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记录“梅派京剧艺术表演体系”之创立过程,每一章节都标溢着作者对美的认识与实践。这部书被视为“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中国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美学理论著作”,被视为作者“对编写中国戏曲史的一大贡献”,得到国内外文艺界及社会上广大读者“一致好评”的“传世之作”……
阅读本书之理由:他被视为“中国一个时代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视为“为中国京剧艺术留下了空前绝后的巨大精神财富”,被视为“代表了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高峰”……约翰·梅逊·布朗评他为“天赋非凡、罕见的风格大师”,著名舞蹈评论家玛丽·瓦特金斯评他为“舞蹈艺术达到了*高境界”,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杨评他为“*完美的艺术家”、“是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中国艺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西表演体系比较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梅派艺术”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戏剧爱好者或反对者,大中小学生……
梅兰芳表演体系是世界艺苑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派艺术”被视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舞台生活四十年》及《梅兰芳文休》,把“梅派艺术”理论化,固定为“世界上化认的、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
梅氏以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为追求,通过唯美主义来弘扬其心中人道主义的关怀……他被大学问家马一浮和夏承焘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剧圣”……
“梅兰芳表演体系”被音乐家莫·格涅欣视为“象征主义的体系”,被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比喻为“鼎盛时期的希腊艺术”。这种艺术完全没有“机械化的数字式的成分”,而是具有“杰出的生气和有机性”……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氏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2小时,许速记下来后寄上海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再交《文汇报》发排。从1950年10月16日起开始在《文汇报》正式刊登,共连载190期。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由平明出版社出版**、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和舞台生活四十年》。**集出版后,一年之内连印三次,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革”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集的编篡有故宫博物馆研究员朱家溍先生加盟,帮助记录整理……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曹雪芹传 本书特色 曹雪芹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关于曹雪芹的民族,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满族,也有人认为他先世是汉族,后来入了汉军正白旗。他出身于...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本书特色 ※孟宪实、蒙曼、曹汉民、@私家野史、@森林鹿 诚意推荐※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发现上官婉儿》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图书比讲...
《以自由看待发展》内容简介:本书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
1996年。克里斯托夫·基邪斯洛夫斯基英年早逝,电影界顿时失色。《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及《红》、《白》、《蓝》三部
百年记忆-中国近现代文人心灵的探寻 本书特色 日复一日的过往,就构成所谓的历史了。不管你参与其中,亦或你隐逸其外,都难逃存在于其天地之间。而在这广裹的时空里,古...
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四 本书特色 万新平主编的《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为一部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记合集,为编辑自组稿。本书为多卷本《天津近代历史人物传略》的第四...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李昌钰的成功之路 本书特色 全球刑侦破案*著名、*牛、*跩的人!全世界破案率*高、*快、*有效的人!肯尼迪遇刺案!陈水扁枪击案!辛普森杀妻案!...
马扩研究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序言前言**章 初使海上崭露头角**节 百年恩怨,再起风云突变第二节 马...
团购:中国当代美术家艺术研究精装4册 本书特色 美术理论作为美术学的重要部分,研究方法必须首先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范式,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合理应用非逻...
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安静的老故事,带着历史转身的余温,沉淀着岁月的温柔。 故事缘起于民国时代合肥市的九如巷,张家庭院里走出了四位美丽的佳人,...
《流程优化风暴:企业流程数字化转型从战略到落地》内容简介:当前,企业流程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其数字化转型热点,它能将移动、社交
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与诺尔曼·白求恩、埃德加·诺斯、爱泼斯坦等齐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推出的自己的回忆录《红幕后的...
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家系 本书特色 他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他 是伟大的战略家 军事家 他 是伟大的思想家 诗人 他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精...
《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抗战时期来华帮助或直接间接参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友人。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本书主
《数商:工业数字化转型之道》内容简介:中国经济要朝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核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
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 内容简介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共同生活和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并肩奋斗的漫长岁月中,相互间有不少书信往来,由于种种原因,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十分珍...
《武士威廉》内容简介:日本首位西方武士的传奇史诗,再现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一部精彩的通俗史学著作! 本书讲述了英国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苏联政治理论家
永不屈服——温斯顿·丘吉尔一生最佳演讲集 本书特色 《永不屈服:温斯顿.丘吉尔一生*佳演讲集》编辑推荐:“温斯顿·丘吉尔能把英语语言动员起来并将之送上战场。”—...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著名作家孙郁为张中行先生所作的传记。他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