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媒介与我们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复杂。他们的旨趣既是当下的又是超越的。
在英国情境之中,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新闻无学”的焦虑,也不会发生什么新闻学传播学之争议;媒介也好,文化也好,传播也好,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各种方法介入。所以,习惯于用框架去研究的我们,不如抱着这样的心情去研读这本论文集:看看是哪一类知识生产者?对当今世界,当然主要是所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其中主要以英美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一些怎样的新的感受?又有了些怎样的新的表达?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媒介与我们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复杂。
中文版序
詹姆斯·库兰
此刻给本书中文版写序,正好有特别值得欣喜的理由。三十年前,我与一位有中国血统的女士结了婚。三十前来,因为她,我有了很多中国亲戚,他们大多生活在浙江和湖北两省。不一定哪一天我的某个中国亲戚——也许是那位曾经住在我伦敦的家中,把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从法文翻成了中文的中国侄子——就会读到这本书的中译本。无论如何,想到我总有机会碰到一两个翻看过此书中译本的熟人,快慰感陡然升起。相比先前已经出版的希腊文、韩文和日文各种版本,中文版给我带来的喜悦更加真实可触。 本书的前身是1977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 (Mass Communication andSociety),那时候开放大学(Open Univeity)领风气之先开设了媒介课程, 《大众传播与社会》是该课程的教材。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挑战美国人把该学科限定为“传播学” (communicatio)——一种以社会科学为基础,对周遭世界持理所当然的认同态度;只关注各种零碎即刻的媒介效果的学科。我们试图拓展媒介研究的学科基础,将各种人文学科( 尤其是文学研究)纳入其间;同时把媒介研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欧洲思想(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之上。该教材在英国多次重印,并被译成西班牙语在墨西哥出版,该教材的美国版也有多次重印。在出版商敦促之下,我们推出了第二版,并以《大众媒介与社会》(Mass:Media and Society)作为新的书名。新书于1991年仍然由阿诺德出版社出版,与先前一样,同样分三个部分,但收录的是全新的文章。新书为自由多元主义和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议提供了舞台。新书良好的读者反应和市场效应,使我们有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1996年,正值媒介研究中“新修正主义”甚嚣尘上之时,《大众媒介与社会》第二版出版了。令人瞩目的是,很多基于左派立场的新生代作者攻击了激进的批判立场。在引发了饶有兴趣的争议的同时,新版书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然而,到上个世纪末,当我们着手第三版《大众媒介与社会》时,我们感到那种争议已经失去了意义。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仍然像它的前两版一样,试图涵盖媒介研究领域的主要话题。但是,本书定位在一个新的议程上— —全球化和流行文化——显然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个第三版是以新鲜血液为主的:一共收入了11篇全新的著述,余下的旧文也都做了修订和更新。 我们特意把分析媒介和社会研究三个基本轴线的三篇文章放在本书的开端,即莫多克关于传播和阶级的关系、普雷斯从女性主义理论关照媒介以及甘地谈种族和媒介关系的论述。当然,从阶级、性别和种族的角度切入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并不新鲜,但是三位论者都不同程度地援引了媒介研究之外的一些概念和框架,这些概念和框架具有丰富媒介研究的潜能。本书**部分还沿用了**版中的两篇文章——戈尔丁和莫多克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媒介研究展开的讨论,以及斯雷伯尼对国际传播中所谓全球性和地方性之间关系的讨论;而库兰谈媒介和民主关系的文章的修订版让大家看到,当今学界观念和思想变换如此迅疾,要求作者对他的核心论辩做出多么大的重构。同样,布拉姆勒和古尔维奇的新作则讨论了如何修正政治传播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框架,以适应政治传播过程中社会、政治以及技术环境的深刻变化。 作为另一个趋势,即本书第二版所发展出的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版中得到了延续。令人好奇(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的是,新闻和文学虚构作品历来被当作相互分离的、几近对立的两种文类来对待,它们有各自的目标、遵循不同的路线。结果,对这两个不同文类的研究自然就受到不同范式的导引了。新闻学研究承认两种文类其实在讲故事方式上同根同源,已经是相当晚近的事了,即使对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这种认识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如今,探询新闻和非新闻作品之间在讲故事方式上的家族关系有了更为显著的理由——即使在新闻媒介自身内部,所谓的事实类和虚构类产品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了。两者的合流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横跨事实和虚构两端的媒介文类的激增来看,还是从媒介组织结构中新闻部门和娱乐部门的分工被忽视的迹象来看。由此,新闻生产和通俗文化生产的研究已经须臾不可分离了。本书不少篇章是讨论这些议题的,*为直接的就是麦克罗比、哈林以及杰拉蒂的文章了。 第三个主题,与新的传播技术所引发的种种后果有关,虽然在第二版中已经涉及,但第三版的讨论更加深入细致。与因特网的影响力相比,电视新闻的全球化(前一个版本中已经涉及)看起来像是个石器时代的话题了。斯帕克斯的文章是直接讨论因特网对传统报业的影响的,他提出,与大多数人的想象完全相反,因特网复制并且加剧了报业的种种局限性。其他文章讨论了更一般的问题,比如新技术对娱乐生产、政治传播和文化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诸如弗里斯、布拉姆勒和古尔维奇以及内格斯和罗曼一维拉奎兹的文章)。 