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雜阿含經導讀
異部宗輪論導讀
大乘成業論導讀
解深密經導讀
阿彌陀經導讀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二十論導讀
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金剛經導讀
心經導讀
中論導讀
楞伽經導讀
法華經導讀
十地經導讀
大般涅槃經導讀
維摩詰經導讀
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
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
四法寶鬘導讀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美学原理美学纲要 内容简介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的选题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全国外国文学专家数十人共同研究和制定,所选收的作品,上自...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本书特色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成己与成物视域中的意义,人性能力与意义世界,规范系统与意义生成,精神世界的意义向度,意义与...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 内容简介 本书所讲座的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是世界*古老的一个宗教。有关该教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一直在深入探讨。本书所调查的伊朗西...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加强,为了能更有效地支配全国各地,中央王朝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
心学大师王阳明-求知即是悟道 本书特色 史上写透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的标杆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阳明研究**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本书具有其他同...
百家讲坛--韩非子智慧讲堂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中国人的骄傲。但要真正参悟和理解其精髓,并不是件易事。“国学诸子百家讲坛”丛书循着诸子百家的思想脉络,清...
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本书特色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先生者,先时之...
白说论语 本书特色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典籍。《白说论语》辑录了作者白子超先生在《新民晚报》“论语新读”专栏中近十年来发表的二百...
大智慧之心-《金刚经》所说的菩萨道及其修行 本书特色 *近读《金刚经》,发现大乘无上道,就是我这几年讲的无为法。《金刚经》告诉你一个结果,方法是真信。但是,真心...
禅.心的效能训练 本书特色 这是台湾金鼎奖畅销书作家郑石岩教授的又一力作。 本书精要介绍了禅的几个重要课题,包括禅心、禅行、禅灯、禅机、禅善、禅悟及禅坐。每一部...
吕氏春秋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吕氏春秋》中的精彩篇章予以精心翻译,同时牟所选篇章进行解读,更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将古人的思想进行更深层的发掘。吕氏春秋 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问题聚焦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为基本依据,遵从教材的章节顺序,立足于教材的教学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以问答的...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录 本书特色 “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 “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摘录了作者1938-1944年调查云冈石窟时的日记,客观地记述了当时的工作情况与云冈的风貌。《
1978年,已屆84歲的錢氏正受眼疾困擾,仍堅持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持「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他以大半生的識見、古今中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论述精辟,有些论题为我国学者未曾涉及,可供借鉴与参考。目录 《左传》中的霸与德汉初道
十家论墨 内容简介 《十家论墨》是一本学术专著汇集本,撷取了近现代十位著名学者有关研究墨翟及其著作的专著共十余种,显现出近代以来墨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另有胡...
沉疴遍地 本书特色 当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疾病中写就的遗世之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重新...
《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 本书特色 《历史典据注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经典著作,是深刻理解《资本论》所必不可少的读物。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资本论》研究会会...
尚书诵读本-12 本书特色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尚书诵读本》特色:一、内容系统全面。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