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始于中学时代,记得刚进学校,便买了一册《鲁迅小说集》。然而,在明净的玻璃窗下,*多只能在字面上浮游一些时,至于深隐的意义,那是无由体察的。到了“文革”,阅读才算是比较有系统,虽然买不到全集,但所有的单行本都给我弄齐了。与其说这是书林中的一次邂逅,无宁说是带有一定意向性的选择。不过,只有这时候,我才意外地发现,鲁迅的著作原来是一服强力止痛剂。
“文革”初期,我被打成“小邓拓”、“牛鬼蛇神”,后来被红卫兵运动冲掉了。几年后,父亲先后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有一年多的时间被关押在一个叫“三结合”的监房里。大姐为了同隔别多年的丈夫团聚,于是成为“偷渡犯”,入狱不下数次。那时,“群众专政”是不管吃饭的,我便充当了一个送粮食的脚色,奔走于“大队”与“公社”之间。*荒诞的有一次,因为送粮食的时间晚了,把我也给关了起来,直到一周过后才被释放出来。每当政治运动届临,宣传队工作队进驻村子,不问而知,我家必定*先成为审视的对象。惊恐、焦虑、屈辱和苦痛笼罩了每一个日子。在这个世界上,有谁能给我慰藉?谁能给我以生存的勇气,教我走人生的长途?我庆幸自己能够阅读,因为在焚余的有限的书籍中,我得以重新认识那个叫鲁迅的人。
是人,不是神。人们谈“文革”是“现代造神运动”,其实所造的乃是别的神祗,并非鲁迅。鲁迅永远是无权者的灵魂的保护人——这是我,从自身多年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中所感知的,而不是从圣谕或权威著作中获得的结论。鲁迅从困顿中来,深知底层的不幸;他经历过各式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除了出版物,主要通过左联及留苏朋友的关系),对革命和革命者有深刻的观察;他一直经受黑暗的压迫,从国家这头怪兽到出没无常的鬼蜮,都曾一一见识过,交战过。他站在壕堑里,但有时也走出来,露出笔直的颈项、骨头和血肉,抵抗背腹两面的夹击。然而,即使在搏战*激烈的时候,他仍然不忘以宽大的布衣护卫弱小的一群。他说过,他本人更偏于“姑息”的一面。然而,社会不容他姑息,他唯一可选择的只有抗争。
“文革”进入后期,气候不但不见晴朗,反而愈加恶劣。在乡村寂静的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一共写下十余篇论文:《鲁迅论秦始皇》、《鲁迅与瞿秋白》、《鲁迅论〈水浒〉》、《鲁迅论写真实》……这些文字,都是为当时的时代语境所激发的,而且都同鲁迅有关。除了论《水浒》一篇在多年以后拿出发表外,其余没有发表,写作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发表,相反极其害怕被发现。稿纸写满后,便小心地一页一页投放到木匠朋友为我的桌子特制的活动夹层里。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鲁迅当年说他是戴枷锁跳舞,我却是在枷锁中静静地呆着,想象当众跳舞的幸福。记得巴金曾经说他在“文革”中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每译到那些诅咒沙皇暴政的话,就有一种复仇般的快意。我很能体会这种心情。
[前言]朋友告诉我,说有一位海上批评家说我是鲁迅的“凡是派”,问我意下为何?我回答说荣幸之至,只是愧不敢当。在中国,鲁迅是唯一使我确信的一位真正能为中国的进步和底层大众的命运着想的知识分子。不同于权势者,他没有指挥刀可供驱遣,所以教人向往者,全凭人格和思想的魅力。然而,以他的博大、崇高、深邃,实在难以追蹑,用一句古话来说,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谓“止”,换言之,也就是虽欲“凡是”而不能。举*简单的例子。鲁迅要英俊出于中国,甘愿做“人梯”,让别人踏着他的肩背攀登向上。他后来加入左联,就是乐于为激进的青年所利用,但从当时的私人通信看,他早已看清这班人“皆茄花色”,却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份做牺牲的用心,坦白说我是没有的,相信那位自以为超拔的批评家也未必便有。
狂人所目睹的吃人的惨剧是在夜里展开的;单四嫂子的希望是在夜里破灭的;神往于革命的阿Q,是在夜里迷迷糊糊地被提到县城里去的。陈士成、祥林嫂、魏连殳、子君,还有范爱农,还有柔石,或死于阒寂之夜,或死于喧阗之夜,或死于余生者的无尽的怀悼之夜,总之是在夜里。整个吉光屯为夜——昏睡的白天——所笼罩,不然,何以要点长明灯呢?……守夜者的故事已经远去,惟夜留下,以及出没无常的兽群……”人生*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他常常慨叹于中国人的健忘。权势者的愚民手段之一,就是不避重复地粉饰现状,篡改历史。身为奴隶尚不足悲,可悲的是安于做奴隶。“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卡夫卡只有天堂,没有道路:鲁迅则只有道路,没有天堂。——林贤治人生*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卡夫卡只有天堂,没有道路;鲁迅则只有道路,没有天堂。瞿秋白说:鲁迅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
林贤治,1948年生,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政治事件与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治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主编《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蔓陀罗译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纪散文丛编》等丛书丛刊多种。选编《绝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
不带家具的小说-《世界文学》六十年精选.散文卷 本书特色 《世界文学》杂志创刊60周年精选集不带家具的小说-《世界文学》六十年精选.散文卷 内容简介 2013年...
