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新版)》共十卷,可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本译本从原著的十卷中选取部分章节,主角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如蚂蚁、蝴蝶、蟋蟀等,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作者法布尔作为博物学家,留下了许多植物学论著;而其中篇幅*长、地位*重要、*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本书。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研究方面的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昆虫记(新版)》是作者对昆虫*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这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不朽的世界名著,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这就是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法布尔的传世佳作!
红蚂蚁
把鸽子带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它会回到自己的鸽棚;燕子在非洲过完冬后,能穿越茫茫的海洋重返旧巢。在这漫长的归途中,是什么在为它们指引着方向呢?是视觉吗?《动物的才智》的作者图塞内尔认为,旅行者鸽子的向导是视力和气象;这位睿智的观察家对玻璃罩内动物标本的了解恐怕不如他人,但对于活跃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却了如指掌。他说:“在法国,鸽子根据经验,知道寒冷来自北方,炎热来自南方;干燥来自东面,潮湿来自西面。这些气象知识足以帮助它认定方向,并指引它飞行。把一只鸽子装在篮子里,盖上盖子,从布鲁塞尔运到图卢兹,途中它自然无法看到路过的地貌,但却没有人能阻止它感受大气的热度,并就此推断出它是在前往南部。等它在图卢兹被释放的时候,早已知道要回巢就得往北飞,直到周围空域的平均温度与它居住地的温度相似时才停下来。就算它没能一下子找到旧居,那也只是因为飞得稍稍偏左或偏右了一点。但不管怎样,要不了几个小时由东向西的搜寻,它就能纠正这个小小的偏差。”
图塞内尔的解释非常有吸引力,可惜它只适用于南北向的移动;对于等温线上的东西向移动,它就行不通了。并且,它还无法推广到其他动物身上。看到猫儿穿过初次见到的迷宫般的大街小巷,从城市的一端回到另一端的家,我们决不能说这是视觉在指引,更不能归之于气候的影响。同样,指引我那些石蜂回家的也绝非它们的视觉,尤其是当它们在密林深处被释放的时候。石蜂飞得并不高,离地面才两三米,根本无法鸟瞰地形的全貌从而绘制地图。再说,它们干吗要鸟瞰地形呢?它们只不过犹豫了一小会儿,在实验者身边转了几个圈,就立刻朝蜂窝的方向飞去;尽管有树遮枝挡,尽管有丘高陵耸,它们还是能沿着离地面不高的斜坡飞越过去。视觉使它们避开了各种障碍,但并没有告诉它们应该往哪个方向飞。至于气象,就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才几公里的距离,气候根本就没怎么变化。对冷、热、干、湿的感觉,并没有给我的石蜂什么启示,因为它们才出生几个星期,是不可能从中得到启示的。即使它们很有方向感,可由于放飞地的气候和蜂窝的气候是一样的,因此它们也不会知道该往哪儿飞。对于所有这些神秘的现象,我们只能给出一种同样神秘的解释,那就是:石蜂具有某种人类所不具备的特殊感觉。谁都不会否认达尔文那毋庸置疑的权威,他也得出了和我一样的结论。想了解动物对大地电流是否有感应,想知道它们在磁针附近是否会受到影响,这难道不是承认动物对磁性有某种感觉吗?而我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官能?当然,我说的是物理上的磁,而不是梅斯梅尔和卡格里奥斯特罗所说的磁。我们肯定没有类似的官能,要是水手们自己个个都是指南针,还要罗盘干什么?
因此,达尔文大师认为:有一种人类机体所没有的,甚至根本无法想像的官能,指引着身处他乡的鸽子、燕子、猫、石蜂及其他许多动物。至于这官能是不是对磁的感觉,我不敢妄下定论,但能为揭示这种官能的存在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除了人类所具备的各种官能之外,自然界另外还存在着一种官能,这是多么r不起的研究成果,又是多么伟大的进步动力啊!可是,人类为什么不具备这种官能呢?对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武器啊。如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诞生于原细胞这个统一的模子,并随着时间不断进化、优胜劣汰,那为什么一些微不足道的低等生物能具备这奇妙的官能,而万物灵长的人类却丝毫不能拥有它呢?我们的祖先居然听任这样一份神奇的宝贵遗产丢失,实在是太不英明了,这要比一截尾骨或者一缕胡子更值得保留。
这份遗产之所以没能保留下来,是不是因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还不够近呢?我向进化论者提出这个小小的问题,非常想知道对此原生素和细胞核是怎么说的。
这种未知的官能是否也为膜翅目昆虫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所拥有,并通过某个特殊的器官发挥着作用呢?大家立刻会想到触须。每当我们对昆虫的行为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时,总是把触须搬出来草草了事;我们心甘情愿地认为触须蕴含着所有谜团的答案。可是这次,我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触须有感觉并指引方向的能力。毛刺砂泥蜂寻找灰毛虫时,会用触须像手指般地不断敲打地面,它似乎就是这样发现藏在地下的猎物的。这些探测丝也许能帮助毛刺砂泥蜂捕猎,却未必能在旅途中为它们指引方向。这一点有待探究,而对此我已经探究明白了。
我把几只高墙石蜂的触须尽可能地齐根剪去,然后把它们带到陌生的地方放掉,结果它们和其他石蜂一样轻而易举地回到了窝里。我曾经对我们地区*大的节腹泥蜂(栎棘节腹泥蜂)做过同样的实验,这些捕猎象虫的高手也都安然地回到了它们的蜂窝。于是我们否定了刚才的假设,得出结论:触须不具有指向感。那么哪个器官具有这种感觉呢?我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石蜂被剪掉了触须,它们回到蜂窝后就不再继续工作了。头一天,它们固执地在未完工的蜂窝前飞舞,时而在石子上小憩,时而在蜂房的井栏边驻足,它们长久地停留在那里,满腹悲伤、思绪万千地凝望着那永远不会竣工的建筑物;它们走开,又回来,赶走周围所有的不速之客,但再也不运回花蜜和泥灰。第二天,它们干脆不再出现。没有了工具,工人们自然也无心工作。当石蜂砌窝的时候,触须不断拍打、试探、勘察,似乎在负责把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触须就是石蜂的精密仪器,就像是建筑工人的圆规、角尺、水准仪、铅绳。
