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年的《中国书评》是那一代人的“学术图腾”,九年后复后的《中国书评》显然也有同样的追求。**辑于2005年4月出版,在学人间留下一定的印象和影响,对“严格学术规范要求,确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倡导有开先风之气。现在,《中国书评》第四辑的宗旨一如既往,主要内容包括:**,以知识生产活动自身作为评价对象来探究中国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第二,对社会科学前沿性成果进行评介,以此来期待中国学术对此的回应和自身的发展。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为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批判角度进行的书评提供高水准的平台,更为对关涉到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和批判提供自由探究的学术场域。
《中国书评》是侧重学术的大型综合学术书评出版物,每季度出版一辑,为海内外知识分子评介、探讨和批评学术论著及学术思潮的自由平台。此刊物的宗旨为:弘扬学术批判,提升中国学术。内容栏目分为:主题书评/学术书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学术评论/批评与回应/中文论著简介/西文论著简介/焦点讨论/书店荐书等。是一份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书评出版物。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公理世界观对天理观的置换体现的是社会主权形式
的巨大转变,也就是从传统帝国到现代民族一国家的变迁。作者将具有世界
观特性的科学视为现代公理观的典范,由此可以明确近代的公理意识、科学
精神的探索以及现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教育体制是如何确立并相互关联、相
互塑造的。这无疑是作者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的贡献之一。作者
指出,实证主义和原子论的科学观从自然观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构成
原理,即将个人视为社会的形式平等的原子,并通过自我或主体性的概念将
个人从各种血缘、地缘和其他社会网络中抽象出来,于是道德论述的背景条
件实现了从地缘、血缘共同体向现代国家的抽象的法律主体的转换,从而一
方面瓦解了传统帝国的政治主权的构成原理,另一方面为现代国家确立了合
法性依据。具体而言,科学为社会的、知识的和体制的分工和专业化过程确
立了世界观基础,并将它们纳入到国家理性的框架中来。现代中国的教育制
度包含了双重的面向,即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知识分类谱系将民族教育体制
与全球教育体制综合在一个过程之中,从而为新的劳动分工和社会运转方式
提供了知识体制的保障。在这个体制内部,知识的生产逐渐转变成专业行为
,知识分子成了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基地的专业化学者。知识的现代分化不
仅复制了作为分科之学的科学的谱系原则,而且以形式化的分工模式规定了
这些领域的专业原则,对科学的挑战本身反而扩展了这一现代知识分类谱系
与体制。因而,知识的合理分化实质上成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设计,一
种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从这些观点出发,汪晖导出了对现代思想与社会的一
系列既深刻又不乏批判精神的洞见,这些洞见对于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
的意义。
作者用民族~国家这个词语来表达这一新的主权形式。但如前所述,我
觉得民族一国家这个概念很容易成为一个固化的概念,用来说明某种现成规
律性的历史进展。在特定历史状况下所具有的总体动员的意义,使得民族一
国家在现代中国始终作为一个临时性的而不是本源性的概念得以确立的。作
为一个外烁性的概念,民族~国家是新的主权形式在其他民族一国家面前确
立的临时性身份。换言之,民族国家曾经因为他所具有的总体动员的巨大功
能而成了新的主权形式,但在一个马克斯·韦伯所发现的具有一种“非政治
的态度”的文化传统中,民族国家所能发动的总体动员的能量虽然是巨大的
,但并不是彻底的。
P32
有人说当年的《中国书评》是那一代人的“学术图腾”,九年后复后的《中国书评》显然也有同样的追求。**辑于2005年4月出版,在学人间留下一定的印象和影响,对“严格学术规范要求,确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倡导有开先风之气。现在,《中国书评》第四辑的宗旨一如既往,主要内容包括:**,以知识生产活动自身作为评价对象来探究中国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第二,对社会科学前沿性成果进行评介,以此来期待中国学术对此的回应和自身的发展。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为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批判角度进行的书评提供高水准的平台,更为对关涉到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和批判提供自由探究的学术场域。《中国书评》是侧重学术的大型综合学术书评出版物,每季度出版一辑,为海内外知识分子评介、探讨和批评学术论著及学术思潮的自由平台。此刊物的宗旨为:弘扬学术批判,提升中国学术。内容栏目分为:主题书评/学术书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学术评论/批评与回应/中文论著简介/西文论著简介/焦点讨论/书店荐书等。是一份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书评出版物。
2011-咬文嚼字-合订本 本书特色 一个好的刊物,要静得下来。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风格,坚信自己的追求。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但我们珍惜自己的一方天地...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六) 目录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个案研究——贞元八年“龙虎榜”论黄庭坚的“情性说”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从集注《楚辞》看朱熹晚年的屈子情怀《...
中国雅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早的训诂工具书《尔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对于大量先秦古语、方言、名物词汇进行训、诂的内容,讨论了《尔雅》的成书、雅学的形...
史前英雄:凯尔特神话 本书特色 一个古老的传说世代流传:一个名亚瑟的少年国王,他拔剑于石,深爱着美丽的格温娜维尔,统帅着圆桌骑士们。至今,我们仍在庆祝着“亡人节...
《邓小平实录4:1982—1997》内容简介:本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倾力创作,在体例上按时间顺序编排,共分四卷十编,每一编又分为历
港澳台地区最畅销旅游攻略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万众期待,专属新加坡新潮美食私房游乐之旅。政府大厦:逛遍四大著名购物商场 感受刺激F1方程式赛车乌节路:横扫大Mall...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妇女生活风俗 本书特色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内容简介:滋润着祖国辽阔土地的黄河、长江,像母亲的乳汁,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华...
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 内容简介 《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
读库-1305 本书特色 《读库》是一本是一个人策划、出版的书,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下册) 本书特色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下)》编著者胡朴安(1878—1947),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著名文献学家,尤精文字、训诂...
东汉砖文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东汉时期书写、刻画或模印于砖瓦等建筑材料及陶质器物上的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砖瓦及陶上的文字本文统称为砖文。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
规范汉语大学堂4 本书特色《规范汉语大学堂4》是向广大读者具体讲解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标准文件的丛书,共分四册,分别为:《通用规范汉字辨例》《标点符号用法点津》《数...
民间祈福择吉通书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民间祈福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沧海一粟,近年来人们虽然每每提及,还举行各...
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 内容简介 “文化人”一词,在今天用的不是特别频繁,即使使用,与抗战时期的含义也有了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文化人”这一概念稍加说明。抗战...
应用写作美学 本书特色 廖伦建的《应用写作美学》以典型盼古代和现代应用写作个案阐述了美学在应用文体中的运用与作用,针对不同文体具体介绍了各自的审美标准及写作方法...
铃木大拙(D. T. SUZUKI,1870—1966),1870年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本名铃木贞太郎。年轻时曾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禅师学禅,1897...
荣木谭(思想随笔与文化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发表于《读书》、《方法》、《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等知名报刊的三十余篇论文而成,集中探讨了中西文化中的...
《温故(二十一)》内容简介:《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
影戏 本书特色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
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 内容简介 《汉语知识丛书: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