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朱熹的《周易本义》经文、《彖传》、《象传》及其注解。
中国儒家诸子中,朱熹被称为朱子,
中国易学史上,朱熹易学是又一个里程碑。
——殷美满 ◆编译
读《朱熹解易》须从做人做事的心态入手。从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人之常态入手,
不违天时、不违地时、不违人时,抱着『与天地准』的大原则,这样才能把想做的
事、该做的事,做到自己满意,大众满意,社会满意。
bsp;《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之忧天下
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
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
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
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
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细媪交感,变化不穷。形一受其生,神
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故易者,阴阳
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
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
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
莫不有爻之义焉。
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时固未始有一,
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穷,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时而索卦,则
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谓卦爻彖
象之义,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
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
后可以谓之知易也。虽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
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知言;未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
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
这本《朱熹解易》,主要阐释朱熹的《周易本义》经文、 《彖传》、
《象传》及其注解。本拟将《周易本义》的易传部分含《文言传》、
《系辞传》、《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及朱熹的《易学启蒙》
等一并推出,由于时间关系和本人的工作关系,尚未完成,且将其
待后出版。
《朱熹解易》的原典——《周易本义》,明清两代为科考的必修
课本,从中可以看出它确有精深之处。朱熹以义理为主,以义理、
象数两相参与,既切占筮之用,又阐发《易》理深蕴,端正了历代
“象数派”与“义理派”各执一端的正宗学说。平心而论,自汉以
下,以“象数”解《易》有拘泥于卦象之偏,并杂入种种术数之
说,每使《易经》的大义有支离破碎之状。朱熹一改旧习,独树新
帜,视玄理之说虽有所偏颇,但亦非尽弃象数,而是将义理与象数
综合起来,其宗旨在于探求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内蕴,
使六十四卦的经义有条不紊。将两派学说互为致用,使名物为象数
所依,象数为义理而设(见《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如此,
以“象数”与“义理”相互参用,才能明辨《易经》主旨。
本书“释义”部分共有964条,虽然参考了很多注《易》者的
观点,重点是在朱熹注译之下进行发挥、阐述,毕竟有些地方本人
理解不到位,写得比较粗糙,但重点还是从做人做事的心态入手,
根据《易经》原文的含义,根据朱熹的解释进行发挥,尽可能地不
失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人之常态。也就是说,要做个好人,必须
有一个做好人的心态,不违天时、不违地时、不违人时,抱着“与
天地准”的大原则,这样才能把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做到自己满
意,大众满意,社会满意。
继《说文解字》之后,又一部古代字典《玉篇》是这样解释
“经”字的: “经,常也。”也可以说,历代各家各派的经典,都是
日常生活中的结晶,都不会脱离人之常道,人之常情。孔子在《系
辞传·上》中说: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
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下筮者尚其占。”由此可见,占卜只
是《易经》的四大主要效用之一。 《系辞传》是释《易》的占卜之
书。但它是从大层面上进行占卜,并非占某一点、某一项、某一
事,不然就不会把《易经》用成活解了。总的来说, 《系辞传》等
就是《易经》占卜大层面的诠释,就是学习占卜的根基。做人要有
根,做事要有根。 “树长万丈落叶归根”,我们寻着这个根,就能
寻到学《易》的源头,就不会片面地见于“吉”、 “凶”、 “悔”、
“吝”,就不会在现实中去寻求那个未知,就不会被片面的占断之
词,牵着鼻子走。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简而言之, 《易经》强
调的是:走好每一个过程,才能得到美好的结果。并非当代有些人
的观点. “只要结果,不问过程”。这种认识是追求片面的“吉
凶”。既不合情合理,也不现实,更不是《易经》的本源思想。总
之,我们要把《易经》用活、用灵,本着“《易》与天地准”的原
则,就会生出自己的大业,就会得到吉祥如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心态也要进步,我们看待中
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也要进步,我们看待《易经》的观点也要进步,
这样就会从《易经》中看出其四大功效、六大功效、八大功效……
在我的学易过程中,以及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易
学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得到当代世界出版社的热情帮助,在此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得到读者赐教,以便
在下部《朱熹解易》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殷美满
2007年6月
Longxd@Vip.163.com.cn
译文
贲卦象征文饰、装饰。
亨通,得小利者利于前往。
朱熹原文
“贲”,饰也。卦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而来
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又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
象,故为贲。占者以其柔来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故为“亨”。以其刚上文
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
释义
贲,指文饰、装饰之意。贲卦是紧接噬嗑卦而来,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
律,恶要罚、善则饰。噬嗑卦讲治狱,贲卦论文与质的关系。治理政事,宜于求
“文明”景象,治狱则是以“明”(证据)为本,不能文饰。从卦象上看,好似太阳从
山上出来,五彩缤纷的阳光把大地装饰得很娇美,所以称为贲。贲虽崇尚文饰,
必须以质为本,文只是外在的装饰而已。所以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文饰则能增
添质的光彩,所以说贲为亨通。因为有文饰之道,可以增其光彩,所以能得小
利,有所前往。
\彖日与朱熹原文
贲亨。
“亨”字疑衍。
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
错。天文也;
以卦变释卦辞。刚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日“天文”。先儒说“天文”
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理或然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又以卦德言之。“止”,谓各得其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极言贲道之大也。
译文
