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维奇是鲁迅*终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波兰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师”之称。《哈尼娅》是显克维奇的短篇小说选。本书收集了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称道的七个短篇佳作;《灯塔看守》、《音乐迷杨》、《奥尔索》等名篇令人百读不厌。本书读罢,你会真正领略大师的文笔与情怀、体验阅读中的美与和谐。
这里所选的七篇小说,《哈尼娅》是显克维奇早期的代表作,写两个年轻的中学毕业生同时爱上了孤女哈尼娅的故事。哈尼娅是亨利克家的老仆人米科瓦依的外孙女,米科瓦依死时把外孙女托付给亨利克照护。而赛义姆则是亨利克的同窗好友,赛义姆的父亲是个鞑靼人,早已取得波兰的公民权和贵族头衔。刚一开始,亨利克和哈尼娅是一对两小无猜的“兄妹”,赛义姆的一句话,便触发了亨利克对哈尼娅的爱意。等到半年之后,亨利克和赛义姆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回到了家里,哈尼娅已长成亭亭玉立、娇美优雅的大姑娘。哈尼娅的变化令亨利克感到惊喜,对她的爱情也更加炽热了。但亨利克是个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人,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对哈尼娅的爱情,就越是想把感情隐藏起来,他对哈尼娅的态度就越是生硬、冷漠。就在此时,赛义姆又来到亨利克家。他的活泼调皮,他的英俊潇洒,他的谈笑风生,令哈尼娅也萌生了对他的爱意。亨利克得知他们相爱之后,妒火中烧,决心拆散他们。他禁止赛义姆再到他家里来,并根据父亲的意见,把哈尼娅送到国外他的母亲处。就在哈尼娅临出国的那个晚上,哈尼娅和赛义姆私奔了。这样的私奔对当时的波兰贵族说来,真是一种奇耻大辱。除了追赶之外,亨利克还立即向赛义姆发出了挑战,决斗结果落了个两败俱伤。亨利克经过多日抢救才挽回了性命。哈尼娅被老米查送回之后,因身染天花而容颜大变。两个年轻人虽然都愿为她承担责任,但爱情已悄然离去。哈尼娅也不愿他们为己所累,毅然进了修道院,以摆脱红尘的烦扰。《哈尼娅》着重描写了这几个年轻人的心路历程。他们身上都有年轻人共有的缺点,但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作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而受到赞美的。他们感情真挚,正直善良,富于爱国心和骑士精神,他们遵守传统道德而又渴求新的思想观念。作家在描写贵族生活时,也没有同时代其他作家的那种讽刺、甚至仇视,而是带着一种温馨的爱。在这篇作品中,显克维奇很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把几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富于个性,再加上景物烘托的描写,更使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拓展。
《灯塔看守》是作者根据真实人物的一些经历写成的一篇独特的小说,它反映出波兰流亡者的坎坷命运及其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整个故事凝缩在巴拿马的一个孤岛上,人物也只有一个,情节也极其简单,但读来却丝毫感觉不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一是作者以强烈的爱国心去刻画小说的主人公,二是小说采用了自然景色与主人公的感情变化相联系的手法,用一段段不同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斯卡文斯基经过几十年搏斗之后渴望脱离险恶人世、安度平静晚年的心情,做到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地步。这也是这篇小说一百多年来长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为了面包》也是写波兰人在国外的悲惨遭遇,但风格却与《灯塔看守》有所不同,带有通讯报告武的纪实特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外国占领者加强了对波兰人民的民族压迫,大肆移民到其占领下的波兰地区,没收或征收波兰农民的土地,致使许多波兰农民离乡背井,到国外去谋生,从而形成了一股移居国外的热潮。而美国被视为人间天堂。显克维奇在访美期间曾接触过许多波兰侨民,写有两篇有关波兰侨民在美国的长篇报导。小说通过瓦夫章和马丽西亚父女俩来到美国后的种种不幸遭遇,反映出作者对这股外流潮流的否定态度。
《音乐迷杨科》写一个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小音乐天才,从小对音乐就有一种对音乐的感应和嗜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到处都能感受到音乐 的存在和美妙。他听了酒馆里小提琴的演奏后,便渴望自己能有一把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后来他却因偷偷触摸了一下地主仆役的小提琴而被当成小偷活活打死。他的死是对封建农奴社会的愤怒控诉。整篇小说写得朴素优美,既是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又是篇抒情的散文。
