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1898)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清德宗「籲懇慈恩訓政」諭的頒布,形同開啟慈禧近半世紀柄政歲月中的第三次垂簾。綜觀西后三度垂簾(或訓政)之發展,幾乎皆是一段她在運用派系,與抑揚派系間,達到個人集權目的之歷程。而且,相較於前兩回垂簾,第三次訓政在權力集中效果上更為徹底。然而,慈禧個人權勢的迭創高峰,反襯的卻是晚清派系結構的沈淪,最終亦斷送有清一代。
事實上,清代後期政治派系運作之再起與變異,幾乎與慈禧擴權之歷程相重疊。不同的是,西后之權力,隨逐次利用派系對立格局,而開創自身操弄空間,愈趨攀升﹔相對地,原於太平軍之役後,因滿洲親貴與漢士大夫集團在政治運作上,漸見合流,而呈現多元發展之派系結構,卻於慈禧權力扶搖而上的同時,面臨土崩瓦解。晚清政局雖因此而又見權力集中之趨向,實際上卻是愈見孤立之滿洲親貴最後的虛幻榮景,而清室天下亦於不久後宣告終結。
無疑地,晚清政治派系活動之重振,與清廷為因應太平軍之役,而不得不進行之權力釋放,息息相關。派系之競爭,雖向來多為負面論述之題材,實亦有其正面功能。當人主可居於制高點,而掌握派系間之互動平衡時,則此一政治現實,未必不能使最高領導人更全面地吸收決策資訊,從中形成更見穩妥之決策模式,維持決策品質。在君主專制政體中,此一情形尤為明顯。以同治朝為例,儘管南北壁壘漸自明晰,恭、醇兩王之路線分立方興未艾,而歷如同治五年(1866)同文館擴大取才,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之交鋒,卻能創造後世史家所稱「中興」之世。「大亂初夷,群有致治之望」,洵非妄論。究其因,當時垂簾之兩宮-尤其實柄其權之西后-未逾人主尺度,而能收並取之用,應為重要因素。
然而同治朝之所以相對有成,亦正反襯光緒初年起,政爭所以漸趨激烈,而中興之望,漸去漸遠之底因。自光緒三年(1875)北派領袖李鴻藻丁憂,而南派領袖沈桂芬於恭王支持下援引門生王文韶入樞,一改南北平衡之局起,政見之爭,乃漸變質為純權力之爭,派系圍繞權力徵逐之根本矛盾,乃告圖窮匕見。尤其滿洲親貴集團中,恭、醇二王對立之表面化,更添問題之複雜性。如此赤裸之權力爭鬥,終令亦有其更大權力企圖之最高統治者,得以藉之操縱以逞其私願。晚清政治情勢,亦由此走上狹路。新局面之主角,以是歸於慈禧皇太后。
然光緒十年(1884)罷用恭王後,慈禧之專權固大為提升,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長成之德宗終須接掌政權—已擋在前方,遂使西后專權之路似不可能愈走愈寬。以下,則光緒結合以乃師翁同龢為首之新一代南派精英,圖為最終實現完整帝權之基本勢力,遂不可避免地將政局推向另一更為激烈之派系競逐階段。南派基於崇隆德宗,間取擴大派系權力版圖之連串作為,尤其以對李鴻章為首之淮系北洋所進行之壓縮,終令光緒親政前之各股勢力,舉凡淮系、醇系,與實力雖不之前勝,但終令猶有餘韻之北派,漸向應已退居二線,但影響力仍在之西后靠攏。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之連番攻防,帝后黨立,終告難挽。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間之連串內外紛擾,國勢日蹙,由帝后黨爭之線索觀,幾皆成派系權力抗衡之動線。較諸后黨,實力基礎相對不固之帝黨種種試圖一翻劣勢之派系結構調整,與藉變法力挽頹局之掙扎,畢竟指向光緒二十四年(1898)之戊戌政變,終而成就慈禧個人於前更勝之權力高峰。
后黨在戊戌(1898)政潮中,最終以零和式結局宣告得來的勝利,也徹底改變同、光兩朝延續逾三十年之派系結構。做為漢官僚核心之南北派系,在帝后黨爭中之消融與崩解,也使戊戌(1898)八月後之權力結構中,漢官僚之決策影響力,掉落到1860年代以來之最低點。滿洲親貴集團之重新抬頭,使彼輩試圖以最迅速有效之方式,重掌絕對主動,以充分抑制漢人勢力。由光緒二十四(1898)至二十六年(1900)間,「廢立」與「排外」兩大課題,誠即彼輩落實政治目標之具體作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背景,實亦肇於焉。
只是,經過戊戌(1898)至辛丑(1901)之一段曲折,中國近代將臨巨變之伏筆,亦埋於焉。本文透過對派系分合所進行之分析,實亦欲對清政權所以崩亡,提出另種觀察角度。以此,則以下兩點,或可為本文作結。
首先,袁世凱繼續穩控北洋新建陸軍,並在榮祿以軍權掌握布局主動之結構中,穩步向上的走法,已將彼置於他日接收榮祿所有權力基礎,乃至清政權最終資產之有利地位。此種現實,不因光、宣之交,袁氏因滿洲親貴之疑慮去位而消散,反而於三年後以不得不重用袁氏而證明其難以動搖。事實上,即令於袁氏開缺回籍期間,新建陸軍之領導層仍難更易,袁系要角,如徐世昌、楊士驤、楊士琦、張勳、段芝貴等,仍各據要津,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之親貴集團不敢輕言黜動,亦可見端倪。他日袁氏得居接收清政權與革命派草創成果之有利地位,未始非早植根於帝后黨爭前後之派系布局與資源分配。而一以實力及軍政資源為取得權力唯一可靠條件之政治人物,居清政權終結後,領袖群倫之地位,也預示體制全面成長之艱難,與政局之不免多事。
其次,回顧時值世紀交替之晚清政局,筆者不能不深感歷三十餘載之派系參商,於清廷之最大傷害,實在漢士大夫集團之淪落凋零。以歷代政局觀之,士大夫因理念、立場,甚或政治利益而介入黨爭,幾乎無朝無之,晚清亦不過其中一例。然而,士大夫之行事,畢竟有其門風與讀書人之基本原則,固不能不為黨同伐異而有所為,卻也總能因清流自許而有所不為。因此,以士大夫為主流之派系角力,大抵再如何激烈,亦不致形成國運之隆替。但晚清三十餘年之派系鬥爭,最傷根本者,莫如都推漢士大夫於第一線,而迭經傾軋耗損,至清季末葉之此時,士大夫階層做為一股勢力,幾已完全由政局中退潮矣。此不啻令此下十餘年之政局走勢中,全以最赤裸之軍、經資源構建權力營壘之政治人物,與看似當道,實益孤立之滿洲親貴為主流,而盡失一股制衡力量。少壯知識菁英,無論革命派或立憲派,更大地流向體制外,尋求改變現勢之途徑,遂漸成風潮。一旦彼輩漸得庶民階層,尤其地主、縉紳階級之同情與呼應,則滿洲政權便臨末日矣。
