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1898)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清德宗「籲懇慈恩訓政」諭的頒布,形同開啟慈禧近半世紀柄政歲月中的第三次垂簾。綜觀西后三度垂簾(或訓政)之發展,幾乎皆是一段她在運用派系,與抑揚派系間,達到個人集權目的之歷程。而且,相較於前兩回垂簾,第三次訓政在權力集中效果上更為徹底。然而,慈禧個人權勢的迭創高峰,反襯的卻是晚清派系結構的沈淪,最終亦斷送有清一代。
事實上,清代後期政治派系運作之再起與變異,幾乎與慈禧擴權之歷程相重疊。不同的是,西后之權力,隨逐次利用派系對立格局,而開創自身操弄空間,愈趨攀升﹔相對地,原於太平軍之役後,因滿洲親貴與漢士大夫集團在政治運作上,漸見合流,而呈現多元發展之派系結構,卻於慈禧權力扶搖而上的同時,面臨土崩瓦解。晚清政局雖因此而又見權力集中之趨向,實際上卻是愈見孤立之滿洲親貴最後的虛幻榮景,而清室天下亦於不久後宣告終結。
無疑地,晚清政治派系活動之重振,與清廷為因應太平軍之役,而不得不進行之權力釋放,息息相關。派系之競爭,雖向來多為負面論述之題材,實亦有其正面功能。當人主可居於制高點,而掌握派系間之互動平衡時,則此一政治現實,未必不能使最高領導人更全面地吸收決策資訊,從中形成更見穩妥之決策模式,維持決策品質。在君主專制政體中,此一情形尤為明顯。以同治朝為例,儘管南北壁壘漸自明晰,恭、醇兩王之路線分立方興未艾,而歷如同治五年(1866)同文館擴大取才,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之交鋒,卻能創造後世史家所稱「中興」之世。「大亂初夷,群有致治之望」,洵非妄論。究其因,當時垂簾之兩宮-尤其實柄其權之西后-未逾人主尺度,而能收並取之用,應為重要因素。
然而同治朝之所以相對有成,亦正反襯光緒初年起,政爭所以漸趨激烈,而中興之望,漸去漸遠之底因。自光緒三年(1875)北派領袖李鴻藻丁憂,而南派領袖沈桂芬於恭王支持下援引門生王文韶入樞,一改南北平衡之局起,政見之爭,乃漸變質為純權力之爭,派系圍繞權力徵逐之根本矛盾,乃告圖窮匕見。尤其滿洲親貴集團中,恭、醇二王對立之表面化,更添問題之複雜性。如此赤裸之權力爭鬥,終令亦有其更大權力企圖之最高統治者,得以藉之操縱以逞其私願。晚清政治情勢,亦由此走上狹路。新局面之主角,以是歸於慈禧皇太后。
然光緒十年(1884)罷用恭王後,慈禧之專權固大為提升,但另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長成之德宗終須接掌政權—已擋在前方,遂使西后專權之路似不可能愈走愈寬。以下,則光緒結合以乃師翁同龢為首之新一代南派精英,圖為最終實現完整帝權之基本勢力,遂不可避免地將政局推向另一更為激烈之派系競逐階段。南派基於崇隆德宗,間取擴大派系權力版圖之連串作為,尤其以對李鴻章為首之淮系北洋所進行之壓縮,終令光緒親政前之各股勢力,舉凡淮系、醇系,與實力雖不之前勝,但終令猶有餘韻之北派,漸向應已退居二線,但影響力仍在之西后靠攏。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之連番攻防,帝后黨立,終告難挽。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間之連串內外紛擾,國勢日蹙,由帝后黨爭之線索觀,幾皆成派系權力抗衡之動線。較諸后黨,實力基礎相對不固之帝黨種種試圖一翻劣勢之派系結構調整,與藉變法力挽頹局之掙扎,畢竟指向光緒二十四年(1898)之戊戌政變,終而成就慈禧個人於前更勝之權力高峰。
后黨在戊戌(1898)政潮中,最終以零和式結局宣告得來的勝利,也徹底改變同、光兩朝延續逾三十年之派系結構。做為漢官僚核心之南北派系,在帝后黨爭中之消融與崩解,也使戊戌(1898)八月後之權力結構中,漢官僚之決策影響力,掉落到1860年代以來之最低點。滿洲親貴集團之重新抬頭,使彼輩試圖以最迅速有效之方式,重掌絕對主動,以充分抑制漢人勢力。由光緒二十四(1898)至二十六年(1900)間,「廢立」與「排外」兩大課題,誠即彼輩落實政治目標之具體作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背景,實亦肇於焉。
只是,經過戊戌(1898)至辛丑(1901)之一段曲折,中國近代將臨巨變之伏筆,亦埋於焉。本文透過對派系分合所進行之分析,實亦欲對清政權所以崩亡,提出另種觀察角度。以此,則以下兩點,或可為本文作結。
首先,袁世凱繼續穩控北洋新建陸軍,並在榮祿以軍權掌握布局主動之結構中,穩步向上的走法,已將彼置於他日接收榮祿所有權力基礎,乃至清政權最終資產之有利地位。此種現實,不因光、宣之交,袁氏因滿洲親貴之疑慮去位而消散,反而於三年後以不得不重用袁氏而證明其難以動搖。事實上,即令於袁氏開缺回籍期間,新建陸軍之領導層仍難更易,袁系要角,如徐世昌、楊士驤、楊士琦、張勳、段芝貴等,仍各據要津,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之親貴集團不敢輕言黜動,亦可見端倪。他日袁氏得居接收清政權與革命派草創成果之有利地位,未始非早植根於帝后黨爭前後之派系布局與資源分配。而一以實力及軍政資源為取得權力唯一可靠條件之政治人物,居清政權終結後,領袖群倫之地位,也預示體制全面成長之艱難,與政局之不免多事。
其次,回顧時值世紀交替之晚清政局,筆者不能不深感歷三十餘載之派系參商,於清廷之最大傷害,實在漢士大夫集團之淪落凋零。以歷代政局觀之,士大夫因理念、立場,甚或政治利益而介入黨爭,幾乎無朝無之,晚清亦不過其中一例。然而,士大夫之行事,畢竟有其門風與讀書人之基本原則,固不能不為黨同伐異而有所為,卻也總能因清流自許而有所不為。因此,以士大夫為主流之派系角力,大抵再如何激烈,亦不致形成國運之隆替。但晚清三十餘年之派系鬥爭,最傷根本者,莫如都推漢士大夫於第一線,而迭經傾軋耗損,至清季末葉之此時,士大夫階層做為一股勢力,幾已完全由政局中退潮矣。此不啻令此下十餘年之政局走勢中,全以最赤裸之軍、經資源構建權力營壘之政治人物,與看似當道,實益孤立之滿洲親貴為主流,而盡失一股制衡力量。少壯知識菁英,無論革命派或立憲派,更大地流向體制外,尋求改變現勢之途徑,遂漸成風潮。一旦彼輩漸得庶民階層,尤其地主、縉紳階級之同情與呼應,則滿洲政權便臨末日矣。
