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开始推出隋丽娟“说慈禧”,同名图书《说慈禧》在2月由中华书局推出,该书以人性化的视角,带你走进慈禧的内心世界,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生。本书作者借助大量史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加以巧妙加工,充分展示了慈禧起伏跌宕的一生。全书眉目清楚,语言通俗,并配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勾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慈禧,读来饶有兴味,引人入胜。
%序言/阎崇年
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慈禧,隋丽娟教授是□□人。她的电视讲稿,经过整理、充实、推敲、完善,以《说慈禧》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我和隋丽娟教授虽说是清史界的同行,但在《百家讲坛》之前,各忙各的,从未谋面。《说慈禧》在《百家讲坛》播出后,我们只见过一次面,通过一次电话。一天我和隋丽娟教授在同一个现场录像,我在前,她在后,我刚录完在休息室里,隋教授匆忙到休息室向我打个招呼问候,便走向她的录像现场;电视台《隋丽娟说慈禧》□□讲刚播完,隋教授打长途电话给我,虚心地征求意见,我说我刚看过,这一讲讲得很精彩!不久,有的观众告诉我“演讲精彩”,也有的观众对我说“好评如潮”!
《说慈禧》出版之际,我想起了历史学高雅与通俗的关系。我做学术研究,也写通俗读物,还在电视台做系列讲座。我的体验是:为学术难,为通俗不易,为电视通俗更不易。同样,学术说慈禧难,通俗说慈禧很难,电视说慈禧更难。为什么呢?因为:一则,慈禧是皇太后,她的后宫生活,大多不见于正史记载,难于寻觅其真实踪迹;二则,慈禧是女人又是政治家,执掌权力时间太长,既突显作为女人慈禧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评述她的政治生涯,错综复杂,很难拿捏;三则,太平天国烽火,燃遍大半中国,局势纷乱,民生维艰,不大便于评述;四则,慈禧处于特殊的国际变局中,西方列强,威逼清朝,屡次侵略,□□□□,国难当头,辱莫大焉;五则,清宫史料,浩如烟海,外文资料,多如牛毛,穷毕生精力,难窥万一;六则,电视时间紧促,语言亦须精练,不容啰嗦拖沓;七则,受众面宽,士农工商,童叟妇孺,众口难调;八则,对慈禧的评价,学界分歧大,民间争议多,众说纷纭,分寸难定。因此,既全面系统又纲举目张,既严谨高雅又生动通俗,这样来讲述慈禧皇太后的一生,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情。
隋丽娟教授讲述慈禧,首重全面系统。她把慈禧的一生,按照纪事本末与通鉴编年的历史体裁,向广大观众和读者,全面铺展,娓娓道来。《说慈禧》全书列为二十七个题目:选秀入宫/荣为贵妃/暗争皇权/叔嫂联手/实施政变/垂帘听政/整饬吏治/压制奕/初兴洋务/别样舐犊/归政同治/同治之死/二次垂帘/“君臣”母子/慈安之死/置换军机/猬集后党/曲折亲政/光绪大婚/六旬庆典/釜底抽薪/“规范”变法/“母子”反目/废帝风波/珍妃之死/光绪宾天/慈禧大葬。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从慈禧被选作秀女入宫,到光绪帝死亡,总述慈禧一生的政治与生活、性格与本色。体大思精,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叙事生动,编排得体,实属不易。
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清朝十二帝中,孝庄皇太后身历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慈禧皇太后则关系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经常有人问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之异同,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的相同点:她们都是大清国的皇太后,都年轻守寡,都辅佐年幼的儿子为君——顺治八岁继位,同治六岁继位,也都高寿——孝庄太后享年七十五岁,慈禧太后享年七十四岁。但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又不同:孝庄太后所处的清朝如日东升,慈禧太后所处的清朝则如日昏落;孝庄太后在后台参与朝政,慈禧太后则在前台御政;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幼主,慈禧太后则掌控两代幼主;孝庄皇太后在皇位继承上按大清家法办事,慈禧皇太后则在皇位继承上过多考虑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利益;后世对慈禧太后微词多,而对孝庄皇太后肯定多,等等。
在进行历史通俗化讲述时,应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关系。其一,正史不一定全可信,野史也不一定全不可信。对正史与野史的资料都应当甄别、筛选、考据、分析,特别在引用野史资料时,应当慎重,特别说明。其二,应注意史实与传闻的关系。市井野闻,坊间俚语,道听途说,难以置信。如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故事,源于野史,纯属戏说。其三,应注意史实与戏说的关系。戏说是戏文,历史要真实,应分清戏说与历史,千万不可把戏说当历史。