《奥尔索》和《酋长》都是抨击美国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小说。《奥尔索》的主人公奥尔索是个白种人和印第安人生的混血儿,他和詹妮虽是马戏团的台柱子,但却受到歧视和欺凌。后因不满马戏团团主的欺压和毒打,他们双双逃进了荒原。作者以简洁的文笔揭示出马戏团团主的凶狠和贪婪,又以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描写了奥尔索和詹妮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反映出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酋长》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安特洛普城。这里原是黑蛇族印第安人的村落,十五年前被德国来的移民夷为平地,全村人口惨遭屠杀。侥律得救的酋长儿子却被德国马戏团收养,后来成了马戏团赚钱的工具。而这个酋长的儿子在 “外来文明”的潜移默化下,早已忘记自己的深仇大恨。在这篇小说中,显克维奇以嘲讽的口吻,无情揭露了德国殖民者的凶残和虚伪的面目,同时通过酋长儿子的变化揭示出殖民者同化政策的可怕,借此激起国人的警觉。
《胜利者巴尔特克》以一八七○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波兰农民巴尔特克从军作战期间的经历和复员回家后的不幸遭遇。巴尔特克是普鲁士占领区波兹南地区的一个农民。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被普鲁士政府强征入伍,并立即派往前线作战。他在战场上目睹同乡的相继阵亡,凭借一身的蛮勇,冲入敌阵,夺旗夺炮,因而受到普鲁士将军的嘉奖。从此巴尔特克迷上了打仗,并屡立战功。这位有点傻憨的巴尔特克自认为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处处炫耀自己。殊不知他受伤回家之后,德国人依然不把他当人看待,更不承认他的战功。他儿子受到学校校长的打骂,他自己也遭到德国人的围攻,他们还倒打一耙,反诬巴尔特克寻衅闹事,结果落得身陷囹圄,人财两空。巴尔特克这个人物在当时的波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出身受双重压迫的波兰农民的落后、愚昧和奴性;他充当了普鲁士政府的炮灰和帮凶而不能自拔,反而沾沾自喜,执迷不悟。在他身上甚至还带有“精神胜利”的某些因素。显克维奇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开始是以嘲讽的笔调来描写他的愚昧和蛮勇的,责备多于同情。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对他的遭遇有了更多的怜惜,讽刺的成分也有所减弱,反映出作者对巴尔特克这个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恨又爱的心态。
林洪亮
2005年10月20日
老米科瓦伊临终时,把哈尼娅托付给我,要我好好照顾她,那时候我已经十六岁了;她比我小不到一岁,所以她也刚刚进入少女的豆蔻年华。
我几乎硬是把她从她死去的爷爷床边拉走的,我们一道来到我家的小礼拜堂。礼拜堂的大门敞开着:在古老的拜占庭式的圣像前,点着两支蜡烛,但是烛光微弱,仅仅能把神坛里面的黑暗之处照得依稀可辨而已。我们并排跪着。她悲痛欲绝。由于哭泣、悲哀和睡眠不足,她显得疲倦不堪。这孩子把可怜的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我们便一声不响地跪在那里。时间已经很晚了,在礼拜堂隔壁的房间里,那座革但斯克生产的老钟上的布谷鸟用尖锐的叫声宣告:已是午夜两点钟了。万籁俱寂,只有远处的雪片拍打着礼拜堂的窗棂所发出的响声,以及哈尼娅悲伤的叹息声打破了这种寂静。我无法对她说句安慰的话,只有让她紧紧贴在我的身上,像个保护人或者哥哥那样。我也无法祈祷,成千上百种的印象和情感在我的脑海里、心里不断涌现。种种不同的景象从我眼前掠过。然而从这种种混乱的思绪中,渐渐引导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这个闭着双眼,脸色苍白,偎靠在我肩膀的小脸蛋,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我心爱的妹妹,为了她,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她,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向全世界挑战。
这时候,我的弟弟卡佐也进来了,跪在我们的后面,接着,卢德维克神父和几个仆人也走进了小礼拜堂。我们按照通常的习惯,做起了晚祷。卢德维克神父高声念起了祷文,我们跟着他念,或者齐声念着应对祷文来跟他唱和。脸颊上有两条伤痕的圣母的黝黑脸孔和蔼地望着我们,仿佛她也要来分担我们家的悲伤、忧虑、苦难和不幸,并对这些跪在她脚下的人们表示祝福。在祈祷时,卢德维克神父开始提到死者们的名字,我们往往以“愿他们安息”来回答。等到卢德维克神父念到米科瓦伊的名字时,哈尼娅又放声哭了起来。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死者托付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哪怕要付出*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这是一个少年一时感情冲动的誓言,他既不知道这种牺牲可能有多大,也不知道这种责任有多重,然而它包含着崇高的激情和发自内心的善良的热忱。
祷告完后,我们便各自散去休息。我吩咐女管家老温格罗夫斯卡把哈尼娅带到从此归她住的那个小房间,而不是到她往日住的那间女佣人起居室去。我还让女管家整夜陪着她。我自己呢,深情地吻了一下这个孤女,便向厢房走去,我、卡佐和卢德维克神父都住在那里,家里人把那里叫做“公寓” 。我脱衣上了床。尽管我为我衷心喜爱的米科瓦伊悲伤,但对于我担任保护人的角色却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认为这把我的身份提高了。我这个十六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了一个赢弱的可怜姑娘的靠山了。我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我暗自思忖道:“我的好老人,对于你的少爷和小东家,你是不会失望的,你把你孙女的未来交给了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的确,对于哈尼娅的未来,我是完全放心的。