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由来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是行不
通的。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选择了根
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
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的提出及其初步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确立的历史启示
第二章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问题的提出及中共中央的*初设想
■斯大林:“我想你们可以在19j4年搞选举和宪法。我认
为这样作,对你们是有利的。”斯大林三次建议尽快召
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
■基于对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和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
195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宪法
■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法律程序。中国共产党的
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
■针对疑虑毛泽东、周恩来耐心做解释工作
■原定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
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和以周恩来为主席的选举法
起草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推迟召开
第三章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上)
——选举法的制定和**次普选运动
■选举法的制定及按照选举法进行的选举,是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建立的前提。周恩来反复阐述选举法的方针原则
■邓小平详说选举法,成立了以刘少奇为主席的选举委员会
■普选使新中国**次人口普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新中国有六万万人口
■全民投票与中国历史上**次规模空前的普选运动
■与现在不同的是,各省、市、县都不在本届人民代表大
会首次会议上选举本级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1226名
全国人大代表
■“毛主席,我选举了您!”
■147名女代表
■独一无二的全国人大代表
第四章 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下)
——共和国**部宪法的起草与制定
■宪法的由来和宪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
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
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
■宪法草案初稿的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毛泽东对宪法的起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字斟句酌,
改了又改,批语也写了不少
■“宪草要简单、明了”
■“前后总算起来,恐怕有一二十个稿子了”,“总之,是
反复研究不厌其详”
■“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很得人心的”,毛泽东详说宪
法草案
■“搞宪法是搞科学”,毛泽东坚持删掉宪法草案中“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的条文
■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参加了宪法草案大讨论
■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宪法草案再作重要修改,没有采纳增
加规定我国疆域的条文的意见
■毛泽东指出:宪法不是天衣无缝的,总是会有缺点的。
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对宪法草案作再次修改
一学习借鉴一切对人民有利的制宪经验
■毛泽东说:我们多数只好服从他们少数——宪法起草中
的四位顾问
■毛泽东的三大秘书与宪法的起草
第五章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的召开(上)
——大会的开幕和共和国**部宪法的诞生
■大会召开日期的确立和公布,周恩来亲自过问大会的警
卫和交通问题
■从9月1日起,代表开始报到。在大会正式开幕前,代
表们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讨论
■大会开幕,毛泽东用诗一样的语言致开幕词。会前,毛
泽东不打算在开幕式上讲话,张治中将军力谏
■刘少奇受托作报告
■“这部人民的宪法是我国人民幸福的保证书”,人大代表
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和修改
■庄严激动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宪法的诞生
■共和国**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其他5个重要组织法的诞生
第六章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的召开(中)
——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一开国5年话总理
一周恩来“搬兵”胡乔木
■新中国**个政府工作报告
第七章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的召开(下)
——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产生
■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候选名单的酝酿及对民主人士的适当
安排
■“六亿人民,一个心愿”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高人民法院院长、*高人
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国务院总理的产生
■国务院、国防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产生
■这次人事上的重大变化是,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
士不再担任国家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而集中到全国
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仍是统一战线的
政府
■会议圆满闭幕
第八章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
■原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职权大部分划归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制度的设立
■国务院和此前的政务院不但名称不同,其性质和地位也
有很大的不同,国家行政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
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第九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
■活跃的初创阶段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成为一项经常性
制度
■遭遇曲折的1957年至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难以按期
召开
■遭受严重破坏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但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根基仍然存在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
和进一步完善发展
附录1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召开大事记
附录2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附录3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主席团及秘书长名单
附录4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名单
附录5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
秘书长、委员名单
附录6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委员会名单
后记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实录是根据现在能看到的资料,参阅目前公开出版的相关书籍,力图对**届全国人大**次会议进行全方位介绍和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
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 内容简介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要把握任何形式的现代政治生活。都必须首先认清其中的政党。同时,这也决定了不能把政党研究孤立于政治生活之...
中国科举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7年度国家一般课题“科举学”研究之成果。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主要包括:科举制百年祭、...
百年中法关系 本书特色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由外交学院牵头,集中国社会科学院...
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 本书特色 建国初期的“镇反”斗争;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对中共八大的历史考察;毛泽东与1957年整风反右;炮击金门的决策经过...
世界秩序的秘密-乔姆斯基论美国 本书特色《世界秩序的秘密:乔姆斯基论美国 》是言简意赅、观点犀利的大众化读本,总结、评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书中点评到的...
一手遮天-18名县委书记垮掉的警示 内容简介 “一把手”的权力不受制约到了何种程度?连伪造他的一个签名都能解决一些人朝思暮想的升迁难题;而看似铁桶般密不透风的干...
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写的这本书.以独特、具有论辩性的手法。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争议性、迄今仍困扰着人们的问
黃兆強:祖籍廣東省番禺縣(今隸廣州市),1951年11月出生於香港。先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及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以優等(TRES HONO...
决心与勇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革与现实篇) 本书特色 “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修订译本 本书特色 “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编委会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支持下,创办“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意在继承前...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的中文译本问世,基于两个理由,我们应该重视与推介。第一,这是一本极为出众的菱,问题意识精准明晰,论证结构紧密犀利,也涵盖了丰富又扎实...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
列宁全集-3-第二版-增订版 本书特色 收载列宁1895年到1899年写作的重要著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1900年为回答对这一著作的评论而写的一篇文章《非...
《喋血黄沙:北非争夺战》主要有背后插入的匕首、“罗马帝国”的梦幻、蓝色的海、西迪巴拉尼之战、“这是国家的命令”、非洲初捷、
地缘大战略2-经济和文化:中国离崛起还有多远 内容简介 文化与经济的扩展遵循地缘政治扩张的路径,它们是支持一个国家影响力的背后力量。这些文化和经济力量首先在国内...
城市概论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漓江出版社出版★ 本书所有章节皆为原创,是作者受编者之委托专门撰写而成。这些章节既涵盖漫谈式和反思式的文章,又包括原创的经验...
中国兵器史,ISBN:9787505727052,作者:周纬著目录 导言第一章石兵(角、骨、蚌、玉兵器附)第一节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
团购: 65式军服/军衔制纪实 内容简介 《难忘的红领章:65式军服的激情岁月》65式军服简洁、朴素、实用,被认为是*具中国特色的一款军服,红帽徽、红领章是65...
《中国军事史略(上中下)》是一部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代的综合性近代军事史。编写中采取以时代为经,以重大军事事件为纬的编纂、体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套装全3册)》内容简介:本文件集从浩如烟海的美国已解密的冷战时期对外政策文献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