辛壬春秋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 作者尚秉和是光绪十七年(1891)进士,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多处书院、大学任教,颇有文名。在本书中,他以敏锐的历...
图说中国铁道博物馆珍贵文物-(第二辑)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介绍铁路文物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科...
《中国经济2017》内容简介:中国经济陷入“冰火两重天”,让人如坠云雾,其复杂性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抄合围”的综合结果,是
《美国华裔老年人的虐待与忽视》内容简介:作者在美国凤凰城华裔人群中搜集定性和定量的一手数据,设计老年虐待和忽视的评估量表,
《暨阳黄氏志》以史实为依据,以孝义文化为主线,较全面地记载了黄氏历史人文的发展,阅后感人至深,颇受启发。编委同仁本着存史
吉登斯深刻地讨论了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联,对主要的社会理论大师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对经典社会理论和最近的思
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二十五史”有关少数民族法律史料辑要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中国历史进程分为:先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五篇。每篇由...
故宫学刊 二零零八总第四辑 内容简介 故宫、故宫文化与故宫学,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故宫建筑、文物收藏及与此相关的人和事,三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意...
史记考索 目录 《史记》终于太初考《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史赞质疑《史记》序传质疑楚人建置考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汉初匈奴大事年表《史记》徐广本异文考证裴驷...
英国史-全2册 本书特色 20世纪初英国人所撰单本《英国史》,有三本*佳:一为伽地纳之《学生用英国史》,二为格麟之《英吉利人民简史》,三为屈勒味林之《英国史》(...
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 本书特色 推荐理由1:《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国家地理学会考古顾问布莱恩·费根*力作推荐理由2:《图书馆杂志》《科克斯书评》《经济学...
史家名著书系:欧洲文明的曙光 本书特色 ★颠覆欧洲早期文化传播旅程;★考古历史相结合、实地考察与典籍研究相结合;★作者被盛赞为欧洲现代考古学之父史家名著书系:欧...
性别.身体与医疗 本书特色 李贞德主编的《性别身体与医疗》的研究成果,旨在寻找历史新议题、连接医学史与一般史,同时瓦解既存的社会史、文化史等分类框架,以...
美国历史通论-罗荣渠文集之五 本书特色 《美国历史通论》系已故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罗荣渠先生文集之五。计分三部分,分别为美国历史通论、美国史论和中美关系史论。美国史...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内容简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以“国体”之名,让包含殖民地在内的全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帖木儿帝国 本书特色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原文发表于1922年法国东方学刊物《通报》。文中对辽代上京、中京及其它一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古...
千里走三国 目录 **章在刘备的家乡第二章洛阳的关公文化第三章管理学视野中的中国历史第四章寻找陶谦时代的徐州第五章许昌的旅游经济第六章访问卧龙故地第七章赤壁大战...
《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内容简介: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战争的序幕。两支当时世界上最
《从创作到临摹(修订本)》内容简介: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
《希腊3500年》内容简介:这片位居欧亚非十字路口,海岸曲折、岛屿密布的小小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地。这里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