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孙郁先生以20世纪中国文人为考察对象,撰写的一部20世纪心态史。上起晚清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始,经近现代的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直至20世纪末的当代作家与评论家张承志、钱理群、王晓明等,论述了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百余年风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的全景图画。
本书以感悟的方式,对近百年文人和文化进行了一种散点透视,是文学史、思想史的一次有趣的穿越。作者被无数沉重的话题缠绕着,从近现代至今,一些重要的精神闪光在此汇聚着,且形成了对话的底色。不安的、骚动的激情与矛盾的、困惑的语序,隐含着历史的明与暗,人性的曲与直。无数悲怆的灵魂被重新唤起了,游荡在今人的思绪里。作者从那些直面现实和不断抗争的知识群落里,提炼着今天有参照意味的因子,旨在于此寻找精神的另一种可能。全书苍冷沉郁,在历史的长影和当下的风雨问,折射着读书人的犹疑和坦然。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字卓如,号任公。1884年,年仅11岁的梁启超便在广州成为秀才,人们把他看成一位神童。五年之后,他又考中了举人,一时成为闻人。应当说,少年梁启超有着相当坚实的功底,国学中精华的东西,很早便被他领会到了。按中国人以往的经验,少年得志的他,应在为官的道路走下去,在仕途中干一番更大的事业。但偏偏是社会发生了变化,西学已在东南沿海传播开来。广东是*早被西化的地方之一,鸦片战争且不谈,仅西洋传教士在那里的多年活动,便早已把域外学术传播到知识界中。大约1890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康有为那里,传统的今文经学,与西方的一些学理,被交糅起来,形成一套新颖的维新意识。这对梁启超的影响甚大。在跟随康有为的几年中,梁启超思维大开,西洋的进化学说与大同意识,在他的思想中扎下了根,立意改革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思想,也在此时形成。随后几年中,他跟随康有为进行“公车上书”,从事“戊戌变法”,声名大振。康梁学术与改良精神,是近代史上*具迷人的篇章。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前,梁启超与其老师康有为,实际上扮演了社会变革精神领袖的角色。
中国近代改良思潮的出现,固然与西学东渐有关,但在其生成过程里,对旧有的国学进行重新的整理,重新认识传统,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课题。康有为、章太炎等人,走的是这条路子,梁启超亦然。总观梁氏的一生,除了后来积极参政以外,他大多的精力皆用在学术的整理上。办教育,鼓励新学,办报刊,研究国故,可谓终生不渝。梁氏一生,流亡海外的几年生活,颇让人感动。他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为近代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三十自述》中说:
尔来蛰居东国,忽又岁余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惟日日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无补时艰;平旦自思,只有惭悚。顾自审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无术可以尽国民责任于万一,兹事虽小,亦安得已。一年以来,颇竭绵薄,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然荏苒日月,至今犹未能成十之二。惟于今春为《新民丛报》,冬间复创刊《新小说》,述其所学所怀抱者,以质于当世达人志士,冀以为中国国民遒铎之一助。
从文化人手进行改良,这是近代革命的必然之路。读梁启超后来的文章,大致可以理出他的思路来。无论是从政还是论学,其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中国所以有“五四”,有近代变革,梁启超那代人,功莫大焉。
梁启超是个知识博杂式的人物,我*喜欢的是他的学术、史学思想,在“知”的一面,他无疑是一代宗师;而“行”上,却不得不打一点折扣,太儒化,便使其生命之旅分成两半。这种分裂的人格,现在想来,是有许多可感可叹之处的。20世纪的许多文人,在“知行合一”方面,均未能协调好。近代以来,文化上的硕儒涌现出一大批。可偏偏在付诸实践上,均碰了壁。悲剧几乎成了那代人的生命总结。梁启超的一生,便一直处在这种“知”、“行”的矛盾中,直到死,亦未能摆脱这种困惑。也恰恰是他的这种困惑,使他的价值选择,变得悲壮起来。读他的治学文章,没有多少是闲适之作,那些关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史学等内容的新思维,是近代先觉者的智慧之光。梁氏的作品,标志着近代人新价值路向的选择的自觉,那一代寻路人的诸多痛苦与希望,都可在他的文字间找到。
梁启超身上*诱人的地方,是不断地进取,一直和昨日之我战。这决定了他不满于现状,有求变之心。从早期倡明变法,到推动宪政运动;从与袁世凯合作搞“国权主义”,到全力反袁,发动护国运动,他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之中。他晚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及自己时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
P16-17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秋出生于大连,著名学者,现为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文字后的历史》、《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书影录》、《胡适影集》等,并主编《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被亵渎的鲁迅》、《苦路——中国的文化怪杰》等。
汉民族首部神话史诗:黑暗传 内容简介 《黑暗传》主要为神农架地区打“丧鼓”时所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在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沌...
拿到好人卡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往往是因為你太努力!「戀愛」其實是有遊戲規則,若不懂這秘密,當然會不斷受挫這本書將向你揭露戀愛的遊戲規則、女生的心理門檻、以及哪...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 本书特色 1994年初版的《城市季风》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城市的认知,它突破了“国家”的笼统观念,开启了地域文化和城际文化个性及特...
闾巷话蔬食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老北京人所尝、所见、所闻的民间俗食,全书分为主食类、菜肴类、小吃类、节令祭食类、酒水饮料类、原料调料类、器皿技术类、习俗逸闻类及...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大本68.00) 本书特色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钱文忠先生和中央电视...
发现玛雅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加瑟伍德考察中美洲玛雅文明遗址的记录。斯蒂芬斯的讲述和弗雷德里克的画笔让西方*次将目光聚焦到玛雅这个神秘的...
词诠 内容简介 杨树达是民国时期小学领域*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词诠》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明白词无定义,虚实随其所用,不可...
中国古代盐文化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盐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从地理、历史、考古学,从政治、经济、军事,从神话传说、诗词文赋诸多文学艺术方面,阐述论证了盐与人类...
图说中国剑 本书特色 剑,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予的尚方宝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剑,是僧道降妖伏魔的法器,可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剑,是礼仪中显示地位等...
读书的风雅 本书特色 《读书的风雅》是老编辑郑一奇近30年的书评写作集。该书点评了近百部中外优秀文史图书、文化名著,还收入了他的书评研究、名著导读等。这本书评合...
中国史前玉文化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伯达,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领域较宽,侧重清代院画、玉器、金银器、玻璃器、珐琅器等专史★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 本书特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分十六讲叙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
小窗幽记-跟着名师学国学 本书特色 陈继儒所著的《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
国学十六讲 本书特色 《国学十六讲》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我们在章太炎先生著作的基础...
菊韵-中国的菊文化 内容简介 国人自古爱菊,有着优良的传统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挖掘并揭示菊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丰富花间文学,强化审美意识,提升道德层...
经史子集入门-钱基博谈治国学 本书特色 国学是我国千载传承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钱基博先生是研治国学的大宗师。钱先生毕生孜孜矻矻研经治学。在大学任教前,钱先生教授...
姓氏起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本书特色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 本书特色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后回眸》编辑推荐:长期逃学的沈从文,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晚饭后听四叔钱穆吹箫的钱伟长,...
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一 本书特色 司马云杰编著的《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之一,本书...
民间祈福择吉通书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民间祈福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沧海一粟,近年来人们虽然每每提及,还举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