彖辞说:贲卦亨通,有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刚柔分出,阳刚居上
而文饰阴柔,所以说柔小者利于前往。刚柔交相辉映,这是天的文彩;文明在于
使人的行为有所约制,这是人为的文彩。观察天(自然)的文彩能够明白四季交
替的规律,观察人为的文彩,能够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文明。
释义
噬嗑卦讲的是法制,贲卦则是论述文饰及文与质的关系。彖辞从卦的变化
解释卦辞。而刚柔之交乃是自然现象,所以称“天文”。而古代释《易经》的先儒
们认为“天文之前”应有“刚柔交错”四个字,理义如此。从卦体看,是刚柔交错;
从卦德看,是释文饰之义。贲卦尚文,而文必以质为本。质乃事物的本质,文乃
外在的装饰。事物无本不能立,无文则不美,而文饰可增添质的光彩,所以说贲
卦亨通。但两者的关系是以质为主,以文相济,如果以文为主,以质为辅助,则
文重质轻,仅可装饰一时的美观,令人有华而不实之感。文明是重要的,但得有
止,止不是止文明,而是止文明的过度和弊端,使天下在不知不觉中度化成俗,
使贲道大行。
\象日: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
象辞说:山下火焰焕彩,是贲卦之象。君子观象悟理,兴礼乐以修明政务,
不可以文饰处理讼狱。
朱熹原文
“山下有火”,明不及远。“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狱”,事之大者。内离明而
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释义
贲卦说明的是文饰,与噬嗑说法制的要求相逆。文饰可给大自然装饰,比如
山林绿化,布置环境,住室装饰得美观等,当然人装饰得漂亮也未尝不可。但是,
处理政务,特别是“折狱”之事是装饰不得的,处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都不能
随意文饰,文过饰非,这样必误大事。“折狱”是非常严肃、严谨的事,如果用文饰,
必定会造成冤假错案。政务因文饰,就会虚夸弄假,欺君罔上,如此均不可取。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译文
初九,文饰脚指,舍车不坐而甘愿步行。
朱熹原文
刚德明体,自贲于下,为舍非道之车,而安于徒步之象。占者自处,当如是也。
释义
初九处于贲卦下位,德刚体明,表现出不图富贵而安于贫贱之态。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晚年客居
建阳(今属福建)考亭,又主讲紫阳书院。故别号考亭、
紫阳。卒谥文。世称朱文公。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一生
除教书外,就是广注典籍.对经、史、文、乐律以及自
然科学,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四书章旬集注)始
立“四书”之名,明清定为必读注本。
在哲学上,他集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
程颐之理学的大成,为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世称程朱
学派。他认为“理”和“气”能相分离。“天下未有无
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
后”,“有理便是有气,但理是本”,将“天理”与
“人欲”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
理”。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
理论工具;明清两朝都尊其为儒学的正宗。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吸收当时自然科学的一些
成就,提出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J些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字宙演化说,地质的变异说等。他的博览与精密
分析问题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
到国际,如日本的德川时代. “朱子之学”就很风行。
王有所成-习读柏拉札记 本书特色 《王有所成》收入刘小枫教授晚近几年所作数篇习读柏拉图的札记,是在施特劳斯讲课稿的指引下阅读柏拉图的一点心得。刘小枫教授重新识读...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
易学通论 目录 序本书大旨卷一学《易》须知《河图》、《洛书》古易《周易》《易》学源流汉《易》授受孟喜卦气京房纳甲京房伏卦苟爽升降苟爽互卦苟爽卦变苟爽反《易》郑玄...
儒学评论:第三辑 本书特色 《儒学评论》汇集了当前对儒学和孔子研究方面的论文,代表了目前儒学研究的*新成果和较高的水平。本书是《儒学评论》的第三辑,其研究内容包...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半是混乱的小说、半是哲学的呓语。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位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艾托尔·...
上帝的迷思 本书特色 《上帝的迷思》:全世界*著名的无神论者,全世界*具争议的进化生物学家,全世界*畅销的科普作家之一。出版当年即销售100万本,雄踞《纽约时报...
曾国藩全集:冰鉴日记——看领导者如何识人、修身 本书特色 《冰鉴》是一部伯乐识英才的佳作。曾国藩通过自己对相人识人的具体实践,将自己的心得与智慧分享与世人。本书...
西洋伦理学述评.西洋伦理学史-老北大讲义 本书特色 杨昌济(1871~1920),伦理学家,教育家,人称“板仓先生”。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给我印象*...
美学的盛宴 本书特色 作品以提高读者审美情趣、美化我们的生活为主旨,精选了中国近代48位著名学者、艺术家、文学家等关于“美”这一主题的优秀篇章,基本上反映出20...
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 本书特色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无论是做人...
觉醒之书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作者用渊博的学识,借助明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手资料,讲诉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期到明治维新,再到近现代的政权更替和政治改革的历程,并从历...
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 本书特色 由杨浩所著的《孔门传授心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与建构)》是“中国诠释学”丛书之一种。该丛书以西方诠...
刘伯温哲学寓言故事 本书特色 《刘伯温哲学寓言故事》是一本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的人生智慧书,百读百益、爱不释手的人生工具书,可以终身为伴的精神家园。刘伯温哲学寓言...
斯宾诺莎读本,ISBN:9787802112810,作者:(荷)斯宾诺莎著,洪汉鼎编目录 导论:斯宾诺莎的生平、著作和学说大旨神、人及其幸
(精)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部全过程地与系统地论述西方哲学东渐的著作。它主要阐明了西方哲学东渐化作为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文...
吕思勉:经子解题 本书特色 分为论读经之法、论读子之法。主要内容包括:诗、书、易、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晏子春秋等。吕思勉:经子...
中国思想研究法-蔡尚思著作集 本书特色 《蔡尚思著作集:中国思想研究法》的第六章第七章是《中国思想研究法》全书的中心而为我费大力气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精华方面...
哲学科学常识 本书特色 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哲学理论的“道理“从常识(或常情)而来,并对它们加...
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用易启示-下 本书特色 《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用易启示(下)》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易经64卦384爻故事-古代名人...
1988年作者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的邀请,以“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为题,开设了13次的公开课,从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