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在各章中虽然题跨古今,内容各异,但皆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尝试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读中国古代与现代传统,从而使其更加开放——向着我们自己,向着我们的文化他者。在德里达与勒维纳斯等西方思想的启发下,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汉语文化的当代处境。
实与名
解构正名
一、(无)解(之)题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构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构
五、名何以可“僭窃”?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结(之)论
言与道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一、引言
二、《论语》中的论辩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
四、“予欲无言”
五、“巧言乱德”
六、“佞人殆”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
九、结论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情与性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
情与人性之善
上篇 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实)情”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
……
同与和
父与子
有与Sein
人与我
史与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内容简介:本书作者郑克晟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系郑天挺先生哲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
《BIM基本理论》内容简介:本书侧重于对BIM技术理论的介绍,内容主要包含BIM基础知识,BIM软件、建模格式与精度,BIM总体及各阶段实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
《东方之行》内容简介:《东方之行》收录了赫尔曼·黑塞对以印度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文字。他对印度的文学、绘画、
《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
阿尔多·李奥帕德(ALDOLEOPODL),1887年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耶鲁大学毕业后不久,他进入美国林务署,担任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纳州
《鲁迅思想录》内容简介:考虑到大多数读者能够通读《鲁迅全集》的人毕竟很有限,一般读者,大约只能读两本,读文摘本或语录本,
《北京特色古刹的文化》内容简介:本书介绍北京著名寺庙,如法华寺、雍和宫、潭柘寺、戒台寺、大觉寺、云居寺、法海寺、宣武法源寺
《免疫的威力》内容简介:免疫力究竟是什么?食补、排毒能提高免疫力?疫苗是免疫万灵丹?发炎是因为免疫系统太强?关于免疫,我知
真莉,一个即将走出校园的女孩,喜欢自由自在地疯,喜欢整年都穿着吊脚裤出门,喜欢像一颗颗青橄榄的巧克力,因为在暑假期间参与
著名作家池莉历时5年最新长篇叙事散文,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经历,一部饱含母女深情的大爱之作,继《目送》后,又一部跨两
《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采取语词梳理的方式,以《鲁迅全集》为文本范围,研究鲁迅前期文本(大致以1927年为界。包括日本时
《鲁迅传》是名副其实的“许寿裳回忆鲁迅全编”。本书收入了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的思想与生活》和其他回忆鲁迅的所有
《西域纪行》内容简介:日本人敬畏西域,即使在今天,西域也依然拥有巨大的魅力。自从我开始写小说——当然也多亏了学生时代所受过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
《融美乐创:儿童视角的小学教育新样态》内容简介: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即“
五月天阿信除了动人的歌声及舞台魅力之外,五月天的众多招牌歌曲都是由阿信作词,唱片界也有許多当紅歌手特別向阿信邀歌,他的文
以研究中西美术相互影响见长的著名美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Sullivan)著有《山川悠远》一书(SymbolsofEternity),从一个西方人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刻思想和深厚的学识
《新乌合之众》内容简介:朝圣地、演唱会、足球场,群众狂热为何频繁引起踩踏事故?当灾难事故发生,为什么围观者越众,每个人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