然而,一个可以贯穿本书始终的中心主题似乎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全球化问题。我们重刊斯雷伯尼有关全球化争议的文章,是因为它仍然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出发点。她把全球化看作是一种“范式转换……其间,种种国家社会学、民族文化或者全国性媒介模式的概念都不再能够被简单地有效使用了”。虽然鲜有例外,这一范式转化的程度仍存争议。李金铨等人的文章就显示,“不同国家的视角”在报道同一全球性事件时,仍然具有持续的重要性;罗维也指出,体育的全球化某种意义上却加重了民族主义的意识;达尔格伦则强调,当代对公民身份和公民文化的界定,也是持续地与国家相关。本书中还有一些对全球化的意涵颇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两个阵营——。_类似弗里斯和达尔格伦这样的作者,主要是从积极的意义上使用全球化这个术语的;而像内格斯和罗曼一维拉奎兹这样的作者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全球化无非是不平等的全球权力几何学的翻版。 在回应各种新的思潮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媒介研究中的一些传统核心话题,诸如苏德森从社会学路径对新闻生产的梳理研究,哈林对商业主义和专业主义的讨论,李钦伯格为客观性的辩护,以及科纳重返经久不衰的媒介影响力的话题。 我们要感谢那些欣然应允替本书撰写新文的作者,也要感谢那些因前两版已为读者所熟识的作者,他们不拂我们的恳请,依当下情形仔细修缮原作。我们衷心感谢阿诺德出版社的莱斯丽·里德尔,本书的责任编辑,没有她对这些文章价值的信任,没有她的坚持和决心,本书的第三版是无法面世的。
灰皮书 本书特色 “灰皮书”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作为配合“反修”斗争的重要参...
何谓社会学 本书特色 《何谓社会学》:有人说,社会学就是统计学,有人说,社会学就是哲学;也有人说,社会学就是社会的故事。如此种种都是误解。其实,社会学是一门从社...
走过的路-苏双碧回忆录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为苏双碧先生的一生回顾。作者自共和国诞生之初参加工作,从普通士兵做起,经历了机关干部,大学教师,新闻记者,党报党刊编辑...
李宗吾与厚黑学李宗吾与厚黑学前言 厚黑学,是我在满清末年发明的,分三卷,上卷《厚黑学》,中卷《厚黑经》,下卷《厚黑传习录》。1912年3月,在成都《公论日报》,...
与非凡的心灵共舞 内容简介 《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从2005年起,《书屋》杂志编辑出版“书屋文...
易经-信息人生预测指南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出版★ 以《周易》为基础,蕴含了人文科技智慧,用简明易懂的白话阐释预测人生事业各方面的信息★...
程麟荪,美国马萨诸塞州达特茅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合著《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主编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C...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本书特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论述的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重大学术...
嘉业堂志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嘉业堂,刘镛孙刘承幹于1920年所建,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
乌鸦印第安人 本书特色 路威对于乌鸦印第安人生活的描述所引发的兴趣经久不衰,并且已经超出了人类学领域而引起了其他社会学科的关注,如社会学、历史学、美国历史、美国...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 本书特色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与传统时代不同的是,当前的中国农民面对着极为强大的支出压力...
《云雀与少年》内容简介:二十世纪初,在伦敦的一幢简陋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兄妹—彼得和克拉蕊。母亲早逝,父亲又总是埋首工作,兄
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本书特色 《新闻理论教程:第2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
中国图书发行史-增订本 本书特色 《中国图书发行史(增订本)》选材全面。阐述我国图书发行史,不能不涉及文字和图书的产生,也不能不述及历代政权对书业的政策。图书发...
人类的天性-基因、文化与人类前景 本书特色 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四只脚到处乱跑?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才会互相说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人口都是移民。.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我认为,历史首先是由那些并非身在其中的人书写的。.牧羊人说,你也会逃离,但如果我留下呢?如果...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本书特色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正是技术产生了人类的平等和神的焦虑;毫无疑问,正是技术将人类从精神和物质的危机中解救出来。人类已经将自己从...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修订版 本书特色 唐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时代,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放吐纳之象,“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昂扬...
《红色中华》索引:1931年-1937年 本书特色 本书对《红色中华》报纸内容进行了分类,包含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形势、中国对外关系、抗日战争、...
[英]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荣获多项大奖的历史学家,其著作已被翻译成四十余种语言。《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