迄今为止,我的实验对象都是雌蜂,出于母性的职责,它们对蜂窝忠诚得多。可如果被弄到陌生地方的是雄蜂,它们会怎么样呢?对这些情郎们我可不太有信心,它们可以乱哄哄地在蜂房前挤上几天,等候雌蜂出来,为了抢夺情人彼此没完没了地争风吃醋,而当建筑蜂巢的工程如火如荼时,它们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想,对于它们来说,重返故居有什么重要?只要能找到倾诉炙热爱情的情人,安居他乡又有何妨!然而我错了,雄蜂们也回来了!的确,由于它们相对较弱,我并没有安排长途旅行,只是一公里左右。但这对它们来说已经是一场远征、一个陌生的国度了,因为我实在想像不出它们能出门远行。白天,它们顶多看看蜂房或去花园里赏赏花;晚上,它们便藏身在荒石园的旧洞或石堆缝里。
有两种壁蜂(三叉壁蜂和拉特雷依壁蜂)经常光顾石蜂的蜂窝,它们在石蜂丢弃的蜂窝里建造自己的蜂房。特别是三叉壁蜂。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能让我了解一下有关方向的感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膜翅目昆虫;我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结果呢,壁蜂(三又壁蜂),无论是雌是雄,都回窝了。虽说我的实验速度快、次数少、距离短,但其结果与其他实验的结果是如此吻合,使我不得不完全信服。总之,算上以前做过的实验,我发现有四种昆虫能够返回窝巢:棚檐石蜂、高墙石蜂、三又壁蜂和节腹泥蜂。我是否可以就此毫无顾忌地推而广之,认为所有的膜翅目昆虫都有这种从陌生地方返回故居的能力呢?对此我非常谨慎,因为据我所知,眼下就有一个十分说明问题的反例。
……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
Thisisthestoryofahorseslife,toldbythehorseherself.Learnhowitfeelstobebrokenintot...
暴风雨中诞生的(插图本) 本书特色 本系根据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作家《文集》校订和植补,并附有根据作者谈话记录资料整理的一篇长文,部分回答了该书...
《豹:一个意大利家族的时代挽歌》内容简介:兰佩杜萨的代表作,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获奖作品。全书共八个章节,讲述了西西里一个
《无聊的魅力》内容简介:阿兰·德波顿,英国畅销书作家。擅长以小喻大,举日常琐事,说生活哲理。以简御繁,随意点染,引人举一反
《卡门:读客三个圈经典文库》内容简介: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卡门》传达出“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法国文坛大师梅里美的代
译文名著文库-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内容简介 简介《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这部长篇小说讲述...
套中人-世界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名著名译文库-全译本 本书特色 《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选集,收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一个官...
《人生的枷锁》内容简介:《人生的枷锁》取材于毛姆早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天生跛脚,且父母双亡,
太阳照常升起 本书特色 巴恩斯是一个美国青年,因在战争中受伤而失去了性能力。战后,他在巴黎做记者时与来自英国的阿施利夫人相爱,却不能与她结合,常常借酒消愁。阿施...
-作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2015),乌拉圭文学大师。生于蒙得维的亚,14岁时发表政治漫画,20岁起先后担任过记者、编辑、
三个火枪手-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 本书特色 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写的是17世纪的故事。国王路易十三和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是对头,两个人明争暗斗,搞得朝中...
《老无所依》内容简介:一九八零年的美国,里根政府刚刚上台,一大笔足以把整个国家都买下来的财富已经积累起来。六七十年代盛极一
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哈利依然继续奔波在美丽的约克郡乡间。爱吃薯条的小胖狗,对哈利冷若冰霜的流浪猫,
《雾都孤儿》内容简介:孤儿奥立弗·退斯特从小在贫民习艺所受尽欺凌,逃到伦敦后又不幸陷入贼窟。身边的世界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机器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
经典译林-海底两万里 本书特色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举世闻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尔·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让读者登上:“鹦鹉螺号”以平均十公里的时速在将近十个朋的海...
雾都孤儿-(全译本) 本书特色 狄更斯是世界上*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后世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本书是狄更斯**部伟...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史》内容简介:本书系统阐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历史演化和理论贡献。对
巴黎圣母院 本书特色 《巴黎圣母院》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
巨人传(名著名译插图本) 本书特色 《巨人传》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色彩,惟独巴汝奇是个现实的人,具有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真实个性,具有真实的长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