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其思维与表述的路径不同:史学的学术化主要是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审慎考据、分析论证、科学表述、做出新论,是一个求实求是的逻辑过程。而史学的大众化主要考虑对象的十个不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不同□□、不同国籍,其关注热点,其知识需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要有丰厚扎实的史实,应尽量地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准确表述,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与要求。然而,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也有共性,这就是求实求是,向大众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
一本书像一个人一样,总在不断地完善。《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一本书的流传历程,也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如果每十年算一段,十年修订一次,经过三五次修订,虽不敢说是炉火纯青,却可以说是减少遗憾。愿以此同著书人共勉。
是为序。
第六讲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不发一矢一枪,以极小的代价尘埃落定,朝野波澜不惊,浑若无事。
该杀头的杀头,该做王的做王。历史再一次为我们演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经典论断。毫无疑问,慈禧在这次政变中不仅是总策划、总导演,而且还是绝对的领衔主演。她的表现极为精彩,令这些男人世界的政治家们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她会激流勇退吗?不会!她的人生目标十分明确:不做这一出历史大剧的耀眼流星,而是做这一出历史大剧的主宰。铲除政敌,仅仅开启了慈禧政治人生的精彩序幕,她没有丝毫谢幕的打算,她要继续在她的人生中书写属于她的政治篇章——君临天下。可是,在一个拥有着几千年专制主义王权的男人至上的国度里,慈禧能够操控大清政权吗?她将怎样与这些被奉为“阳”、为“天”的男人们周旋?
一
咸丰帝在弥留之际设计了一个旨在防止大臣僭权、皇太后擅权的“听政辅政兼而有之”的政治格局。在这个政权体系里,以肃顺为首的襄赞八大臣是王朝大政方针的设计与日常事务处理的主体,而慈禧与慈安这两宫太后只是权力制衡的部分,就其所能掌控的王朝权力的实质而言,并不具备强有力的驾御和运作能力。
当慈禧通过政变,扳倒八大臣所盘结的力量,推翻了咸丰帝设计的权力制衡方案后,王朝的政权出现了真空。慈禧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填补权力的真空?
早在慈禧与恭亲王奕酝酿政变之初,叔嫂两人就精心设计了未来的皇权执行方案,那就是他们借着山东御史董元醇之手在奏疏中提出的两宫太后听政,亲王辅政。如此设计可谓一举两得:
(1)确保慈禧紧握皇权;
(□)确定奕显赫地位。
此时,慈禧清楚:当务之急是实施自己的听政计划。
然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氛围里,后妃直面王公大臣是□□□□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的。
慈禧知道,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已被这个社会奉为至上的真理,不能逾越。即使是母仪天下的太后,也必须遵循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古老信条。进入宫中以后,慈禧亲眼目睹了皇后、皇太后必须履行宫中规定。
依据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皇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统领内宫的职责。可前提是不能在皇帝以外的众多男人面前尽显姿容,宫中规定:在春节、皇后的生日,内外文武官员都要上贺折,但并不能面见皇后;皇太后过春节、生日的时候,在京官员可以进表称贺,也就是说皇太后可以接受官员的行礼,但是不能当面行礼。这天,皇太后要在慈宁宫内落座,王公大臣则在慈宁门外阶下跪拜,而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竟然要在午门外跪拜!慈宁宫与午门之间可还隔着千山万水呐——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要隔着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然后向西左转,经过乾清门广场、养心殿门,才到慈宁宫门,进得慈宁宫门,□终见到慈宁宫。这实在是名副其实的遥拜,要想见到皇太后的尊容和芳姿,真比登天还难。
然而慈禧要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就不可避免要与群臣见面。怎样做才能既不违制,又能正常处理朝政?
