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歌颂和暴露的问题 文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又是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评判。作者对于他所反映的事物,总要表示自己的态度,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歌颂,或是暴露。不表示态度实际也是一种态度。归根结底,总是有一定倾向性,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那么明显罢了。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莫不如此。《诗经》是我国*早的民间诗歌。《诗经》的内容,照古人的解释,无非“美”和 “刺”。“美”就是歌颂,“刺”就是暴露。 社会主义文学,从不掩饰它的倾向性,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旗帜鲜明的。这也正是它的党性的表现。但是这种倾向性,无论表现为歌颂还是暴露,都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原则,这个原则和无产阶级的党性是一致的。 在文学中,无论古今中外,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样两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两者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就表现手法来说,在作品中有时是现实主义占主导,有时是浪漫主义占主导,有时是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情况,不但和各个作家、艺术家的不同创作个性和风格有关,也和他们所选取的题材和体裁有关。就思想内容来说,无论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各个作家、艺术家各有不同,都有积极和消极、前进和后退的分化。现实主义可以演变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表面上强调纯客观,实际上并不客观,只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浪漫主义可以演变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反,只强调主观,不顾客观实际,单凭主观的幻想和华美的形式,它同自然主义殊途而同归,都是违反现实主义的正道的。 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是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提倡两者的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究竟怎样结合呢?两者中究竟以何者为主导呢?应该根据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和他所描写的对象而有所不同。不应当也不可能规定一个固定公式,下一个固定的定义。一个真正的作家是决不会按公式或定义去写作的。总之,要遵从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从现实生活出发,观察、研究现实,既要忠实于现实,又不局限于片面的、琐屑的现象,而是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把革命理想融合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之中。毛主席所讲的革命浪漫主义,就是革命理想主义的意思。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就是列宁所提倡的求实精神和革命气概相结合。 既然社会主义文学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那么歌颂工农兵,歌颂革命人民中的英雄人物,就是社会主义文学区别于旧时代的一切文学的显著特征,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人民是我们文学的主人公。我们不歌颂人民,不歌颂人民的英雄,不歌颂人民中间的领袖人物,那还有谁更值得歌颂呢? 要塑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不能要求把这种人物写成天生的英雄,十全十美,高大完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成长过程。这样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按照“四人帮”的“三突出”公式制造出来的什么“英雄人物”,正是英雄人物的反面和丑化,只能引起读者的厌恶和嘲笑。我们的作家应当塑造我们时代的先进人物的形象,这种人物应当是多种多样,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当然具有优秀的品质,但也可能有缺点,有一点缺点并无损于英雄人物,包括任何伟大人物在内。哪个人的身上能够没有他那个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呢? P14-15
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问题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九日在广东省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文艺正名
——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个科学的口号
重放的鲜花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
“歌德”与“缺德”
“现在还是放得不够”
关于“向前看文艺”
也谈歌颂与暴露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解放思想要用思想
文艺要为政治服务
要善于刻画人物的灵魂
文学的新时期
新的课题
——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
新诗与现代化
——在诗歌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关于新诗发展问题的一封信
令人气闷的“朦胧”
不可忽略形式及其规律
——兼谈新诗的“朦胧”
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
——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
自欺的“光明”与自溺的“黑暗”
先锋诗的“多事之秋”:世纪末的论争和分化
“意识流”是什么?
现代主义和“意识流”
——从两篇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谈起
小说出现新写法
——谈王蒙近作
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
打破传统手法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
创作通信
我的根
文化制约着人类
跨越文化断裂带
理一理我们的“根”
“文化意识”和文学“寻根”
野蛮与文明:批判与张扬
——当代小说中的一种审美现象
“文化”的尴尬
从“寻梦”到“寻根”
——关于近年文学变动的札记之一
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
——评一股文学潮流
寻根:回到事物本身
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84—1985)
通向“更加丰满”的路
——关于新时期小说创作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断想
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中国与现代主义:十年新经验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
文学的“向内转”与艺术创作规律
——兼评《新时期文学要警惕进一步“向内转”》
“向内转”: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周崇坡同志商榷
“内”与“外”
——由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讨论而引发的对话
为什么说“向内转”是贬弃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
新的构建新的超越
面对文学试验的时代
告别一九八六
旋转的文坛
——“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
先锋:形式乎?情感乎?
