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兴起相伴随的过程,习惯上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作为这个时代的终点。而这段时期又恰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经过在中国的多年渗透之后,自17世纪中期开始比较多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知识,同时对天主教在华传播史至为重要的礼仪之争也在17世纪中期正式爆发,从而更强化了耶稣会士向欧洲宣传中国的动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775年左右在华耶稣会士传教团被解散。启蒙时代与中西初识时期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那么在内容上是否也有交叉,在精神上是否也有碰撞?一个走向启蒙、走向近代文明的欧洲结识了一个被耶稣会士有意远古化了的中国,就好像原本是向两个方向流淌的水流,却经由时空隧道而神奇地交汇了,这会激荡起什么样的浪涛呢?作为一段历史,它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尤其耐人寻味。
耶稣会士就是那道不同寻常的时空隧道,他们出于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回溯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中的上古那一段,然后将其运载到正在向未来迈进的欧洲社会。而春秋以降直至耶稣会士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更加鲜活,但在耶稣会士笔下或者偶尔被作为古代文化精髓的对立面而批评,或者被其大袖轻扬所遮盖而省略。耶稣会士在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要向欧洲传输特定面目的中国,在《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已经详细讨论,《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 吴莉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此也有深入分析,因此本书不再为此多施笔墨,而要将视线的重心落在变革中的欧洲这一舞台上,看看处在“启蒙”这一大变局中的欧洲人接触到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非常遥远的这些中国知识后有何反应。本书要谈论的是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中国观”应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中国是何模样,一个是对这一认识对象的态度和评价。这一时期欧洲看到的“中国”主要是由耶稣会士描摹并在某些地方经其他旅行者粉饰,而且中国的模样从17世纪到18世纪没有很鲜明的出入。但这一百多年里欧洲人对自己所见之中国形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别,也即中国之于欧洲的意味在不断变化,因为欧洲自己在不断变化,它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中国观前后有别。但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实际需求作为形成中国观的基础,这一原则是不变的。
反过来,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静若处子,全不知身外事,任凭欧洲不断地从它那里获得灵感而起舞不休。所有这些故事都是随着欧洲文化脉搏的跳动而展开,中国在其中是个失语者,是个缺席演出者。中国表面上看是被欧洲认识的对象,但*终欧洲几乎没有认识中国,却借助中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有趣也有趣在这里。唯一的例外是18世纪后半叶中国沿海地区大量生产的外销商品,在它们身上体现出基于文化互动的融合。当欧洲商人要求中国工匠根据他们提供的图样加工家具、器皿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西式器物就此产生,为纯然一色的欧洲化了的中国文化增加一点别致的点缀。不过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影响范围又极其有限,并非本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自宗教改革以来,长期作为欧洲社会统治力量的教会就逐渐开始失势,整个社会被一股趋向世俗化的大潮暗暗鼓荡,但总体而言,中世纪末期以来教会与国王争权夺利的显著结果之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方达成妥协,“ 教会和贵族失去了几乎他们全部的政治权力,却保留了他们大部分的社会和经济特权”,这种妥协有助于社会团结和稳定,因而能为各方接受,18世纪初欧洲各国社会结构都还表现着这一特点。教会是国家温驯的助手而非敌人,宗教也仍然是社会的核心话题,所以公元1740年以前的欧洲仍是一个宗教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所有思想讨沦往往都要在是否具有基督教意义上的合理性的背景下进行。直到18世纪中叶,从社会结构到哲学和科学等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士、贵族和国王的联盟开始丧失民心,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家们开始直面现实社会的弊端且批判纷至沓来,并且努力阐明和确立新的社会秩序,这意味着一种思想或言论的宗教合理性已经让位于其政治、经济或道德上的合理性。欧洲社会对中国事物的兴趣和态度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甚至传播中国知识的耶稣会士也不得不服从这一大势所需。
本书宏构精思,不同凡响。三位一体的构架来自对主题的全面把握和史事辨析,逐章的重点评述得力于对中国与欧洲历史文化的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流畅的文笔与犀利的弛解出自长期的反复琢磨和深入思考。从20世纪80 年代起,大航海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学术研究的热门,本书宜是此领域*新的一大硕果。
本书研究的角度前人曾有所涉及,但研究的精深当为首出。启蒙时代的欧洲受中国思想的影响很大,或许这是一种想象式的对“他者”的理解,欧洲思想家以此来批判欧洲文明,入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但是后来,随着欧洲文化的强势崛起,中国成为了“落后的他者”。其中变故,值得深究。
张国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2000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著有《佛学与隋唐社会》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兄弟袍泽 本书特色 《兄弟袍泽》新浪十大草根博主、旅日历史学者萨苏主编的系列历史文摘读物,外行的视角,隐藏的历史,生动的故事。兄弟袍泽 内容简介 《兄弟袍泽》新...
乌孙王国传奇-流血的天堂-原创白金版 本书特色 《流血的天堂?乌孙王国传奇》是首部完整且系统展现偏于一隅的乌孙王国历史的著作。作者为西域历史研究的80后才俊,用...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V 本书特色 《丝瓷之路——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是有关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学术刊物,目的是以地区史研究...
《他们被叫做"狼孩"》:这是1945年,世界铅一般宁静。从丛林的山洞中、地下室和被遗弃的家园里走出很多孩子,有些年纪尚幼。这些
非洲史 本书特色 非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洲,人类历史的发轫即从非洲开始。从有人类历史以来,非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本书共分30章,详细介绍了非洲历史的发展过程...
故事再次反转:在众义士及朝中贤臣的积极努力下,余玠重新出山,再掌四川帅印。为打开局面,重启山城抗蒙方略,余玠、俞兴等将领
《兄弟连(纪念版)》内容简介:我们孤胆,我们并肩(We Stand Alone Together)——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HBO有史以来最昂贵同名
《花间集》内容简介:·一部名副其实的“花间集”·让广大读者在欣赏“花间美词”的同时品味赏析一整部“中国花鸟绘画艺术史”《花
元代白话碑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白话,是元代民间和朝廷通行的语言,元人以之入曲调入史籍,以白话...
山海经--经典国学无障碍阅读版 本书特色《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传说的上古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知识,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
《赵孟頫归去来辞》内容简介:本书收录赵孟頫书《归去来辞》长卷二种。其一书于大德元年(一二九七),纵四十六点七厘米,横四百五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本书特色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作者唐浩明先生从曾国藩奏折中精选*有价值之部分,加以评点而成。作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 选四十...
先秦野史 本书特色 占时候,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人们用占卜来决定或生或死、或战或和等大事。当财物成为所谓的人事的替代物,占卜成为人们渫财的方法之一时,占卜、就披...
《华为人才管理之道》内容简介:华为的强大毋庸置疑,而一个企业的强大与否不在于它的收入高低,也不在于它是不是世界500强,而在于
文史 2001年第一辑 目录 《禹贡》上的二大问题 “三闾大夫”考——兼论楚国公族的兴衰 “天棐忱”辨析 《春秋左传注》辨正十二则 读《左传》的择日历忌 神话传...
孟宪实读史漫记 内容简介 历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在历史阳光的照射下,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特权。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只有...
图坦哈蒙3000年 本书特色 图坦哈蒙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埃及历史上唯一一座基本未遭破坏的国王陵墓,其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轰动...
《记忆之场》(LesLieuxde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中文版)》内容简介:这本趣味横生的读本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考古作为一种消遣、一份事业和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