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的原来意义是“铺陈其事”,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方法之一。《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制,形式介于诗歌和与散文之间。但从其渊源来说,它是诗歌的衍变。所以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即荀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因此,他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诗与赋列为一门,并分别举出屈原和荀子两家来作为辞赋之祖。
大家都知道,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像,倾诉感情,就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文学形式。就荀子的《成相篇》和《赋篇》看来,作者也正是利用这种文体,以表达他对当时现实的态度,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屈原和他稍后的宋玉、唐勒之辈都是楚人,荀子著书、终老于楚,可见赋又是楚国的一种新兴文体。但屈赋和荀赋(屈原本人并未称他的作品为赋,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又各有其特色,一般说来,屈赋重在抒情,荀赋重在说理。到了西汉,因五言诗尚未进入文人文学的领域,文士的创作主要在于辞赋,于是作赋之风大行。加上帝王的赏玩和鼓励,有些文士,便以作赋献赋当作求官的门径。同时,由于作赋者日多,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了发展。较诸楚辞,诗歌的成分已逐渐减少,而散文的成分有所增加;内容方面,于言志抒情之外,复多状物叙事之作。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汉赋的体制较接近于荀赋,而词藻则多取资于楚辞。清人王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贾傅以下,湛思渺虑,具有屈心。抑荀正而屈变,马(司马相如)愉而贾(贾谊)戚。虽云一毂,略已殊途。“这话不是没有见地的。因为汉赋既是诗歌的衍变,所以汉代人就有读赋的习惯。根据记载,当时的人朗诵楚辞,是有特定的音律节奏的。一直到隋代,还是所谓楚声的专门家,以清切的音调博得人们的欣赏。(见《隋书·经籍志》)又如汉元帝的宫女能读王褒的《洞箫赋》,固然这是供帝王娱乐之用,但也说明赋在当时 的影响。由于赋的文彩与音节都能在视听上使人愉快,而赋的铺张手法又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因此它就很能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兴趣和要求。
至于内容方面,汉大赋多少也反映出汉帝国繁荣上升时期的气象,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些物质文化上盛况。如司马相如、扬雄那些描写宫苑游观的大赋,到了班固、张衡,就扩展到都城建置的叙述,生动地介绍了汉代名都大邑的规模,以及各阶级阶层的生活状况。而更晚一些的西晋左思,又在他的《三都赋》里总括了中原、东南与西南三大地区的地理历史、物产文化,等于一部有韵的方志。这些赋中的词汇,对了解当时上层集团的辞令、仪节以及博物知识等,也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左思有鉴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赋,对物产、建置的描写和记述,有虚夸失实之处,所以他作《三都赋》时,写到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等等,都是依据地图、方志,以及各处风俗习惯而加以考订的。皇甫谧曾称赞他:“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图而校,体国经制可得按记而验,岂诬也哉!”
此外,还有一些以宫苑为题材的作品,如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何晏的《景福殿》等,虽然内容属于专门性的,而且作赋意图原在粉饰与歌颂,但对后世读者,也还具有一些文物资料上的参考价值。
东汉以后,赋家的另一倾向是:从原来对事物品汇的描摹刻画,逐渐向思想感情的发抒方面去发展,即“写志”,渐多于“体物”。通过对事物的深微观察,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为赋体增添了不少的新异色彩。也有的用赋来表达纯粹的抽象观念,如班固的《幽通赋》等,而陆机《文赋》简直用赋来探讨文学理论,更是富有创造性的。
应当指出,流传到今天的汉赋,大部分是歌功颂德、踵事增华,供封建统治者赏玩的作品,即使其中有时含有一点讽喻的意味,实际上还是迎合统治者的爱好,起着“劝百而讽一”的反面作用,也正如刘勰所说:“无贵风轨,莫益劝戒。”由于统治者的爱好,文士因献赋而达到干禄的目的,于是赋的文学价值遂大为削弱,赋家的流品与地位,就和“俳优”相差不多。无怪连善写大赋的扬雄也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并且认为在词藻方面的追求,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是“壮夫”所不为。后来晋代挚虞论赋,也批评辞人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即是重形式而轻内容,和扬雄所说有其共通的地方。
以上是自汉至晋有关赋体发展上的一些概况。到了南北朝,乃有所谓“文”“笔”之分,而赋实际上已代表了整个的“文”,如这时的诏令、奏议、书札等,除不用韵以外,其他形式上也都与赋的区别极其微细;至于用韵的颂赞、箴铭、哀诔,乃至七、连珠等,则区别更少。所以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赋的影响更是非常深远的。
南朝末期的宫体赋,是历代所一致称誉的,大体上确曾经过审慎的抉择,但也不能包括全面。其他的选本则缺点更多。为了适合今天的读者,需要一部繁简适中的选本,介绍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使读者能一览而约略得其全貌。
因此,本书试图在《文选》的基础上分别去取,加上它所未能具备的,择定二十篇,为研读古赋者提供一些便利。以下就编辑体例略作说明:
