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徐中约虽身处欧美学界,在书中想表达的却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但这种表达不囿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开出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作者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种族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同情、善意之心,能够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且参考了巨量不同语种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方法写就这部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之挣扎历程的史学巨著。
出版前言
目录
地图目录
原著者中文版序
繁体版序
第六版序(英文版)
第一版序(英文版)
历代纪元表
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 新的综合思考
参考书目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2.1 清朝的建立
努尔哈赤的崛起;满洲和清的含义;占领北京
2.2 南明抗清运动
2.3 王朝的巩固与辉煌
顺治朝,1644—1661年;康熙朝,1662—1722年
雍正朝,1723—1735年;乾隆朝,1736—1795年
参考书目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皇帝和贵族;中央政府机构;地方行政;农村基层控制
3.2 经济制度
土地和税收制度;国家收支;人口参考书目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
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 思想潮流
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参考书目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
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会
5.2 俄罗斯的推进
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
《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
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
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
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参考书目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6.1 满清力量的衰落
行政无能;腐败普遍;满人和旗人堕落;
财政窘迫;人口压力;士人失责
6.2 会党起义
6.3 西方的推进与封贡体系
参考书目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7.1 单口贸易的缘起
7.2 广州贸易
行商;交易程序;征税与交费;交易项目
7.3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行为规则;司法权问题
7.4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
参考书目
第八章 鸦片战争
8.1 鸦片贸易
8.2 1834年的律劳卑使命
8.3 风暴前夕的平静
8.4 林则徐在广州
8.5 鸦片战争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参考书目
第九章 第二次条约安排
9.1 耆英的新外交
与璞鼎查的交情;1844年奏折;“广州入城问题”
9.2 广州方面的强硬政策,1848—1856年
9.3 亚罗战争
天津谈判;1858年《天津条约》;上海税则商议
9.4 第二次协定
大沽的击退;北京协定;俄国的推进
参考书目
第十章 太平天国革命、捻军叛乱及回民叛乱
10.1 社会动荡的根源
社会经济因素;鸦片战争的影响;政治腐败;
武备松弛;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
10.2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
10.3 太平天国的制度
土地制度;军政合一;文化和宗教的合一;新历法;
社会政策
10.4 外国的中立立场
10.5 曾国藩和湘军
10.6 天国内讧
10.7 战争的转折点
10.8 太平天国的崩溃
10.9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战略错误;意识形态冲突;领导集团的失误;
太平天国生活的自相矛盾;蹩脚的外交
10.10 太平天国革命的遗产
10.11 捻军叛乱和回民起义
参考书目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1895年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11.1 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 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总理衙门;通商大臣;同文馆;海关;国际法的引进
11.3 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先驱者;恭亲王与李泰国——阿思本舰队;
各省自强运动的开始;守旧派的反对
11.4 自强运动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11.5 自强运动的局限与影响
缺乏协调;眼界狭窄;资本匮乏;外国帝国主义;
技术落后和士风日下;社会和心理惰性
参考书目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1861—1880年
12.1 对外事务
斌椿使团,1866年;蒲安臣使团与修约,1868—1870年;
天津教案,1870年;觐见问题,1873年;
马嘉理案,1875年
12.2 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惩戒恭亲王;控制王位继承
参考书目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台湾、新疆与安南
13.1 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 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
清代在新疆的统治与回民叛乱;海防与塞防之争;
崇厚出使和《里瓦几亚条约》,1879年;
曾侯和《圣彼得堡条约》,1881年
13.3 争夺安南的中法战争,1884—1885年
法国的入侵;清流党的兴起;战争爆发;和平解决
参考书目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
14.1 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瓜分危机”
14.2 朝鲜的开放
国内暴乱与国际政治
1882年兵变;1884年暴动;东学党叛乱,1894年
14.3 战争爆发
14.4 和平协定
14.5 清朝失败的原因
14.6 战争的反响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日本的崛起;
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 战后的对外关系
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参考书目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
第十五章 1898年的维新运动
15.1 早期维新派和传教士的影响
15.2 保守的改革者:翁同和张之洞
15.3 激进的改革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今文经学运动;康有为努力争取认同;康有为的崛起
15.4 百日维新
15.5 皇太后与政变
15.6 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维新派缺乏经验;慈禧的权势;保守派的反对
参考书目
第十六章 义和团事件,1900年
16.1 义和团事件的背景
对基督教的憎恶;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怒火;
外国经济支配下的艰难生计;自然灾害
16.2 拳民的缘起
16.3 朝廷庇护拳民
16.4 东南互保
16.5 媾和
16.6 俄国占领满洲
16.7 义和团事件的影响
参考书目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17.1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7.3 立宪运动,1905—1911年
参考书目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重点讨论1895—1911年
18.1 思想的再定位
传统思想的变质;新学;日文译著
18.2 社会的变化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的瓦解;新兴阶层;城市的成长
18.3 经济困境
预算赤字;贸易失衡;外国投资及其控制作用;帝国主义的两面性
参考书目
第十九章 历史透视野下的清王朝
软弱的领导与不完善的体制;满人对汉人的猜疑;
对西方挑战本质的无知;内忧外乱与资本不足外国的作用
参考书目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与军阀割据
20.1 革命的背景与特征
清朝的衰败;人民起义的传统;外国的影响;
政治变革的必要;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
20.2 孙中山与革命
檀香山与香港的影响;兴中会,1895年;伦敦蒙难;
艰难时期,1896—1900年;同盟会成立,1905年
20.3 共和国的兴起
铁路国有化;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历史意义
20.4 袁世凯背叛共和
二次革命;袁的帝制之梦
20.5 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7年
清帝复辟,1917年;军阀混战
参考书目
第五编 觉醒与排外,1917—1945年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年
21.1 背景
21.2 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和北大;胡适及其贡献
21.3 五四运动,1919年
21.4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外来访客;问题和“主义”;到东方去!到西方去!
