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中,最能帮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义和做人尊严的就是“见证”。任何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是苦难的见证人。但是,即使在苦难过去之后,也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见证者都能够,或者都愿意为苦难作见证。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比想象得远远浅薄和错漏。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重新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正视对历史和过去的背叛,恢复对历史原貌的理解。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在这本文集中,作者从人存在的价值和与之相称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来思考记忆,由此提出:“人为什么记忆”,“记忆什么”,“以何种形式记忆”,“如何在记忆中汲取人类共同的教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而言尤为重要。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阿伦特、雅斯贝尔斯、哈维尔等人对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灾难的记录,以此警醒世人:公共政治思考之外的个人道德思考,很容易被当作一种多余的声音而被人忘却。
3、在修订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本版新增《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三篇文章。
【内容简介】
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有道德责任”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以牙还牙,而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对历史的过错道歉,目的也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
我写《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的初衷是提供一些与人道灾难有关的历史知识,并提醒一些与记忆伦理、道德思考和价值抉择有关的问题。这个初衷至今没有改变。然而,不幸的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和抉择之间的脱节与错乱,比我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更严重了。此次再版也许正是一个再次提醒这些问题的机会。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增订版序言 灾难创伤和集体记忆 / 001
序 言 / 008
前 言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001
第一辑 政治和存在主义
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 019
往事和争议:《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037
抗恶的防线:阿伦特论“思想”和“判断”/ 051
公民政治和文学的阿伦特 / 071
公共视野中的“革命”和“政治自由”/ 085
站在极权道德废墟上的雅斯贝尔斯 / 096
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 / 120
世界公民和理性破碎的世界:雅斯贝尔斯的普世主义信念 / 133
存在主义在美国 / 155
干净的手和肮脏的手:存在主义政治的分歧 / 169
悲剧想象和公共政治 / 201
个人良知和公共政治:捷克现象学回顾 / 222
第二辑 记忆和见证
为黑夜作见证:维塞尔和他的《夜》 / 249
见证文学的道德意义:反叛和“后灾难”共同人性 / 264
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 / 283
“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 / 302
《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 / 318
“罪人日记”的见证 / 337
公共传媒和创伤记忆 / 358
灾难见证和公民运动 / 377
我也会是艾希曼吗?电醒世界的社会心理实验 / 386
人性—文化—制度:文化决定论和纳粹极权 / 404
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 / 424
施米特现象和右翼批判理论:《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想中的施米特》 / 445
“施米特热”和国家主义 / 468
注 释 / 479
增订版后记 / 521
《历史与真理》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解释学的创始人保罗·利科继其《意志哲学》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是一部论
《完美沟通2:完成复杂任务的智慧》内容简介:只要你想做点更大的事,本书对你都有大价值,因为你必须要跨越: 如何“更高”地面对
钱币及其他文物-丝绸之路流散国宝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石核和燧石叶;石镞;石斧;石印章;玉雕板;玻璃串珠项链;宝石和玻璃饰珠等。钱币及其他文物-丝绸之路...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内容简介:爱德华·P.汤普森(1924—1993)是英语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20世纪英国最
血腥纪事:1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日本侵华的罪行,包括:被难者的血泪、累累血案、日寇暴行录、“无人区”和“万人坑”、“亲历者的诉说”五个部分。血腥纪事:1 目录...
《顺德实践:中国县域发展范本》内容简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顺德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但是,顺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
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目录 序一/张显清序二/林延清绪论**节 嘉靖祭礼改制的起点一 “大礼议”与皇位合法性问题二 世宗的合法性追求与祭礼...
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 本书特色 医学不只是抽象的观念,也是活生生的实践,更是医生和病人共同谱写的故事。本书由两位平凡医生的行医事迹开始,为读者展现三百年前...
“文革”前夜的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走出困境”、“中苏论战”、“社教运动”、“过火批判”和“山雨欲来”五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文革”前夜尤其是20世纪60年...
全球城市史-(典藏版) 本书特色 乔尔 科特金以其神来之笔,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
《中国五岳1924》内容简介: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西方人总认为伟大而神秘。这神秘,既让他们着迷,又让他们困惑。而中国的五岳具有
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方苏雅在中国和越南任职时写下的日记、信札,内容多为路途见闻、官场应酬和他处理公务的过程,如他几次盗走中国死者的...
陇上学人文存:穆纪光卷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每人辑为一卷,或标时代之识,或...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本书特色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着重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段复杂曲折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用可信的事实和生...
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本书特色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
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伊丽莎白王朝 英格兰(公元1533-1603 本书特色 书评伊丽莎白怒火中烧。她身居英格兰女王权位已近八年,议会居然还把她当作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老照片:第一○七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被普遍认为是摄影版的《读书》。它图文结合,围绕照片撰写文章。十年来,它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
《心理学入门(案例实用版)》内容简介:本书为心理学入门读物,通过心理学简史、感知觉、潜意识、记忆、心理人格、行为、情绪、社
古史讲义-张政烺文集 本书特色 《张政烺文集》第四卷《古史讲义》,共收录张政烺先生授课讲义六种,大部分未见于《张政烺文史论集》,为此次新搜集到的资料。即:“先秦...
中国红色体育1921~1949 本书特色 本书编纂的指导思想是以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事件为线索,其中穿插大量的珍贵的红色体育图片,使读者在感性的体验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