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稣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公、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经费资助;受到台湾中研院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比较计划经费资助。《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山西为最多。
导论
移民、身份与生活
从《钦明大狱录》看明中叶的户籍、身份与城市生活
明清时期裕州的市镇兴替与移民社会
民国初年一个京城旗人家庭的礼仪生活——一本佚名日记的读后感
鲁中小章竹马:军户移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演
寺庙与基层社会组织
庙宇·水权·国家——山西介休源神庙的个案研究
唐宋以来高平地区寺庙系统与村社组织之变迁——以二仙信仰为例
从“官军之庙”到“商人之庙”——从蔚县玉皇阁之例看华北边镇的社会变迁
宗族建构
祖先记忆与明清户族——以山西闻喜为个案的分析
社会资源与家族化进程——以明清青州回回家族为例
村社与宗族:明清时期中原乡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忠间”:元明时期代州鹿蹄涧杨氏的宗族建构
村落与乡村关系认同
近代以来北京城乡的市场体系与村落的劳作模式——以房山为案例
土地拥有、流动与家庭的土著化——对鲁南红山峪村37张地契的介绍与初步解读
山东青州市井塘村民间文献述略
我们都是亲戚:说出来的华北乡土社会
后记
甘肃通史 中华民国卷 本书特色 《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是《甘肃通史》第七卷,记述了1911年到1949年甘肃38年间的历史大事。甘肃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在甘肃...
唐宋文学七大家-漫说中国历史-35 本书特色 本册图书讲述了韩愈谏迎佛骨、柳宗元种柳、醉翁欧阳修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围绕着漫画故事,又用四个栏目介绍了相...
大西洋帝国:一座城池的兴与衰 本书特色 HBO电视剧原著(内附剧照)二十年倾力之作有史以来对大西洋城*全面的剖析160个国家购买播映权首播当日轻松创下六年来*高...
史记精言妙语评注 内容简介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长河中,司马迁以为天地立德、为人生立言和为万世太平立功的思想,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想追求和人格修养,著成千古...
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 本书特色 * 语言通俗、轻松有趣,内容丰富、考据扎实* 以信史的眼光、人文的视野,剖析官本位文化* 著名历史作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北京纪胜 内容简介 有一些外国人写了很多关于北京的书,但是在这么多书中只有两部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部是樊国梁(驻北平主教,法国人)里程碑式的著作《北京》,另一...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 本书特色 胡宗南兵败西北详情五天攻下延安却功亏一篑国共易势的关键之战国民党丧失民心动摇军心的根由盛文先生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六部分...
《我的精神家园》内容简介:本书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文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从犀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图典 内容简介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为精美。*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
印度通史大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陈恭禄编著的《印度通史大纲》共二十七篇,**、二篇叙述印度名称的由来,地理形势的影响及其史料与民族;第三至十篇...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上下册 本书特色 《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套装上下册)》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不论日本...
历史在这里沉思 本书特色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历史在这里沉思》探秘作家叶永烈的创作“大本营”。叶永烈的书房规模庞大,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收藏了在采访...
《3ds Max 2013建模技术大全》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几十个具有针对性的模型练习实例,由浅到深详细讲解了使用3dsMax软件制作模型的各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
《探险家都去过哪儿》内容简介:探险家是指从事探险的人,他们为了探索新事物或新领域而深入危险或不为人知的地方,用他们的各种新
亲历惨案:1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包括:平顶山惨案、老黑沟惨案、白家堡子惨案、凤凰店惨案、龙口惨案、河北地区大惨案、罄竹难书的累累血案等。亲历惨...
《宫崎市定中国史(精装)》内容简介: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众多领域都有创见,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
《中国摄影简史》内容简介:本书以“帝国迟暮与摄影的曙光”为始,以“承上启下的中国当代摄影”为终章,基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