从徐霞客到梵高 本书特色 《从徐霞客到梵高》是余光中继《掌上雨》和《分水岭上》之后的第三本纯评论文集。其中的十四篇文章,一半写于香港,一半写于高雄;*早的一篇写...
楚辞(插图本) 内容简介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被称为辞的新诗体。这种楚地这辞,经过伟大诗人屈原的天才创...
作品目录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共同感受诗词之美《中华好诗词》好!中华好诗先秦诗汉魏六朝诗隋唐五代诗宋元明清诗
《精通色彩搭配》内容简介:《精通色彩搭配——100%全能网页配色密码》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讲解了网页配色的知识和技巧。
《毒理学破案手册》内容简介:《毒理学破案手册》讲述的是关于化学和刑侦、毒药和谋杀的迷人故事,作者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终身顾问、
《简·爱》内容简介:《简·爱》出版于一八四七年,作者为克服性别偏见带来的阻碍,出版时使用了柯勒·贝尔这个笔名。在近两百年的
邵荃麟全集-全8卷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武汉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1版1印★邵荃麟是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
徐志摩文集 本书特色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和1921年分别赴...
快转 本书特色 长篇小说。十七岁的高二女生一之濑真理子,结束忙碌的校庆活动回到家中,在音乐中沈沈入睡。醒來時,却发现自己不再是花样年华的十七岁,而是四十二岁的已...
真话能走多远 本书特色 抒真情,讲真话,聆听文化老人*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季羡林先生晚年手迹首次曝光本书选文以真与思为标准,采撷了季羡林先生*有感染力和见解的文字,...
风中的纸屑 本书特色 《风中的纸屑》是继《人与永恒》之后作者的第二本随感集,汇集了l992至2000年间所写的随感。在作者的桌上、床头、手边,总是备着一些小纸片...
韬奋著译文丛读者信箱(精编本) 本书特色 看民国“网红公知”邹韬奋如何答各类“奇葩网友”提问。 你想知道民国时期每日的“热搜”话题吗?大龄剩女、留学、刑事案、女...
奥德赛-(全4册) 本书特色 《奥德赛》是古希腊语—汉语对照本,为“日知古典丛书”*新一种。本书希腊文本采用洛布古典丛书中《奥德赛》版本,为通行近百年的权威校勘...
鞍与笔的影子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我是退役的考古队员,对文物,常能享受先睹为快的特权。夏天听说,在长沙的一座西汉大墓中,出土了三件木器。认出后人人震惊,原来它们...
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1899-1984)法国诗人。出生于比利时的那慕尔,二十五岁时来到巴黎,接触到超现实主义运动,结识菲利普·苏波和安德烈·...
雪野茫茫俄罗斯-勃留索夫诗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盟主勃留索夫的诗歌精选,译者按年代从勃留索夫的诗集(含未出版诗集)中选译(共141首),分为十辑...
荷塘月色 本书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打破了其他选...
锦绣 本书特色 本书为付秀莹的*新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旧院》、《醉太平》、《小米开花 》、《那雪》等19篇作品,展示了付秀莹作为7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创作实...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世界谚语中的女人) 本书特色 “斯希珀的文字诙谐生动,妙趣天成。她对谚语的解读分析引人入胜。” ——星期如电讯报 “非常有助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