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出版,計劃於西元1992年。其時羅時憲居士往返於香港及加拿大弘法,筆者則住夏威夷。羅公有意出版一套能引導學人上進,令其能自行研讀佛家經論的叢書,於是跟筆者洽商,釐定經論二十種,由是計劃開始。
1993年筆者返港,而羅公則已患惡疾,故於時間極為匆迫的情況下,趕出《異部宗輪論》、《心經》、《四法寶鬘》三冊,分攝小乘、大乘、密乘,羅公見後,極為歡喜,不久旋即往生。
叢書出版後極受歡迎,故於1998年,旋即由台灣全佛出版社再版,此中若干冊曾經修訂,但未全面。今則諸冊均經嚴格修訂,除訂正誤刊錯字外,並補充資料內容,令其更能引導讀者,於叢書中諸經論能融匯貫通,及能旁及其餘經論。
一
讀佛家經論,困難的地方不在於名相,而實在於領略其旨趣。若得其旨,開卷便覺終身受用;若不得其旨,則雖誦經終身,開卷終覺茫然。
經論有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實由於行者根器不同、修持不同之故。印度晚期,將此歸納為四宗部,而修持次第則分為九乘,這已成為藏密甯瑪派的傅統。若根據這傅統來讀經論,在領略經論意旨方面,會容易一些,也能深入一些。
本叢書的編輯,實亦根據此傳統。且依古代論師的善巧方便,先依唯識抉擇部派佛教的經論,再依中觀應成派抉擇唯識,最後,則依了義大中觀(如來藏)抉擇應成派。
所以本叢書可視為橋梁,由此即能過渡至《甯瑪派叢書》,領略甯瑪派九乘次第的基、道、果意趣。亦即由小乘的止觀修習,依次第而至「大圓滿」的修習,皆須知其基、道、果,然後始可修持。
二
依甯瑪派的觀點,一切經論實為了修持而建立,或說體性,此即為基;或說觀修,此即為道;或說現證,此即為果。依龍樹中觀,以般若波羅蜜多體性為基、修觀中道為道、其果即為現證般若;若依彌勒瑜伽行,則以法相為基、修觀唯識為道,其果即是如來藏。前者為二轉法輪的教法;後者則為三轉法輪的教法。
因此,本叢書所收的經論,實為各修持次第的基。其重要性,亦即在於此。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近代佛教學者接受了西方的治學方法,喜歡用「發展」這一觀點來處理一個系統的學術,因此便將佛家經論視為一系列的「思想發展」。然而這樣做,卻實在非常不恰當。
釋尊當日教導弟子,依次第而教,因此開示的理論便亦依次第。但我們卻不能說釋尊於教導「四諦」時不識「十二因緣」;於教導「十二因緣」時不識「中觀」;於教導「中觀」時不識「唯識」;於教導「唯識」時不識「如來藏」。因此,我們不能說這種種學說,實由「發展」而來,而非釋尊的次第說法。
是故各種不同的佛家見地,只有傳播的先後差別,而非由一個思想,發展成另一個思想。也可以這樣說,只能有「佛家思想傳播」的歷史,絕對不可能有「佛家思想發展」的歷史。若說「發展」,有墮為謗佛的危險。至於在傳播方面,由於傳法者的根器與修持各各有別,是故對法義可有不同的演繹,但這亦並非「發展」。
由是讀者須知,佛家經論實為由上向下的建立,而非由下向上的發展。
由上向下建立理論,是為了實修的需要。我們喜歡說證空性,但如何去證空性呢?那就非依次第修持不可,那就需要由上向下建立各次第的基。蓋至最上時,實無「空性」可證,唯現證「樂空無二」,這才是行人的「最後一著」。但若一開始即不唯說空性而說「樂空」,行人亦必無入手處。是故由「樂空」境界向下建立,如是於中觀始有「四重緣起」的觀修;於瑜伽行始有「離相四加行」的觀修。
指出各次第的基,其旨趣何在,即是編輯這套叢書的基本觀點。
三
理解佛家經論,必須由實際修持著眼。若離修持去理解,則必生疑惑。
以《入楞伽經》為例。倘離實修,則會覺得其不純,既非純說「唯識」如《解深密經》等,亦非純說「如來藏」如《如來藏經》等。筆者當年即持此疑,向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尊者(Dudjom Rinpoche)請開示。法王只答一句:「《楞伽》說菩薩的心識,但菩薩亦由凡夫起修,是故便亦說凡夫的心識。」筆者即因法王這一句開示,才得叩開「如來藏」的大門,建立「了義大中觀」見,亦即「智境唯藉識境而成顯現」的「如來藏藏識」境界。
蓋佛家一切法門,無非只是心理改造,由凡夫改造為聖者,即是法門建立的目的。是故釋迦說「四諦」時,亦說「四諦十六行相」。所謂「行相」,便即是心的行相,也即是心理狀態。凡夫若不知自己在修持時的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實不能稱為修持。
《楞伽》說「如來藏藏識」,即是「聖凡心理狀態」的分析。那實在是為實修作指導,而非建立一種思想。如是理解,即知《楞伽》並非不純。同時亦可明白,當年達摩尊者何以只傳「四卷楞伽」以印心。「印心」者,即是洞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變化,而與修持的見地相印,那就是修持。
舉此一例,即知經論不是純理論的建立。本叢書的編輯,即以實際修持為著眼點,期望能因此而令讀者知道經論並非知識。若視之為知識,則釋尊已說之為「說食不飽」。
四
西元一九九二年,唯識大師羅時憲教授在香港,筆者在夏威夷,遙隔萬里,志趣一如,因有編纂本叢書之意念。經論多由羅公選定,導讀者亦由羅公圈定,羅公並委筆者為主編。於西元一九九三年中筆者返香港,籌集資金,編輯出版,終能於羅公往生前,完成叢書三冊,而整套叢書則於一九九七年中殺青。前後經營五年,總算未負羅公之所託。
於一九九八年,本叢書又經修訂,交台北全佛出版。今出簡體字本,各導讀者又作第二次修訂,編者亦更突出編輯意趣,力求此叢書能令學佛的人不墮入虛無,亦不偏執於宗義。雖非盡善,或可庶幾。
乃為之頌曰──
文字原非障 實為修道基
所修亦不執 次第斷毒塵
是故佛因位 喻為金剛心
頂禮諸聖眾 灑我以甘霖
談錫永
公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八月初版序
公元一九九八年歲次戊寅四月台灣版序
公元二千又四年歲次甲申三月修訂版序
雜阿含經導讀
異部宗輪論導讀
大乘成業論導讀
解深密經導讀
阿彌陀經導讀
唯識三十頌導讀
唯識二十論導讀
小品般若經論導讀
金剛經導讀
心經導讀
中論導讀
楞伽經導讀
法華經導讀
十地經導讀
大般涅槃經導讀
維摩詰經導讀
