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鲁迅、胡风与茅盾19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之比较
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
附录
中、韩鲁迅研究比较与“东亚鲁迅研究”建构
我对“新国学”的思考与认识
后记
《亦远亦近的过去》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渡边淳一自1971年作为作家出道以来,至1993年发表在杂志、报纸上的随笔。他以其一贯的直白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
《蛤蟆的油》内容简介: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
伦敦雾伦敦雾,几人参透雾中趣。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声音,在谈论着西方文化──那经常自视为较优越较进步的文化。传统上身为观察者
《解锁:打破受害者情结》内容简介:如果你想创造繁荣、富足,以及令人振奋的生活,你需要摆脱旧的“受害者”思维,把自己从过去的
《小S之怀孕日记》记录了小S从身怀六甲到成为母亲后的种种趣事。书中,小S的叙事口吻与她在节目中的表现如出一辙,幽默而“惊人”
本書探討中國(與台灣)自1600年以來,不同時代、地域與人群的文化表達,收錄了王爾敏等中外學者的13篇文章,分成映現生活、再現空
《我只想一个人住在你心里》内容简介:在一起的那些年,也许走过动荡的日子,也许追过放肆的梦想,也许穿越过生死,这些都可以假装
生活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影库,而且永远比戏剧精彩。比惊悚的更惊悚,比传奇的更传奇,比煽情的更煽情,比励志的更励志。没有你看不
《养育的选择》内容简介:如今,各种各样流行的教养迷思从各方面冲击着父母。父母焦虑和困惑的根本都源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
《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内容简介:在鲁迅思想诞生一百年之后,经历了历史文化的多重洗礼,承载过社会风潮的反复揉搓,功利的喧
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顷刻间容易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
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张悦然--------------------------------------------我不混论...
主題:《筆紙中國畫》之現代語言與節奏作者馮禮慈這是近幾年來,最佳中文出版著作之一。這是趙廣超著的《筆紙中國畫》。連同二○
《街头哲学》内容简介:哲学是两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希腊城邦的街头集会,试图将思想实践于生活中的学问。人们自由地讨论各种问题,得
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之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鲁迅纪念史上最重要的时段。通过对1936年至1949年之间鲁迅纪
《静默》内容简介: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我不是。从出生之日起,我就注定要接受他们带来的静默;有时候,我也想和他们讲述我的那些小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
《我对你说》简介:大家都知道,梁家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而他的作家身份确实令人惊诧。《我对你说》是他多年来在《文汇报》副刊
《Python高手修炼之道》内容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如何入门Python并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实战。本书从Python的基础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