大宋开国卷-如果这是宋史-1 本书特色 对一个官宦时代的全景式展示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解读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之道,记录无数无情的谋略与无比的忍耐。有...
曹操墓事件全记录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对发现曹操墓事件大辩论大讨论的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陈述和展示。本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
女真源流史(2004/2) 内容简介 女真诸部出自东夷,由肃慎流变为诸申、女真、女直、满洲,还有其他东夷诸支,如勿吉演变为靺鞨,挹娄演变为伊娄(后加入鲜卑集团形...
宋史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全二册 本书特色 《宋史解读(套装上下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
《文学经典怎么读》内容简介:本书从国际文凭(IB)课程的视角重新解读文学经典,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各领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30篇关于探讨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优秀论文,对中国少数民族从古至今的民族观、史学述要、民族服饰特色、民族学等内容作...
历史的缝隙与灰烬-中国历史的侧面-III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以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与事件的解读为主,所选人物和事件多为历史热点与大众关...
《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内容简介: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本书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随唐卷、明代卷、晚请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
传世名著典藏丛书战国策精华(上下册) 本书特色 刘向著的《战国策精华(上下)》深受后世的推崇。那些几千年前的华夏精英们提炼的生存技能和成功方略依然是那么的鲜活如...
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6-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目录 总序**...
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八集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套书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编辑的回忆录★ 第七、八集是20世纪60年代编辑的第1-...
新疆五十年-包尔汉回忆录 本书特色 包尔汉同志的回忆录《新疆五十年》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包老也已为《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新疆五十年:包尔汉回忆录》再版...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
中国民族史话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古老文明之国。周茶仙...
清末民初老图画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老图画,是中华文化传向世界、世界了解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首先主要是洋人走进来,而不是封闭的中国走出去。来...
《音响发烧人和事:40套音响搭配实例与品鉴》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述音响发烧友故事的精致小书。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
故宫营造 本书特色 《故宫营造》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是典雅文存第四号作品。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故宫营...
三国大墓 本书特色 2009年“曹操墓”惊现河南安阳。 曹操高陵、刘备惠陵、孙权蒋陵,疑云重重,昔日英雄今何在?从幕前到墓后,从质疑到悬疑,现实的表象≠历史的真...
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意大利简史 本书特色 什么是罗马精神?古罗马为什么会主宰西方世界?文艺复兴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怎样透过古罗马遗产看意大利?读完意大利简史,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