21.5 结论
参考书目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运动中的国家统一
22.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2.2 国民党的改组,1923—1924年
22.3 北伐与国共分裂
22.4 民族主义外交
华盛顿会议;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
22.5 南京国民政府
参考书目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年
23.1 “新军阀”和派系政客
23.2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
23.3 共产党的挑战
共产国际的政策;毛泽东的自行其是;国民党的围剿;
长征和遵议会议
23.4 西安事变和统一战线
23.5 成败得失:十年回顾
金融改革:关税自主;收回外国租界;交通;工业发展;
教育;新生活运动;文学界;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忽视;
财政上的不负责任
参考书目
第二十四章 中日战争,1937—1945年
24.1 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兴起
1932年的“五•一五政变”;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
广田弘毅的对华政策
24.2 不宣而战,1937年
24.3 汪精卫的“和平运动”
24.4 国民党的抗战建国计划
24.5 国共合作及其摩擦
24.6 延安经验与外国的观察
生产自给运动;外国观察家;迪克西使团
24.7 战时外交与美国卷入中国事务
1943年的开罗会议;史迪威危机;赫尔利的调停,
1944—1945年;1945年的雅尔达会议;
24.8 战争的后果
东亚的国际新秩序;国民党的衰竭;经济灾难;心理的疲惫
参考书目
第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
第二十五章 内战,1945—1949年
25.1 毛泽东在重庆
25.2 苏联在东北的行动
25.3 马歇尔使华
25.4 内战
25.5 美国的作用
25.6 对美国政策的重新评价
25.7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失却民心和政府威信;美国调停和援助的失败;
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迟滞
参考书目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
26.1 政治组织
政府结构;政党;中国共产主义的特殊性
26.2 经济发展
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发展;“大跃进”和公社
26.3 社会主义新人
26.4 对外关系
参考书目
第二十七章 中国重入国际社会
27.1 中美缓和
美国政策的变迁;新均势;中国的动机;尼克孙在北京;
《上海公报》;和解的成就
27.2 中日恢复邦交
田中角荣的对华新政策;田中角荣在北京
参考书目
第二十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8.1 邓小平的构想
28.2 农业改革
28.3 工业改革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28.4 对外开放政策
中日贸易;中美贸易
28.5 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书目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崛起
29.1 香港回归
英国的殖民统治;政权交接仪式;回归后的香港
29.2 中美关系
“中国威胁”论?;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遏制论与磋商论;
《美日安全条约》;佩里的作用;中美关系中的棘手问题;
克林顿的友好示意
29.3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参考书目
索引
审校后记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二〇〇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学术论文由“医疗社会史理论与方法”、“疾病与社会”、“医疗与社会”、“环境史”、“家庭宗族”、“社会保障...
帝王身世之谜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嬴政、刘禅、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顺治、乾隆等我国古代几位著名君王,介绍了他们的身世之谜,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帝王身世之谜...
大野龙蛇-明清易代-7 本书特色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在京师自缢殉国,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群臣拥立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即位。弘光元年(顺治二...
清末农业新政研究 本书特色 为让事实说话,苑朋欣编著的《清末农业新政研究》对历史学的实证考察尤其钟情。实际操作中,还试图将农业新政作为全局性新政的一部分,融入新...
中国货币文化史 内容简介 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产生的。作为交易媒介,货币节约了人们花在商品和劳务交易上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率,强化了社会分工,降低了交易成本...
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内容简介 宋代的历史,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建都于开封,历时167年。南宋建都于杭州,历时150年。另外,在南宋灭亡后,一部分南...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内容简介: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
三国-图说中国历史 本书特色 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的三国历史。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三国。7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三国的政治、军事、文...
《性别视角:婚姻与家庭》内容简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处在某种性别盲点或性别偏见之中,这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读史求识录 目录 小引上辑历史研究要以人为本史与思宗教传播史方法论浅议专门史与通识“粟特人在中国”的再研讨关于知、识、文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学术三名著中国文化的海外...
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 曾经非常畅销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今天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书☆ 印制精美,适合馈赠、收藏。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这是吕思勉在20世纪30年代为高...
清华简与先秦史事探研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通过对传统文献的梳理、排比、分析,对资料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同时结合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论证,力求通过传世文献与...
東魏、北齊(534~577)兩個小朝代,疆域侷限華北,國祚短短四十四年,卻是由鮮卑化過渡到漢化的關鍵時代。北魏末至隋,該區瀰漫衝
《音响发烧人和事:40套音响搭配实例与品鉴》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述音响发烧友故事的精致小书。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
《中国家庭抗逆力》内容简介: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罕见病儿童家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要素,
《爱,趁我尚未遗忘》内容简介:《爱,趁我尚未遗忘》是海地小说家和诗人莱昂内尔·特鲁约的小说作品,首次出版于二〇〇七年。本书
革命年代-珍藏版 本书特色 《革命年代》这本集子所收的是我*近二十年所写的部分文章,*早的一篇写于1988年,*近的一篇写于2008年11月。文章...
北京东城学校老照片:追寻中国教育历史印记 本书特色 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延续与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离不开对历史的充分了解...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历史与逻辑》内容简介:本书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意识形态思想上的一致性,通过详细
《郑文公下碑》内容简介:《郑文公碑》分上、下两碑,立于同年,内容亦大致相同,上碑在平度天柱山上,下碑于莱州云峰山阴。上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