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无疑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传到中国来了。1907年,也就是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吴祷从日文将《黑衣教士》转译了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两年后,即 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而在附在书后的“著者事略 ”中,译者还对契诃夫作了介绍:说他“卒业大学,为医师”,“多阅世故,又得科学思想之益,理解力极明敏”,“著戏剧数种及短篇小说百余篇,写当时反动时代人心颓丧之状,艺术精美”,还说他“虽悲观现世,而于未来犹怀希望”。这段介绍文字虽简短,却勾勒出了契诃夫及其创作的一些特点。本书从人品、创作和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契诃夫。
契诃夫离开人世已经百年有余。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世界文库中的无价瑰宝和珍贵遗产。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是颇有教育意义的。契诃夫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启迪:艺术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家必须具有正确和进步的世界观、作家必须永不知倦地进行探索等。
三、探求“总的观念"——萨哈林之行
1890年3月5日,契诃夫以谐谑的口气告诉女友林特瓦烈娃说:“我自己
叫自己出差,是自费。”①他在这里讲的是行将动身去萨哈林岛。当年的萨
哈林岛是沙皇政府折磨和虐待苦役犯和流放犯的地方。1890年4月21日,安
东·巴甫洛维奇从莫斯科启程前去萨哈林岛。同年10月13日离开萨哈林岛,
乘船经海道抵奥德萨,于12月8日回到莫斯科。在萨哈林岛上他一共“度过
了三个月零两天”,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对萨哈林岛上的全体居民作
了详细调查”。他在写给苏沃林的信中说:“除了绞刑以外,我什么都看见
了……我现在知道了许多东西,……我觉得萨哈林岛简直是一座地狱。”②
在另一封写给苏沃林的信中,安东·巴甫洛维奇谈到了他在萨哈林岛之行中
的思想收获:“您当初曾建议我别去萨哈林,您的看法是多么不对呀!……
要是我呆在家里的话,我现在会是一个多么萎靡不振的人。”③他以他对托
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的看法为例,说明自己思想的变化。他说,“在
萨哈林之行前《克莱采奏鸣曲》对我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现在“
它在我看来是可笑的,而且似乎是糊涂的”。接着安东·巴甫洛维奇写道:
“要么是我去萨哈林跑了一趟后精神上成长了,要么是我发疯了。”④的确
,萨哈林之行使契诃夫在思想上“成长起来了”。他在这座“地狱”里的见
闻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提高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他不仅认为托尔斯泰的《
克莱采奏鸣曲》“显得可笑”,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文学家,
需要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需要生活在人们中间”,需要有“社
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⑤他还认识到,做一个文学家
,必须具有“正义感”,因为对于作家来说,“正义感”“比空气更为宝贵
”。①正因为契诃夫有了新的认识,他才开始意识到,为《新时报》撰稿带
给他的只是“祸害”②,也正是在这时他才有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说
《第六病室》。在这部作品中,他无情地暴露了沙皇俄国的可怕现实,把它
比喻为一座阴森森的监狱。从《第六病室》起,契诃夫作品中对丑恶现实的
暴露和批判明显增强。大凡研究契诃夫的专家都承认,萨哈林之行是契诃夫
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究竟是什么促使契诃夫去萨哈林岛的呢?而萨哈林之行对身体赢弱的契
诃夫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契诃夫的幼弟米哈伊尔在《安东·契诃夫及其作品的题材》一书中说:
“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当时我正在法律系结束学业,
正在准备国家考试……安东·巴甫洛维奇常到我房间来,躺在床上,阅读我
的讲义。有一次他在读完了刑法讲义后对我说:‘我们对罪犯的全部注意只
集中在作出判决以前的那一段时间上;一旦把罪犯遣送去服了苦役,大家也
就把他忘记了。至于在服苦役的地方又会怎样呢?这是可想而知了!’有一天
他突然迅速不安地整理起行装来,说他打算上萨哈林岛去。是如此地突然,
以至家人一开始都弄不明白,他这是当真的呢还是在开玩笑。”③米哈伊尔
·巴甫洛维奇到了晚年,在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中仍说:“安东·巴甫洛维奇
不知怎么一下子产生了去萨哈林岛的想法,事先根本不存在什么缘由,要不
就是因为我当时正在准备考试而背诵刑法。”④总之,米哈伊尔·巴甫洛维
奇一直认为,他哥哥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是“突然”
“一下子产生”的。
其实,安东·巴甫洛维奇去萨哈林岛的决定却是他在内心深处长期酝酿
的结果。正因为是在内心深处酝酿,所以当他把酝酿成熟的决定公开时,就
连他的嫡亲弟弟也感到“突然”。
我们已经在前面说明,契诃夫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他在成了“红人”
以后,并未迷恋于声誉、金钱和地位,而是不断地求进步,探求“总的观念
”,常常为没有明确的工作目的而苦闷。现在我们再来翻阅他去萨哈林岛前
一两年内写下的书信。我们发现,作家的苦闷情绪在这两年中加深了。在他
的书信中常常可以听到埋怨的声音:“我的情绪坏极了”(1889年4月10日)