菩提道次第略論導讀
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
四法寶鬘導讀
因明入正理論導讀
透过禅宗的一些小故事,奥修淋漓尽致地把禅的内涵很清楚地呈现出来。禅宗一直都是我们生活最佳的启示者,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轻
本书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大手印心性修炼的诸多窍诀,并进行了通俗地诠释。作者依托对香巴噶举大手印文化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内容简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下卷中的*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译后不久,便函独成一经,广为流传。经中主要...
容忍-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本书特色 本书呈现了一诚法师一生处世的智慧,法师用平实的文字记下自己的言行、际遇,身体力行地引领人们在做人、处世、等方面善用“和”的...
做人的佛法 本书特色 净慧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生活禅”的创始人。本书是净慧法师的经典遗著,详细解释了佛教的《善生经》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两部经典...
美学家卷-大师的印象 本书特色 多才多艺的邹士方先生曾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师,又因曾身为《人民政协报》的记者,采访过王朝闻、李泽厚、蒋孔...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战国策(套装共2册)》在语言方面,文风别具一格,铺张扬厉,雄浑恣肆,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行文
圣经对摩根(CampbellMorgan)来说不仅是一部神所启示的书,而且是一个可以亲自进入的属灵世界,在它里面可以日日朝见主面,对神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内容简介 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
本书为“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中的一本,从汉译佛经文献、印度民间故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出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传、野史笔记中
佛教伦理学 本书特色 佛教并非在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把它描述为每个信徒践行的伦理哲学将更为准确。只有通过践行、通过艰难的精神斗争,才可能获得此生和来世的幸福,以及...
清代学术概论 本书特色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
易解三十六计 本书特色《长江学术文献大系》严格筛选、规范编辑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当代原创性学术*作,已经出版的作品先后被国内外500多家图书馆、资料室收藏,同时在网...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 本书特色 一部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论专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它是国防大学专家学者...
成功学原理 本书特色 在这本由奥里森·马登所*的《成功学原理(精)》中,作者教给我们一个重要道理——每一个伟大的人生都蕴涵...
老子旨归 本书特色 鄢圣华编著的《老子旨归》是一部以老解老的作品,旨在弄清老子思想的真相,谋篇布局上是《老子》文本每句话的译、注、解。对《老子》文本的字、词、句...
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理论研究”的*终成果。本书与《科学无神论研究》这两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是基本一...
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 本书特色 1. 继精炼、严谨的“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之后,东方出版社推出“傅佩荣详说经典”系列,将国学领域中地位*高的经典文献之:《孟子...
捍卫永恒的道义-捍卫论语-第四卷 本书特色 韩鹏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徐徐道来,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这一古老著作的奥义。读过他的哲理反刍式解读,不仅对经典原著有了...
天学真原 内容简介 《天学真原》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天文学、文化人类学、文献考证等多种思路和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学的社会功能、性质以及它与社会、文化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