(一)为精简起见,每一类型的赋,尽可能不重复入选。例如《恨赋》与《别赋》,《雪赋》与《月赋》都只收一篇。又如京都赋只选内容更丰富的《三都赋》,就中又只选较短的《蜀都》一篇。惟《西征赋》及《哀江南赋》,因有其独特的规模格局,虽较冗长,也予入选。至于同一作家,只选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尽量照顾全面。
(二)从文体来看,即使命名不同,属于赋体性质的仍应归入赋类,《七发》是其一例。至《酒箴》虽不宜迳名为赋,而形式上亦与赋无异,故也收入。其他不以赋名而实为赋之支流者,如《答客难》、《典引》之类,则限于篇幅,未能遍收。
(三)古人注书,有释事释意两种,李善注《文选》,是偏重释事的。在今天看来,由于赋中所用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距离过远,不能不要求详尽的解释,但若专注重词藻的溯源,而忽略词意的阐发,对读者的帮助仍然不大,因此,本书的注释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针。除一般的字句加注外,兼顾到作者的作意。
(四)赋中的名物训诂有不少还没有确切解决,经过清代以至近人的考证,对旧注也有不少的纠正,或补充。本书则多采用传统上较为肯定的旧说。
…………………………………………
瞿蜕园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疏林陈叶 内容简介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拙书所述,为书林边缘一布衣书虫,自朝气少年迄天命年间,由购书淘书,历睹书林页页骀荡籍华之陈事...
南京诗歌地图 本书特色 《南京诗歌地图》是一本以南京诗歌为内容,面向中小的图书。全书共分为部分,即山水城史、人文故里、风景名胜、寺庙遗踪。每一部分在诗歌解析的基...
枕边小品:关于亲情:一屋子的欢笑和爱 本书特色 世界上*长的路是人生之路。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思想,听取孩子的心里话,善待他们的意见,让孩子找回自尊、自信和...
随园诗话 本书特色 ☆品种全:本丛书将经史子集及其他学科中读者*热衷的品种全部收齐,让读者以*少的时间读*多的好书。☆设计新:本丛书的特点是编写结构新,排版形式...
贝克特肖像 本书特色 对我而言,贝克特走得越远越好。什么哲学、宣传册、教条、信念、出路、真理、答案,我统统不想要,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贝克特是有史以来*勇敢、也...
《12步玩转股权激励》内容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之一。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令各个企业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篇(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部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部分,下册包括宋元、明清二部分。每部分按文体分类编...
璀璨星座—建安七子 本书特色 《建安七子》:在文学的星空下,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依然静静地燃烧着火把一样的光芒。仰望是我们的视线,阅读是交流的...
自然与人生-心灵甘泉 本书特色 《自然与人生(心灵甘泉)》编著者德富芦花。德富笔下的自然景物,意境悠远如山水画,描写芸芸众生,刻画入微,令人动容。本书收录了他的...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本书特色 山河表里,铁马云雕共绝尘;漫嗟荣辱,酒酣犹诵大风歌。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妙语连珠、充满活...
《老生》是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
跟大师学艺:20世纪国画大师讲课实录 本书特色 《跟大师学艺》:这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编者郝之辉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1957—1964),利用自己的速记功...
《美食的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简介:你知道吗 臭臭的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香? 吃辣为什么会上瘾? 方便面为什么是弯的呢? 为什么南北方
《萤窗异草》是继《聊斋》之后的又一部较好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三编十二卷,共收作品138篇,原书署长白浩歌子撰,据今人考证,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精选 内容简介 《百万英镑:马·吐温中短篇小说精选》精选《百万英镑》等29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广泛,寓意深刻,每一篇都充...
此去经年诗阡陌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闲暇之余的读书笔记。其形式上是《千家诗》的解释和读后感,实质上是作者多年读书的所思所想和真性情之流露。作者揉和进来的材料多为...
悲歌 本书特色 在河北诗坛,大解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是把人当成人类来看的诗人,具有大关怀和彻底的人文精神"。他的诗总能令人眼睛一亮,感到心灵的冲击和震撼。本书...
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张恨水卷:春明外史(第二部) 本书特色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记者杨杏园为中心,叙述了他和梨云的恋爱经历以及与李冬...
遗珠 内容简介 《遗珠》全文约6.1万字。主体共收录7篇文章,包括《宋医生的罗曼史》(1941年10月上海《万象》第1年第3期)、《佳人》(1942年2月上海《...
中外沈从文研究学者访谈录-第一辑 本书特色 张晓眉编写的《中外沈从文研究学者访谈录(第1辑)》是一本访谈录,访谈对象有:金介甫(美国)、齐藤大纪(日本)、李之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