读过史书的慈禧知道,太后临朝听政在汉代高祖刘邦死后就已经出现了,可吕后是如何临朝听政的,文献缺少记载。此后,东晋的历史上也有太后听政的,为了规避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便在朝堂上垂帘执政。
东晋康帝司马岳仅做了两年的皇帝就死了,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由于穆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领司徒蔡谟等人要求太后听政,小皇帝的母亲褚蒜子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永和元年(345)正月新年朝会上,皇太后褚蒜子抱着小皇帝登临太极殿前殿,大会群臣。大殿之上,为临朝的皇太后褚蒜子专设了白纱帷帐。褚蒜子悬挂帘子在朝堂听政,既象征性地回避了与男人的直接接触,又代小皇帝处理了朝政。在向传统文化妥协的条件下,促成了皇权的连续发展。于是,太后垂帘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特例,被那些企图临朝称制的太后们奉为圭臬。
……
隋丽娟,哈尔滨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硕士深闰。现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传·曾国藩》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作序推荐
打破符号化的慈禧形象,洗去历史人物脸上的层层油彩,还原慈禧的本来面目
[争议了百年的女性]
慈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操控清末政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人母,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叹息;作为皇太后,她心思缜密、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纵横捭阖,操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慈禧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一生?她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三千年未见之变局”?《说慈禧》以人性化的视角,带你走进慈禧的内心世界,探寻历史背后的人生。
序言/阎崇年
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慈禧,隋丽娟教授是□□人。她的电视讲稿,经过整理、充实、推敲、完善,以《说慈禧》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在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我和隋丽娟教授虽说是清史界的同行,但在《百家讲坛》之前,各忙各的,从未谋面。《说慈禧》在《百家讲坛》播出后,我们只见过一次面,通过一次电话。一天我和隋丽娟教授在同一个现场录像,我在前,她在后,我刚录完在休息室里,隋教授匆忙到休息室向我打个招呼问候,便走向她的录像现场;电视台《隋丽娟说慈禧》□□讲刚播完,隋教授打长途电话给我,虚心地征求意见,我说我刚看过,这一讲讲得很精彩!不久,有的观众告诉我“演讲精彩”,也有的观众对我说“好评如潮”!
《说慈禧》出版之际,我想起了历史学高雅与通俗的关系。我做学术研究,也写通俗读物,还在电视台做系列讲座。我的体验是:为学术难,为通俗不易,为电视通俗更不易。同样,学术说慈禧难,通俗说慈禧很难,电视说慈禧更难。为什么呢?因为:一则,慈禧是皇太后,她的后宫生活,大多不见于正史记载,难于寻觅其真实踪迹;二则,慈禧是女人又是政治家,执掌权力时间太长,既突显作为女人慈禧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评述她的政治生涯,错综复杂,很难拿捏;三则,太平天国烽火,燃遍大半中国,局势纷乱,民生维艰,不大便于评述;四则,慈禧处于特殊的国际变局中,西方列强,威逼清朝,屡次侵略,□□□□,国难当头,辱莫大焉;五则,清宫史料,浩如烟海,外文资料,多如牛毛,穷毕生精力,难窥万一;六则,电视时间紧促,语言亦须精练,不容啰嗦拖沓;七则,受众面宽,士农工商,童叟妇孺,众口难调;八则,对慈禧的评价,学界分歧大,民间争议多,众说纷纭,分寸难定。因此,既全面系统又纲举目张,既严谨高雅又生动通俗,这样来讲述慈禧皇太后的一生,实在是一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情。
隋丽娟教授讲述慈禧,首重全面系统。她把慈禧的一生,按照纪事本末与通鉴编年的历史体裁,向广大观众和读者,全面铺展,娓娓道来。《说慈禧》全书列为二十七个题目:选秀入宫/荣为贵妃/暗争皇权/叔嫂联手/实施政变/垂帘听政/整饬吏治/压制奕/初兴洋务/别样舐犊/归政同治/同治之死/二次垂帘/“君臣”母子/慈安之死/置换军机/猬集后党/曲折亲政/光绪大婚/六旬庆典/釜底抽薪/“规范”变法/“母子”反目/废帝风波/珍妃之死/光绪宾天/慈禧大葬。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从慈禧被选作秀女入宫,到光绪帝死亡,总述慈禧一生的政治与生活、性格与本色。体大思精,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叙事生动,编排得体,实属不易。
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清朝十二帝中,孝庄皇太后身历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顺治朝和康熙朝;慈禧皇太后则关系后四朝——咸丰朝、同治朝、光绪朝和宣统朝。经常有人问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之异同,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的相同点:她们都是大清国的皇太后,都年轻守寡,都辅佐年幼的儿子为君——顺治八岁继位,同治六岁继位,也都高寿——孝庄太后享年七十五岁,慈禧太后享年七十四岁。但慈禧太后与孝庄太后又不同:孝庄太后所处的清朝如日东升,慈禧太后所处的清朝则如日昏落;孝庄太后在后台参与朝政,慈禧太后则在前台御政;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幼主,慈禧太后则掌控两代幼主;孝庄皇太后在皇位继承上按大清家法办事,慈禧皇太后则在皇位继承上过多考虑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利益;后世对慈禧太后微词多,而对孝庄皇太后肯定多,等等。
