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受日本学者的影响很深。这与中国现代型大学的建立深受日本的影响有关。如所周知,我国现代型大学的设立始于19世纪末的京师大学堂。领导这一现代型大学的设立工作的是张之洞,尽管这种所谓现代型大学与当时国际上的先进大学还有较大距离,甚至还存在许多非驴非马的东西,但在中国教育史上无疑是重大的进步。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张之洞曾两次派陈毅到日本去考察,第二次是在1902年;而张之洞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则成于1903年。是以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说:“今日之奏定学校章程,草创之者黄陂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在这一《章程》中不但列人了“中国文学”一课,制定了“中国文学史研究法”,而且明确规定:“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撰讲授。”所以,在中国大学是以开设和讲授“中国文学史”课,实是由于这一官方性质的“章程”的要求。
也正因此,“中国文学史”著作是随着大学生的“中国文学史”课的建立而产生的,而且明显受着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史”(“支那文学史”)著作的影响。从名称上来说是中国**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1904年编印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京师大学堂的讲义,而且据其卷首题记所述:“则传甲斯编,将仿日本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焉。”不过,此书虽说是仿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之意而写成的,同时却又把一切成文的东西一包括群经一都归于文学的范围,不但没有分清文学与非文学的范围,而且还对文学作品加以忽视,因而并不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史著作;其基本精神也与笹川种郎之书显然有别,到底是否为“仿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的成书”,实在是个问题(此点在上举陈广宏教授文中也已论及)。不过,林传甲在主观上是想以日本学者的同类著作为仿照对象来编写自己的讲义——至少是以此为标榜——的,只是在客观上没能实现而已。在林传甲的书之后、称得上具有文学史性质的是黄人的《中国文学史》,那是他在东吴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的讲义,一般认为是从1907年起陆续出版的。黄人通晓日文,此书显然受到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影响;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所使用的名称,就源自日本学者的创造。所以,现在又被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中国学者所使用的古代(又称上古)、中世(又称中古)、近世(又称近古)、近代(又称现代)的分期法,其实是20世纪初叶就引进的。
如所周知,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是从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先驱之一彼特拉克开始的,这以后也就被西方的历史研究者所沿用一用来作为西洋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是指文艺复兴以降的时期。到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这一历史分期法也就被日本学者用于日本史乃至中国史的分期。不过日本学者在近代以前又另辟了一个“近世期”(在日本学者中,“近世”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近世即近代一中世纪以后的时期一之意;狭义的近世则指近代以前的一个时期;这里及下文所说的近世均就其狭义而言)。在日本史中,近代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近世则指相当于封建制后期的江户时代(也有包括安土桃山时代的)。在文学史上因而也就有了古代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区别。
文学史上的这种分期法在被引入中国以后,虽曽长期使用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但在中国的中世文学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 。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界普遍使用王朝分期法,关于中世文学的起迄问题的分歧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现在这种分期法重新被使用,这个分歧也就重新显现了出来。例如,我与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以秦汉为中世文学的开始,南宋末为中世文学的终结;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1999)把中世文学的起迄定为魏晋至明朝中叶;近来也有学者把宋代作为近世文学的开始的,那么中世文学的结束当在五代时期。
不过,尽管在中世文学的时间问题上意见纷繁(这同时也就牵涉到了上古文学的结束和近世文学的开端的时问问题),以上古、中世、近世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以前的文学史分期的依据较之王朝分期法仍然较具科学性;因为文学并不是政治的附庸,王朝的兴废未必都能导致文学的重大变化,而在同一个王朝内文学发生了重要变化的事例也并不少见。所以,上古、中世、近世文学这样的名称比起唐代文学、宋代文学这样的名称来,总多少能显示出各相应时期的文学的特色。同时,这样的时期划分法也有利于与别国文学的比较。例如,日本的近世文学是怎样的,中国的又如何;那就不但能看出两国的近世文学的异同,还能进而从几个方面看出两国文学的总体异同的吧。否则就只能以两国的同一时间——比如十五世纪一的文学加以比较,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迟速的不同,中日在十五世纪的文学上的差别,恐怕更多是反映了两国在当时的社会状态的歧异,而不易见出文学本身的同异。
也正因此,我想,按照这样的文学史分期法分别举办几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史研究将是很有益处的。事有凑巧,2003年9月,台湾成功大学张高评教授、王三庆教授应邀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作短期讲学,当时我还兼任着该中心的主任,在他们两位讲学之暇,彼此有较多时间的交流,也谈到了今后在学术上的合作。双方都觉得联合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是可行的合作方式之一。我因感到光是我们两家合作力量单薄,建议邀约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共同主持。这一建议得到了他们两位的同意,由我向北大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教授提议,并承慨然允诺。于是商定三方先共同主办三次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由三家轮流承办。**次举行的就是中国中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成功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于2004年8月26日至8月2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这一次可真称得上是中国中世文学的国际性研讨盛会,到会并提交论文的既有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著名学者,又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按国家地理位置由远及近)的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专家。提交的论文各有专擅,而都出于对中国中世文学的研究的深人思考,见解精辟;有时虽或针锋相对,因而不免有是非之辩,但都有助于问题的更圆满的解决。我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会议对于中国中世文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这部论文集所收,就是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的汇集;只有个别论文因専重作者的意愿未曾收人。按照合作的三方当时所达成的协议,会议的承办方同时承担会议论文集的编辑、出版之责,我不得不担负起了有关的具体工作。 但会议结束之后不久,我所患的疾病日渐加重,终于住进医院做了一次手术,术后又未作即时康复,会议论文集的编辑也就拖延了下来。作为三方合作的第二次会议一中国近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时,我也未能参加,只是听说会议改成了由成功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等合办,因而深悔先前的孟浪,对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与安平秋教授深感愧疚;就想赶快把论文集编辑出版,藉以略赎前愆。然而力不从心,仍然拖到了今天。