博尔赫斯与中国当代小说
无望的救赎
——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
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
文学身体学
先锋文学、先锋批评在当代
先锋写作:方位调整与精神新生
极端的代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潮小说观念革命之反思
面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性意识
情与欲的对立
——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
新时期文学的主潮
小说家言
——在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
人道主义与自我实现
——略谈新时期文学的两大主题
文学新思潮的主要审美特征与表现形态
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
文学:失去了什么
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
作家队伍的分化与重构
空心的文学
——关于新时期文学的白皮书
民间的还原
——“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探究生存本相展示原色魄力
——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
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
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
——新写实小说得失论
关于“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
新写实主义小说对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借鉴
反抗危机:论“新写实”
无奈的现实和无奈的小说
——也谈“新写实”
走向庸常
——对“新写实主义”的进一步解读与反思
新时期文学的转型
——关于“后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终结”与新的文学课题
后新时期,纯文学的命运及其他
一个新的提法
——关于“后新时期文学”
百无聊赖的“后批评”
——也谈“后新时期文学”
“新状态文学”三人谈
命名的“情结”
——“新状态文学”论刍议
论“都市文学”的出现及前景
城市化进程与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
——二00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在浦东新区艺术中心的演讲
历史颓败的寓言
——当代小说中的“后历史主义”意向
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
反思·回归·奋斗
——近年知青题材小说漫评
论知青作家的群体意识
粗鄙
——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躲避崇高
以笔为旗
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
人文精神问题偶感
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
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
诗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关于“精神”的对话
直面俗世
文学“转向”和精神“溃败”
人文精神讨论之我见
值得纪念的一个事件
精神传统与文化焦虑
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冒险主义
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
——从北岛到崔健到王朔
拓宽现实主义文学之路
——现实主义重构论之缘起
现实精神·现代意识·叙述话语
——现实主义重构论
一个通往文学新世纪不可逾越的话题
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
’96收获与’97展望
——关于“现实主义小说回流”的对话
不倦的探索与创造
——对当前现实主义新写作现象的看法
九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两次冲刺
写实风尚与艺术品格
对当前文坛四个问题的省思
追踪神秘
——近期小说审美动向
反讽:结构与语境
——王蒙、王朔小说的反讽修辞
智者戏谑
——阅读王小波
刊情是一面镜子
纯文学期刊:改版能带来什么
王朔和余秋雨:我们时代的两个英雄人物
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
关于文学批评和陕西作家创作的答问
批评人格的自渎与自救
——关于李建军“直谏”引发争鸣现象的再思考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池莉热”反思
官场文学成气候
文学要把握时代的表情
——“文学时尚化批判”论坛纪要
“真实”的背面
——评析《小说月报》(1980—2001)兼及“选刊现象”
三家文学选刊回应尖锐批评
当今文学审美趋向辨析
匮乏时代的精神凭吊者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
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作家群
欲望的舞蹈
——晚生代作家论之三
个人化写作:可能与极限
在边缘处叙事
——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论
关于“七十年代人”的对话
“新生代”的故事
——《新生代作家小说精品》序
被遮蔽的“七十年代人”
“80后”写作:偶像与实力之争
新活力:今日青年文学的高地
网络文学创作述论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
——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
附录:新时期思潮研究资料索引
彼氏と別れて欲求不満のカラダを持てあます朋久は、銭湯で見かけた超好みの身体にいきなり欲情! だけど最高の夜をくれた彼には
米开朗琪罗诗全集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并收入其302首诗歌。米开朗琪罗诗全集 目录 前言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米开朗琪罗诗1...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2008《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 内容简介 鉴于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各种话语的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复杂性以及话语运用方式的隐蔽性,本书将在“概论”中对2...
红学二百年 本书特色 《红学二百年》收录了李春祥先生的遗稿和相关论文,前者虽是文学专史之雏形,却真切显示出春祥先生高屋建瓴的学术风范和厚积薄发的史家意识;后者编...
三国神兵 内容简介 《三国》里那些脍炙人口的神兵如何呈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创作难题。因为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简直就是一个冷兵器的博物馆。还有诸如七宝...
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 本书特色 《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 内容简介 简介《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2辑)...
名門バランタイン家の跡取りとして常に完璧を要求され続けてきたカルロスは、最も多感な少年期の最後を過ごした寄宿制の学校で、
刘向评传 内容简介 刘向是西汉著名的通儒、文献目录学家、文不家、史学家和耿直忠诚的社稷之臣。他和他的儿子刘歆等人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文献和思想学术,建构了新的文化信...
神话的诗学 内容简介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武库,又是其土壤和原初质料。神话不失为人类历史上异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左右人类精神生活长达千万年之久。它对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
谈美书简 本书特色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课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
中国文学通义(上下)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研究三重奏者,盖指由读懂、欣赏、论析三合一而完成文学研究过程。音乐冲走多有数人合成,文学研究虽然借助他人成果,通常由一人...
印度文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印度文学》作者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灯谜新语 本书特色 灯谜是中华文苑的一朵奇葩,是一项高雅的文娱活动。该书征引博洽,论述有据,条分缕折,颇有见解,且文笔流畅,字句通俗,内容妙趣横生,集知识性、史...
金刚经新注与全译 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
《文学体验三十讲》内容简介: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
唐诗鉴赏辞典-全三册-珍藏本 内容简介 《唐诗鉴赏辞典(珍藏版)》是以该书第二版为基础,对全书的版面、版式、字体、字号进行了重新设计,特别是放大字体,使版面更加...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
宋代篇-乐死人的文学史 本书特色 《乐死人的文学史(宋代篇)》是窦昕主编的《乐 死人的文学史》系列图书中的宋代篇。每本书的内容 大致分为背景介绍、人物生平、作品...
实用刑事侦查案例评析 本书特色 《实用刑事侦查案例评析》在编写过程中,邀请山西省科协、山西省政法部门和山西省部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论证,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