参与校订朋友...
论证:2 本书特色 本书并没有把解构朝代的手术刀霸道地操在手中,我们只是本着愚公的精神打磨着这个日益光怪陆离的社会,简单地说,我们只是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一种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