现在,论文集总算可以付印了。对于提交论文的诺位女士和先生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论文集未能早日出版的歉疚;对接受出版这部论文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先生、副总编辑高克勤先生和论文集的责任编辑李鸣、熊扬志先生谨致以衷心的谢意。
“中国文学史”著作是随着大学生的“中国文学史”课的建立而产生的,从名称上来说是中国**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1904年编印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京师大学堂的讲义,而且据其卷首题记所述:“则传甲斯编,将仿日本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焉。”在林传甲的书之后、称得上具有文学史性质的是黄人的《中国文学史》,那是他在东吴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的讲义,一般认为是从1907年起陆续出版的。黄人通晓日文,此书显然受到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影响;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所使用的名称,就源自日本学者的创造。所以,现在又被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中国学者所使用的古代(又称上古)、中世(又称中古)、近世(又称近古)、近代(又称现代)的分期法,其实是20世纪初叶就引进的。
2004年8月26日至8月28日,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成功大学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中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到会并提交论文的既有海峡两岸和香港的著名学者,又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按国家地理位置由远及近)的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专家。提交的论文各有专擅,而都出于对中国中世文学的研究的深人思考,见解精辟;有时虽或针锋相对,因而不免有是非之辩,但都有助于问题的更圆满的解决。这部论文集所收,就是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的汇集;只有个别论文因専重作者的意愿未曾收入。
章培恒先生主要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历年发表的一百余篇论文,大多已收入《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灾枣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和《不京不海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三书中;
二是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国文学史》(主编之一兼作者,复旦大学出版杜,1996)和《中国文学史(新著)》(第一主编兼主要作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三是由他单独主持或与其他专家共同主持的大型集体项目如《辞海》的中国古代文学分科、《新编明人年谱丛刊》等。
邊遠的橡樹小鎮,殘破的軀體陳屍在灌木叢裡,報案人是鎮上女士們的夢中情人──亞瑟先生。貴氣優雅的灰色大衣上染著刺眼的血漬。
罗马文学史 本书特色 《大象学术译丛:罗马文学史》介绍了罗马文学的起源、发展以至末落,以历史年代为序,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详细地点评和鉴赏。一方面是希望《大象...
曾昭抡日记 目录 代序序言前言(一)访苏日记(1956~1957)(二)武大日记(1962.1.1~1964.12.31)1.1962年篇2.1963年篇3.1...
魔女游戏规则-(完整版) 本书特色 他,帅得无可挑剔,却冷得让人心寒她,美的无比惊艳,却花得令人讨厌但......他们却为了彼此而破坏了各自的爱情和生活规则。魔...
本书包含以下篇目钱钟书《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关露《新旧时代》沉樱《喜筵之后》《妩君》《女性》赵清阁《落叶无限
《至高利益》是一部揭示政绩工程内幕的当代政治小说。周梅森是从政治体制的反思入手,再度推出最新力作《至高利益》,展示了当代
贾平凹妙语 本书特色 《贾平凹妙语》节选贾平凹的著作中节选出其中*精彩的片段,妙语配佳句,品过之后有所参,有所悟。配有贾平凹所画的插画,透过书中的文与画,让我们...
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由单个的文言小说作家评传组成;各篇均由“传”和“评”两部分组成。呈现了传主的生平面貌、交游情况、思想性格、文言小说思想艺术特征...
托尔斯泰论战争 本书特色 《托尔斯泰论战争/经科人文译丛》编著者里克·麦克皮克、(加)多纳·塔辛·奥文。1812年,拿破仑对俄国发起决定命运的入侵。五十年后,列...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成稿于一九八七年,是当时**部宏观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重大文学现象的理论著作。作者通过梳理和...
洛川寻被卖入太子府为仆,他所愿所想只是尽早赎回卖身契,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然而,喜怒不形於色的太子元林,他剥夺了洛川寻所
淮河的警告 本书特色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 这古老的歌谣不知流传了多少个年代。 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顶的淮河,起初不过是轻...
叶广岑,女,北京市人,满族。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1968年分配到陕西,当过护士、编辑、记者。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后在报
词章之祖--元典文化丛书 目录 序“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一屈原、楚文化与《楚辞》序“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一 屈原、楚文化与《楚辞》1.屈原生平2.宋玉、贾谊及其...
莎士比亚语言精髓录 内容简介 多么精彩,多么诙谐,多么浪漫;热烈的,纯情的,深沉的,世俗的,一经莎士比亚的羽毛笔雕琢,便会格外另有味道,令人难忘。在莎士比亚看来...
经典作家的可能-卡夫卡的文学继承与文学影响 本书特色 与大多数卡夫卡的研究专著不同,姜智芹编著的《经典作家的可能》从双向阐释的角度探讨卡夫卡对前辈作家以及后世作...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本书特色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科学与人文研究丛书》,是一套跨越科学与人文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性丛书,具有基础性、交叉性、哲理...
杨海崧的小说集,共26篇。可在PK14的演出现场买到。作者简介 杨海崧,南京人,现居北京。摇滚乐队PK14的主唱。目录 在城市里迷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目录 序 **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 一、“诠释”考 “诠释” 解释与阐释 二、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诠释学的脉络与语境 中西诠释学之...
多少往事堪重数 本书特色 本书为蔡登山先生新著。在阅读爬梳散存于海内外的大量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的基础上,作者致力于还原凌叔华、吕碧城、张爱玲、辜鸿铭、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