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
自序: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引子:《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一、 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 九州和五服 三、 天圆地方:空间的想像 四、 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像到张骞的凿空 五、 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 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七、 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 关于“世界”的想像与心情 九、 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十、 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一、 从天下到万国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像古代中国 引子:想像古代,如何想像? 一、 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二、 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三、 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四、 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五、 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六、 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七、 长幼有序:孝和悌 八、 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九、 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十、 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十一、 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十二、 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十三、 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 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 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 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 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 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 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 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 名分:“必也正名” 十、 “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 儒学的确立与瓦解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一、 “发现”,什么是“发现”? 二、 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四、 楼兰:古道西风 五、 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六、 真的是这样吗?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七、 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八、 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九、 南海通道:《理惑论》的启迪 十、 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一、 印度佛教的传说 二、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三、 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四、 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五、 佛教传入中国 六、 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七、 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八、 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九、 佛教启示录第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 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二、 说“空”:空空如也 三、 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四、 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五、 《坛经》的故事 六、 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七、 《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八、 《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九、 《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十、 《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第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像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一、 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二、 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三、 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四、 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像 五、 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引子:道家与道教 一、 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二、 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三、 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四、 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五、 虚玄的与实在的 六、 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七、 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八、 蝴蝶、乌龟与骷髅 九、 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 一、 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二、 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三、 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四、 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五、 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六、 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七、 内丹的基本方法 八、 永生的追求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 一、 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二、 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三、 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四、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念咒 五、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画符 六、 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法器 七、 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一、 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 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四、 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五、 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六、 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引子:从风水说起 一、 风水之源 二、 想像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三、 儒者与风水 四、 降而为风水先生 五、 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六、 “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七、 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一、 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二、 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三、 家族与亲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 四、 历史与现实: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五、 天人之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六、 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七、 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八、 汉字如魔方: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九、 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十、 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建议阅读文献大陆版后记
《常春藤英语(精编版·三级)》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常春藤英语·三级(上下)》两本书进行修订,从中选取难度相对较低的文本,并
《青年到此为止》内容简介:本书是“灯塔书系”中的一部散文集,从《世界文学》杂志创刊六十五周年以来近四百期中精选出二十九篇经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
《Python编程基础与自动化测试》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讲解Python编程基础知识,以及基于Python的自动化测试知识和实践。特别结合自动
《孔子》内容简介: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书
Fiction’saboutwhatitistobeafuckinghumanbeing.——DavidFosterWallace年轻的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写小说是...
《王维集》内容简介:本书是快速了解“诗佛”王维的入门读本,由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古典文学课老师、北大文学博士张一南全面导读、
《科学是什么》内容简介:本书从科学史的角度谈起,科学起源于那个喜好研究自然本身的规律、乐于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古希腊,这也是
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之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鲁迅纪念史上最重要的时段。通过对1936年至1949年之间鲁迅纪
「樣板戲」是「文革」文學創作的主體成果,也是集中體現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標準、藝術規範的典型作品。本書以政治美學作為中心視角
《吃亏心理学》内容简介:“吃亏”的心态是一种不痛苦、不纠结的智慧。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吃亏的事,这本书用翔实的实例教我们辨
《唐宋传奇集全译(修订版)》译文,尽量以直译为主,以期保有原作面目。在直译难以达意之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则以意译,力求
《泥与焰》是由100篇相关文章构成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充满了关于江南的细节记忆和想像记忆,少年雨水、制造陶器的火焰乡镇、书籍、
一九三四年三月出版的《引玉集》。《引玉集》,苏联版画集,共收五十九幅,鲁迅编选,以三闲书屋名义印行。本书是用鲁迅收藏的作
在今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如何拥有恰当的美学眼光?这两者是否同样重要?能否既是拥有伦理的,也是符合美学的?《思想与
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二人共同作为文学大家著称于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不多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恬淡,清隽幽雅,小品文闲适幽
《鲁迅散文》为鲁迅散文集,收录鲁迅散文多篇,内容包括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雪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内容简介:★底本可靠:英语世界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集,畅销60余年,中文版震撼上市 以
《中国寓言故事集》内容简介:本书从浩瀚的古代寓言里,精选出68篇故事性强、脍炙人口、适合当下孩子阅读的寓言;篇目依时代编次,
本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知识分子观念的缩影,特里林采用了一条更宽广的途径——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来应对当时的新批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