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部报刊发行学专著,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全面阐述了报刊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品牌战略、价格战略、发行梁道、发行促销、发行管理、报刊竞争等方面的问题.
全书共10章,70万字,千余个实例,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每章后有"案例分析"和"业界观察",前者详尽分析了我国报刊营销中的成功实例,后者透彻地阐述了我国近年来扫刊营销方面的热点话题,如"有效发行"、"活动营销"、"同质化竞争"、"发行量核查制度"、"周末市场"、"免费报刊"等.
本书还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报刊发行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发行的实践,介绍了美、日、德、澳及香港报刊发行模式,资讯全面、分析深入,广泛借鉴和吸收了近10年来我国相关研究的成果.
全书理论系统性强,实例丰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报刊经营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大专院校的上好教材.
章玉兴,主任编辑,祖籍山东,1965年生,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旅游报》副总编辑。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从事新闻工作18年,发表2000余篇新闻稿件、30我篇报告文学,数十次获全国、甘肃省优秀新闻奖。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本书特色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作者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
[英]安德莉亚·斯图亚特(Andrea Stuart),1962年生于牙买加,先后就读于英国东盎格利亚大学与巴黎索邦大学,曾在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担...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学衡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提倡“全球本土化”(glocal...
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前身)1997年1版1印★ 国图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纂★...
终刊号丛话 本书特色 上海陈思和教授在《杂志杂谈》里提到,一本杂志的创刊似乎并无什么可说,倒是它的终刊更耐人寻味。台湾“中央图书馆”的张腾蛟先生在《搜集杂志创刊...
社会变迁-(第5版) 内容简介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不仅因为河流是流动的,同样,踏入河中的人也是流动的,而由无数独特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无时不在流动中...
利昂内尔·达高,劳动心理学博士,波尔多二大心理实验室的助理教师兼研究员。他的著作涉及职业生活里的基础主题:评估,招聘,工作成效,管理。
编辑主体论 内容简介 面对现实环境、社会条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费方式、读者类型及其需求与阅读等种种因素的不断变化,编辑主体作为编辑活动过程的主导者,作...
《中国新商道与商业新未来》内容简介:秦朔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政经评论家、资深媒体人,不仅在商界和财经媒体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2011-读书-上下全两册 本书特色 《读书(2011上下)(精)》由《读书》编辑部编。《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
中国伪书大观 内容简介 本书共四章:中国伪书概论、辨伪书的方法、辨伪学史和伪书的价值。中国伪书大观 目录 绪言篇 中国伪书概论章 伪书的来历与伪书的种类节 伪书...
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本书特色《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是经典作品《Case Study Research: P...
★ 工业巨头如何与纳粹融合共存?★ 高级经理为何被送上战争法庭?★ 集中营大屠杀的毒气出自谁手?★ 揭露纳粹德国化学工业背后鲜为人知的黑暗历史。阿司匹林制造商拜...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卷) 内容简介 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综述了中国哲学在二十世纪百年发展历程,分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逻辑...
人口论 本书特色 《经典通读》 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
《人体交易》内容简介:作者追踪人体交易5年,揭开了这一庞大而隐秘的经济系统:人体市场。这个市场,包括合法的需求,如医学院需要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 本书特色 由陶东风等大众文化研究知名学者所著《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一书,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
陈原出版文集 目录 编者前言不是序言的序言——黄昏人语前十七年(1946—1966)关于列宁斯大林著作的两份文献挖掘潜力多出好书这面广告说明了什么?关于稿酬积极...
汤一介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该书选取了汤一介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若干论文与随笔,包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哲学的走向...
《千家诗》内容简介:《千家诗》是明清时期最流行的蒙学读本,它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曾经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千家诗》所收作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