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具体内容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流学生的对,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
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体分类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贡;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学(文献)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学科。
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为伍,探讨人生的不凡境界。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 孔子过人的智慧与识见,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傅佩荣在本书中,即设法由吉光片羽所闪耀的智慧,试图寻思建构一套完整系统。从基本核心问题“人性是什么”逐渐开展“生到死”、“潜能到实现”、“求知到行动”、“抉择到价值”、“命运到苦乐”,由此去诠释孔子的整体思想。
《傅佩荣:细说论语》是由傅佩荣编著的一本儒家精典论。《论语》的具体内容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流学生的对,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
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四科”的具体分类为:德行科,代表人物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代表人物是宰我、子贡;政事科,代表人物是冉有、子路;文学(文献)科,代表人物是子游、子夏。**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包括政事科和文学科。
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为伍,探讨人生的不凡境界。
缺乏真诚的心意,礼乐变成做戏
我们平常说的话、表现的容貌,是外表,相对的就是内心的真诚情感。礼和乐可以通过学习而知,礼是庄严肃穆的,有各种仪式,如果缺乏真诚的心意,就是在做戏。乐即钟鼓之声,奏乐时,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意,就会像前一章所说,唱着《雍》诗,但是做的与它相反,那就是貌合神离,完全没有意义。
本章也向我们揭示了孔子的志向和事业。当时正处于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只剩下形式而没有内涵。礼、乐有原有本,只有以内在的人性情感作为基础,才可大可久,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如果忽略真诚的情感,大家只注重表面功夫,即使有音乐也只是做秀,这个社会就可说是礼坏乐崩,因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表现脱节了。譬如,一个人如果表面尊敬上司,内心却看不起他,这样的关系绝对无法持久,搞不好,一有机会就可能诽谤他,甚至发生更严重的违礼行为。
孔子思想中的“仁”这个概念,在本章得到清楚的说明。我们一定要掌握到三个层次: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读《论语》最大的困难,不是文字的问题,也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其背后的思想系统问题。孔子强调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4.15】),我们又怎能忽视系统性呢?这一点将来在【17.11】再做说明。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请教礼的根本道理。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俭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林放,鲁国人,背景不详。
“奢”、“俭”,代表两个极端,“俭”可以避免繁文缛节,比较接近礼的本源,就是真诚的心意。为什么会铺张奢侈呢?因为礼规定了外在的各种仪式,需要花费金钱才能安排的设备,所以古代提到礼,往往是有钱人比较容易做到。平民百姓钱不多,只好简陋一点,但简陋就不能达到礼的要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也与此有关,这也说明大夫与庶人有阶级的区分及背景的差别。礼之本:真诚的心意
“易”即周全,“戚”即哀伤,两者有重外与重内之分。丧礼对真诚心意的强调,更甚于其它的礼,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丧是礼之大者。丧事最主要是指为父母所办或是为过世的人所办。人的死亡被视为大事,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这两句话合起来,和前文说的正好配合,不要只注意到外表,真诚的情感才是根本,没有真诚的情感就变成本末倒置。
换句话说,平民百姓即使不懂复杂的礼,也没钱按照这些礼的要求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傅佩荣积极推进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出版作品逾百种,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等多项殊荣。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及国学的演讲和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在华人文化思想界影响深远。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导论 本书特色 本书考察了自20世纪以来全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野、地理背景和理论问题,*大范围地涵盖了全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争论...
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 本书特色 艾儒略为意大利籍耶稣会士,明朝末年追随利玛 窦中国传教。后进入福建地区开拓教务,与当地中国 人建立良好关系,尔后终...
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 内容简介 为迎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展示著名专家教授的学术成就,校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这是一...
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本书特色 汤浅邦弘教授是日本的中国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著述颇丰。本书收录了汤浅教授*近十年来关于竹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书整...
自由、自觉的学术气候在人文领域催化出许多新颖的成果,所谓国学也吸引了更强的研究兴趣,传统文化似乎显露出复兴的兆头,尽管如
记忆的伦理 本书特色 本书从一个看似简单却易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记忆”出发,运用社会学、语言学和道德哲学等方法,讨论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问题以及“记忆和...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本书特色 陈星,1957年9月生,杭州人,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
易学智慧丛书--周易与易图 内容简介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周易》...
中国哲学史文献学 内容简介 古代文献的理解和整理,向来是被称为“训诂学”或“文献学”的专业学者的事业。《中国哲学史文献学》是作者自己在阅读和整理古文献时所碰到的...
张志强所著的《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关切的核心主题是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爱和思的故事 本书特色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爱和思的故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爱和思的故事 内容简介 1924年,一个学哲学的...
喜马拉雅的人与神 本书特色 图齐等著的《喜马拉雅的人与神》是一本奇特的书。既有对西藏风俗、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风趣详实的描述,又有一流学者专门的文论,可帮助读者进...
无为无不为:画讲新道家 本书特色 《无为无不为》一改老子关注国家大事的传统,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与休闲,名与利,宁静与健康、幸福与爱等“小处”入手,但从老子...
王蒙老庄系列全5册(老子十八讲+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庄子的快活+庄子的奔腾)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贾平凹盛赞并推荐★ 五册包括《老子十八讲》《老子的帮...
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 本书特色 2013年11月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共有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俄...
新书--王财贵65文集:论语七讲 本书特色 本书为“王财贵65文集”中的一种。本书为2013年4月王财贵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所作系列讲座之...
《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 本书特色 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
杭氏易学七种:周易杭氏学(全二册) 内容简介 一、杭辛斋(1968-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宁县人,故又称海宁先生。杭氏青年时期应童了试名列前茅,其...
居士传校注 本书特色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绍昇着,以列传体 裁记载东汉至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男性居士312人 事迹,记事详备,不囿於宗派,广泛征引内外典二...
哲学辞典(上下) 内容简介 伏尔泰(1694一1778)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辞典》于1764年匿名出版,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