在进行历史通俗化讲述时,应注意正史与野史的关系。其一,正史不一定全可信,野史也不一定全不可信。对正史与野史的资料都应当甄别、筛选、考据、分析,特别在引用野史资料时,应当慎重,特别说明。其二,应注意史实与传闻的关系。市井野闻,坊间俚语,道听途说,难以置信。如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故事,源于野史,纯属戏说。其三,应注意史实与戏说的关系。戏说是戏文,历史要真实,应分清戏说与历史,千万不可把戏说当历史。
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其思维与表述的路径不同:史学的学术化主要是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审慎考据、分析论证、科学表述、做出新论,是一个求实求是的逻辑过程。而史学的大众化主要考虑对象的十个不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不同□□、不同国籍,其关注热点,其知识需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要有丰厚扎实的史实,应尽量地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准确表述,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与要求。然而,史学学术化与史学大众化也有共性,这就是求实求是,向大众准确地传递历史信息。
一本书像一个人一样,总在不断地完善。《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是说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一本书的流传历程,也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如果每十年算一段,十年修订一次,经过三五次修订,虽不敢说是炉火纯青,却可以说是减少遗憾。愿以此同著书人共勉。
是为序。
第六讲垂帘听政
中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不发一矢一枪,以极小的代价尘埃落定,朝野波澜不惊,浑若无事。
该杀头的杀头,该做王的做王。历史再一次为我们演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经典论断。毫无疑问,慈禧在这次政变中不仅是总策划、总导演,而且还是绝对的领衔主演。她的表现极为精彩,令这些男人世界的政治家们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她会激流勇退吗?不会!她的人生目标十分明确:不做这一出历史大剧的耀眼流星,而是做这一出历史大剧的主宰。铲除政敌,仅仅开启了慈禧政治人生的精彩序幕,她没有丝毫谢幕的打算,她要继续在她的人生中书写属于她的政治篇章——君临天下。可是,在一个拥有着几千年专制主义王权的男人至上的国度里,慈禧能够操控大清政权吗?她将怎样与这些被奉为“阳”、为“天”的男人们周旋?
一
咸丰帝在弥留之际设计了一个旨在防止大臣僭权、皇太后擅权的“听政辅政兼而有之”的政治格局。在这个政权体系里,以肃顺为首的襄赞八大臣是王朝大政方针的设计与日常事务处理的主体,而慈禧与慈安这两宫太后只是权力制衡的部分,就其所能掌控的王朝权力的实质而言,并不具备强有力的驾御和运作能力。
当慈禧通过政变,扳倒八大臣所盘结的力量,推翻了咸丰帝设计的权力制衡方案后,王朝的政权出现了真空。慈禧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填补权力的真空?
早在慈禧与恭亲王奕酝酿政变之初,叔嫂两人就精心设计了未来的皇权执行方案,那就是他们借着山东御史董元醇之手在奏疏中提出的两宫太后听政,亲王辅政。如此设计可谓一举两得:
(1)确保慈禧紧握皇权;
(□)确定奕显赫地位。
此时,慈禧清楚:当务之急是实施自己的听政计划。
然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氛围里,后妃直面王公大臣是□□□□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的。
慈禧知道,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已被这个社会奉为至上的真理,不能逾越。即使是母仪天下的太后,也必须遵循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古老信条。进入宫中以后,慈禧亲眼目睹了皇后、皇太后必须履行宫中规定。
依据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皇后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统领内宫的职责。可前提是不能在皇帝以外的众多男人面前尽显姿容,宫中规定:在春节、皇后的生日,内外文武官员都要上贺折,但并不能面见皇后;皇太后过春节、生日的时候,在京官员可以进表称贺,也就是说皇太后可以接受官员的行礼,但是不能当面行礼。这天,皇太后要在慈宁宫内落座,王公大臣则在慈宁门外阶下跪拜,而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竟然要在午门外跪拜!慈宁宫与午门之间可还隔着千山万水呐——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要隔着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然后向西左转,经过乾清门广场、养心殿门,才到慈宁宫门,进得慈宁宫门,□终见到慈宁宫。这实在是名副其实的遥拜,要想见到皇太后的尊容和芳姿,真比登天还难。
然而慈禧要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就不可避免要与群臣见面。怎样做才能既不违制,又能正常处理朝政?
