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绪言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 西晋社会 魏晋玄学的盛行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 竺法护 聂承远和聂道真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 竺叔兰和无叉罗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娄至和安法钦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罗严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 (一)译经概况 (二)佛的法身论 (三)佛的“色身”论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 (五)“有想”和“无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 (一)无和空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释道安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一约348年之前)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 僧团和戒规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公元379—385年)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 组织翻译佛经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译小乘佛经 (3)翻译戒律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义 竺法汰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立和昙戒 第四节 六家七宗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 (二)本无宗 (三)心无宗 (四)即色宗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 龟兹的佛教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译经 鸠摩罗什的著作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 《阿含经》的翻译 《阿含经》的内容 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详经概况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 (四)“八不缘起”论 (五)所说皆是可破 (六)五眼与三智 (七)实相即是涅檠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毅、僧肇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 第一节 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 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 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 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 第五节 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3.《般若无知论》 4.《涅槃无名论》第三章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第一节东晋社会与佛教 东晋社会和文化思想 佛教名僧及其传教活动 王公贵族与佛教第二节 东晋士族奉佛的代表——孙绰、郗超 孙绰与《喻道论》 何谓佛,何谓佛道? “周孑乙即佛,佛即周孔” 孝与出家 郗超与《奉法要》 佛教的道德戒条、斋法与儒家伦理 善恶报应与“防微虑始”的道德修养 对佛教修行结果的理解第三节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东晋南方的寺院 比丘尼僧团的建立 东晋南方的寺院第四节法显西行求法与《佛国记》 西行目的 关于《佛国记》 从长安到西域 游历天竺 佛经翻译 东晋时期的其他西行求法者第五节慧远的活动和庐山僧团 从儒生到出家为僧 庐山僧团 慧远与王公贵族的交往 慧远与鸠摩罗什 慧远与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 弥陀净土信仰和修行 慧远的著作 慧远的弟子 第六节 慧远的佛教思想体系 (一)沙门不敬礼王者——佛教礼法与封建礼法 (二)佛教宗教观念的创新和它的思想渊源 神不灭论 报应论 宗教的社会效果 (三)佛教世界观的佛典根据 (四)同鸠摩罗什僧团的佛学交流及其分歧 法身问题 四大与五根 法性问题附录一:西晋、东晋十六国译经目录附录二:历代佛教经录所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译经卷数附录三:中国佛教史大事年表(西晋、东晋十六国)索引插图:一、十六国简表 二、鸠摩罗什舍利塔 三、法显西行求法路线图 四、庐山东林寺
公案.话头-圣严法师禅修精华4 内容简介 公案是中国禅宗*初把前辈祖师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范例,用以对修行禅法者进行指示,以判断是非迷悟。话头禅是在古代中国流行...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本书特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不争、不贪、知足、慈俭、去甚、去奢、去泰,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
游刃有余-王蒙谈老庄 本书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新力作,对道家经典《老子》、《庄子》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
星云法师释佛 内容简介 所谓生活的佛教,就是说睡觉、说话、走路,不论做任何,都应该合乎佛陀的的教化。壁如佛陀告诉我们发心,不止布施要发心,信佛要发心,甚至吃饭睡...
列子译注 本书特色 《列子》是魏晋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也有着相当的文学价值。但历来学者因其为伪书而往往加以轻视,对它的...
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儒、佛、道三家哲学著作中*有代表性的名著。由儒学编、佛学编和道学编三大部分组成,在每编前面先作“本编说明”,以介绍本编的...
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运用“文化学的方法”、比较方法、“时段理论”等方法,以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东渐与...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试图讨论的是,那些围绕马克思主义正统概念开展工作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
孟子 本书特色 “中华古典珍品”系列丛书的编排定位,以帮助读者达到精读为目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读书兴趣及古文阅读能力,对部分章节有所删减,注重古典文学作品的...
通俗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青年自学哲学编写的,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并力求对这些成就给予马克...
南怀瑾四书精讲-全8册 本书特色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
《20世纪的哲学与哲学家》讲述从那遥远的年代起,知识在罗森茨维格、列维纳斯、本雅明、塞尔托、法兰克福学派、德里达的研究中得
哲学通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一部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高校哲学专业教材。作者以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宏观背景,以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为主线,论述...
庄子的享受-王蒙文集 本书特色 《庄子的享受》是王蒙对《庄子·内篇》的解读 与阐释。王蒙对庄子的解读融合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 现实生活,新鲜独特,是颇具可读性的传...
《存在与事件》是阿兰·巴丢最伟大的著作,这部旷世之作是他哲学的里程碑:巴丢利用和涉及了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讨论了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包括四部福音书,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
六祖坛经 本书特色《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发愿了生死的...
荣格论人生信仰 本书特色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在世界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
中国先哲人性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中国人性学说历史的起源开始,叙述了在中国文化史中,历...
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崇拜痴迷谈信仰、锱铢必较谈度量、四大发明话技术、生旦净末话戏曲、酬神娱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