到时候,哈尼娅会长大成人,还要出嫁的这种思想,那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考虑到。我心想:她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她会像我的妹妹那样得到精心的照顾,也会像妹妹那样受到我的喜爱,也许她会伤心,但是她会生活得很平静。按照古老的传统习惯,长子所得到的遗产,要超过弟弟妹妹们的五倍,虽然在我们家庭中并没有法定的长子继承制,但是做弟弟妹妹的却一直尊重这种习惯,从来没有反对过。我是家中的长子,大部分财产将来都要归我所有。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学生,却已经把这些财产视为己有了。我父亲是这一带*富有的大地主之一,的确,我们家并不像豪门大户那样有万贯家产,但却像古老的贵族那样富足,能使人丰衣足食,过上平静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用发愁。总之,我是相当富有的了,所以我对我自己和哈尼娅的未来才会这样的放心。我知道,不管等待着哈尼娅的是何种命运,一旦她需要,她就能随时从我这里得到安宁和帮助。
《学徒》内容简介:◎全球销量突破三千万册、被翻译成四十种语言、被《出版人周刊》誉为“医学悬疑天后”、《史蒂芬·金谈写作》书
铁面歌女 本书特色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玫瑰庄园的新女主人阿布,被夜色深处神秘的歌声吸引。当她在重重迷雾中寻找真相时,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正隐藏在黄浦江畔对...
2005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本书特色在社会生活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开始越来越多的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在的文学领域在商业经济的感染下,鱼龙混...
《催眠者》内容简介:你能看见声音的颜色吗?《催眠者》是一部蕴藏软科幻色彩的心理学小说,也是一条关于自我救赎的催眠之旅。女主
理工大往事外传:大学校园里的“三国演义” 本书特色 荒诞幽默无厘头文字的至尊之作,大学生活和青春热血的另类张扬。《理工大风流往事》一书超乎起像的热销,作者ZT给...
《海伦·凯勒自传》内容简介:《海伦·凯勒自传》是《名人传记》系列之一是由美国海伦·凯勒所著。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
《东京绮梦:日本最后的前卫年代》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
枕上三千 本书特色故事缘由于一艘夜间航行的乌篷船,船舱里聚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怪生灵,因入睡前的一时兴起,这群非人类们纷纷地讲起了各自在人间修行时的趣事&hel...
古船 本书特色张炜所*的《古船》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 底蕴的小说,自1986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小说以20世纪末期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为背 景,通过洼...
危险的关系 内容简介 十八世纪中叶作品,书信体爱情小说。一对情场失意男女联手报复,把情场当战场,致使两位纯情女子失足,一位忧郁而死,另一位进修道院。小说的结构、...
各色人等-孙方友精短小说 本书特色 孙方友堪称中国小小说的泰斗。他的作品选材刁钻,文字洗炼,立意深邃。短短的千字小文,便可以写出一个镇、一座城,乃至全中国底层社...
《格列佛游记》内容简介:《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首次出版于1726年。作品以格列佛船
《从未见过大海的人》内容简介:勒克莱齐奥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就像一个个平静、缓慢的梦境—— 男孩梦多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
魔王-I-(全二册) 本书特色 读者神总结:“《魔王》是一部关于一个名为继欢的青年,如何在陌生的世界中,将"生存"变成"生活"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一...
网上别墅 内容简介 钱钟书式的写作风格,韦小宝自述除了幽默还有怪诞……学者小说全面挑战青春文学。网上别墅 目录 与爱情无关 “个人玉照” 认识(yada) 朱爱...
《奉命谋杀》内容简介:卡尔加里博士在傍晚时分突然造访居住在艳阳角的阿盖尔一家,带来一个消息:涉嫌谋杀母亲并被定罪、最终惨死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套装3册)》内容简介:★“俄罗斯的良心”——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首要作品 ★涵盖了
《奇谈百物语·眩》内容简介:我是怪物,还是世界拒绝了我? 一成不变的生活,在我的眼里发生了扭曲。走在路上的我,忽然发现电线杆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内容简介: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
较量-2015典藏中篇小说 本书特色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中篇小说创作的稳定性,在2015年再次得到证实。或者说当下作家不仅在中篇小说创作中积累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