读过史书的慈禧知道,太后临朝听政在汉代高祖刘邦死后就已经出现了,可吕后是如何临朝听政的,文献缺少记载。此后,东晋的历史上也有太后听政的,为了规避不得直面男人的规则,便在朝堂上垂帘执政。
东晋康帝司马岳仅做了两年的皇帝就死了,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由于穆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领司徒蔡谟等人要求太后听政,小皇帝的母亲褚蒜子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永和元年(345)正月新年朝会上,皇太后褚蒜子抱着小皇帝登临太极殿前殿,大会群臣。大殿之上,为临朝的皇太后褚蒜子专设了白纱帷帐。褚蒜子悬挂帘子在朝堂听政,既象征性地回避了与男人的直接接触,又代小皇帝处理了朝政。在向传统文化妥协的条件下,促成了皇权的连续发展。于是,太后垂帘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特例,被那些企图临朝称制的太后们奉为圭臬。
……
隋丽娟,哈尔滨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硕士深闰。现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传·曾国藩》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金宝祥卷-陇上学人文存 本书特色 《陇上学人文存》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每人辑为一卷,或标时代之识,或...
《制服:你穿什么决定你是谁》内容简介:每个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个人又似乎必须否认这一点—— 人们内心深处,总会存在冲突:一是
作者以大量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记述了自1917年十月革命前苏联至现今俄罗斯时期24任安全部门领导者的曲折命运。尽管这个安全部门的
先秦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6 本书特色 尹剑翔的《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6)》是首部从女性视角诠释的历史通俗读本。从先秦到民国,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为线索,讲述...
《盐宗史话(汉魏六朝卷)》内容简介:走进中华文明的千年画廊,盐业历史的馆藏璀璨夺目。齐鲁大地,夙沙煮海;天府巴蜀,井盐自流
故宫六百年 本书特色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六百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本书共10...
《《申报》报道与评论(中)》内容简介:本册文献集编纂收录了《申报》对李顿调查团的报道和评论(起止时间为1932年5月到1932年11月
大运河-环境 人居 历史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古代尤其是明、清、民国时期大运河的演变、环境变迁的得与失,城市和乡镇空间的特征,人居环境的变迁,包...
台北故宫 内容简介 2009开年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局地演周兵,以独家视角揭秘台北故宫的旷世文物,讲述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和一些不得不面对的真相,记录一件件国...
《邓华熙日记》内容简介:邓华熙将其日记整理成册,日记详细记载了其从正式入仕到临终前浮沉宦海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之种种。本书记
两罍轩彝器图释(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5月1版1印★ 《两罍轩彝器图释》全两册:清吴云撰,铜器图录书,首有两罍轩主人六...
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 内容简介 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制度的确立。经历了康熙六年(1667)偏沅巡抚周召南确定的“销盐不行引”、康熙十一年(1...
大刀砍头、剥皮分尸、血肉横飞、累累白骨、狂轰滥炸……60年前那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那一段饱受蹂躏的浩劫,那一段梦魇般沉重的
《论大战略》内容简介:《论大战略》凝聚了美国著名大战略研究专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20年的战略研究成果,呈现了大战略逻辑跨时空
疯子、傻子、色情狂:欧洲王室的另类历史 本书特色 对于欧洲各国的君主来说,20世纪是个如假包换的屠宰场。横扫欧洲大陆的残酷战争和革命风暴把大批的国王和女王们从王...
《看懂芯片原来这么简单(漫画版)》内容简介:本书是介绍芯片知识的科普漫画图书,内容来源于华为麒麟中的热门科普漫画“看懂芯片
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明清史学术文库·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古代与海外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回...
汉唐历史与出土文献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故宫出版社出版★ 汉唐历史与出土文献,虽看似两个性质不同的学科,但实际属于同个内涵的领域。汉唐历史研究离不开出土文...
《新帝国主义》是大卫·哈维写了一本影响深远和令人深思的著作。三十年来,他一直将自己的著作对准那些现存的自满的观念。哈维是
3小时读懂三国 内容简介 在文化艺术成就上,三国虽然存在时期并不是很长,但仍然有不少成就。在文学上,“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