①;“我的心情糟糕透了”(1889年4月17日)②;“天气真好,但我感到烦
闷,而且非常恼恨”(1889年5月底)③;“我并未绝望,也没有害忧郁病,
而是忽然不知什么缘故一切东西都变得不大有趣味了。必须在我的身子底下
放上一点儿炸药了”(1889年5月4日)④。契诃夫怎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他所
说的要在自己身子底下放上的“炸药”究竟是指什么?毫无疑问,在这段时
间里作家心绪不佳与他的兄长尼古拉病重和去世有关。但我们认为,使他心
情烦恼的重要原因还是他对现实生活和本人创作的不满。而他所说的要“在
自己身子底下放上一点炸药”,乃是指他有意于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像我有生以来所一直过的生活那样去生活它半
年时光。”⑤
P13-15
汉高祖皇后吕雉传 内容简介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虽毁誉参半却止于宫廷内斗,于民休养生息,可谓“明主”。吕雉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她帮...
岩波茂雄传 本书特色 百年岩波书店的创办人岩波茂雄,直面时代,毕生追寻出版事业的道,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学术书籍,并且也出版了岩波文库与岩波新书等丛书,对日本普及经...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本书特色 本书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再现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并结合其不同时期的经历,对其词进行了情感化的解读。他的人生从来不是无疾...
从上帝到平民,克莱普顿走通了人生左小祖咒/汪峰/黄贯中/陈绮贞/张晓舟/张铁志/马世芳性情推荐19次格莱美奖、3次入主摇滚名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本书特色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名人比比皆是。清末民初的陆徵祥就是其中的一个。陆徵祥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
《我的财富观:安德鲁·卡内基自传》内容简介:本书是安德鲁•卡内基的自传,讲述了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如何成长为美国亿万富翁的传奇人
山河判断笔尖头 本书特色 《山河判断笔尖头》: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刘小枫:天不丧斯文;张汝伦:八千里路云和月;郑也夫:刺头、边缘人或魅力人物;杜维明:此心...
姚雪垠回忆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回忆录。它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有当时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学习追求五十年》,连载于1980年至1982年《新文学史...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民国人物的普通传记,而是一场有关日常生活的发现之旅。作者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赫勒的“...
《After Effects CC 2015基础与实例教程(中文版·第5版)》内容简介:本书属于实例教程类图书。全书分为基础入门、基础实例、特效
张作霖传-外国人眼中的张作霖-珍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内**部西方人写成并公开出版的张作霖生平传记著。作者加文麦考马克是西方研究东北亚历史问题的专家。作者在研...
行走的画帝--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 本书特色 中国当代*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惊叹“五百年来一大千”一九四九年告别大陆远赴南美、欧洲、半生浪迹天涯,令人叹...
斯大林周围的人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者着手《斯大林周围的人》一书的写作。1980—1983年,关于斯大林某些主要亲信的首批札记发表在西方国家的报刊...
如果你想在华尔街交到真心的朋友的话,你还不如养条狗!——卡尔·伊坎.内容简介卡尔·伊坎,美国顶级富豪,被《财富》杂志称为“
毛泽东的诗与人生--竹内实文集.第三卷 内容简介 这本论著改变了以往日本人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肤浅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毛泽东在他们心目里的形象,认...
元圣周公全传 本书特色 该书遵循传记体的特征,从周公出生写起,按周公生平事迹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展示了周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辉煌无比的业绩。对周公所提出的“敬德保民...
我的前半生-全本 本书特色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全本)》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
我与海明威家的男人们 本书特色 海明威爱她海明威的儿子娶了她,她见证了伟大作家*私密的生活,她的婚姻因丈夫变成女人而破裂,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迷恋、格里高利·海明...
《甘地自传》内容简介:影响世界格局的风云人物,抗拒专制、拯救民权的印度圣雄,唤醒三亿人反抗精神的“非暴力之父”畅销自传作品
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北京城的富人们,如何用段子消遣,靠圈子发财? 王中军、马云、段永基、潘石屹、柳传志、冯仑、孙树新、黄光裕、王志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