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绪言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 西晋社会 魏晋玄学的盛行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 竺法护 聂承远和聂道真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 竺叔兰和无叉罗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娄至和安法钦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罗严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 (一)译经概况 (二)佛的法身论 (三)佛的“色身”论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 (五)“有想”和“无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 (一)无和空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释道安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一约348年之前)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 僧团和戒规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 组织翻译佛经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译小乘佛经 (3)翻译戒律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义 竺法汰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立和昙戒 第四节 六家七宗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 (二)本无宗 (三)心无宗 (四)即色宗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 龟兹的佛教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译经 鸠摩罗什的著作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 《阿含经》的翻译 《阿含经》的内容 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详经概况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 (四)“八不缘起”论 (五)所说皆是可破 (六)五眼与三智 (七)实相即是涅檠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毅、僧肇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 第一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 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 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 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 第五节 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第一节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第五节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慧远与王公贵族的交往 慧远与鸠摩罗什 慧远与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 弥陀净土信仰和修行 慧远的著作 慧远的弟子 第六节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 (一)沙门不敬礼王者——佛教礼法与封建礼法 (二)佛教宗教观念的创新和它的思想渊源 神不灭论 报应论 宗教的社会效果 (三)佛教世界观的佛典根据 (四)同鸠摩罗什僧团的佛学交流及其分歧 法身问题 四大与五根 法性问题附录一:西晋、东晋十六国译经目录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译经卷数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西晋、东晋十六国)索引插图:一、十六国简表 二、鸠摩罗什舍利塔 三、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 四、庐山东林寺
“无我”并不是指失去一切,相反的,我们将由其中获益甚多;从一开始其实就没有任何真实、固着和不变的个人身分会丢失,会消失的
坤道-曾仕强教做出色的中国女人 本书特色 《坤道》是曾仕强教授**次全面解读中国女人。他从爱情与婚姻、事业与家庭、亲子关系等各方面,系统解析现代女性的价值和一生...
道德经 本书特色 中国的智慧书和哲学书,权威的注释,精简的译文,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运的哲理,尤其为现代人解读当下的困惑,参透究极人生意义。道德经 内容简介 《道...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 内容简介 《佛教诸尊全图:胎藏界曼荼罗》对表现诸佛世界的具体现象“曼荼罗”进行介绍,其佛像涉及“中台八叶院、遍知院、观音院、金刚手院...
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 本书特色 汪兆骞、郑瑞勇编*的《香盈碧莲花(诗词中的燕京寺庙)》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
周易纵横谈 内容简介 本书既有对于《周易》横切面的剖析:从《周易》的名义、内容、大意、要籍谈起,说到如何由数明象,依象言理,以掌握《周易》朴素简易的思辨历0程,...
激进的美学锋芒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译者多年翻译之精选,以广阔的视野反映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问题,所选文献多为西方学界著名思想家和理论家的...
玄学史话-中国史话-079 本书特色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
《印度哲学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在绪论中说:“摭拾中印所传之资料,汲取外人近日之
星云大师谈读书 本书特色 读书要自知为何读,星云大师说,*怕的是读了很多书,不仅没读好还把人读懒了,变得怪癖高傲或看不起人。现实生活中,自命不凡,动不动就甩几句...
义利之辨 本书特色 义利思想是中国古典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系统论述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问题——义利之辨的思想演进,从孔...
希腊哲学史-第三卷-(修订本) 本书特色 《希腊哲学史》1-4卷,由著名哲学史家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等负责撰写、三代学人共同奋斗28载完成的皇皇巨著,...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 本书特色 没有比物理更好用的人生模型物理是迷人的科学,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牢牢掌控一切。如果把运动、能量、重力等基本定律运用在生活中,...
天与地-关于神-哲学小讲座-1 本书特色 国内**套当代著名哲学家面向青少年的哲学讲座不同专业、不同话题的深入解读读者/听众与哲学家面对面交流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
孝经译注 本书特色 《孝经》本文,今文与古文在章节、文字上有若干歧异。本书《考经》正文采用《十三经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释中说明古文本的章节分合与文字不同的...
中国先哲人性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中国人性学说历史的起源开始,叙述了在中国文化史中,历...
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原典 内容简介 怀疑论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共同构成“希腊晚期哲学”。它们于“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0年)发...
叶适研究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 **章 叶适生长于动荡的社会 **节 叶适出生于“贫匮三世”之家...
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人的未来发展而对哲学及其发展所作出的一种崭新的理解。全书共分四大部分:**部分,立足于人独特的生...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思想史研究-第九辑 本书特色 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 思想史研究丛书 第九辑谢遐龄、曾亦等撰文,以思想与文化视角探讨古今政治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