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这本书开拓
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新观点和新思
路。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谢庆奎(北京大学教授):该书富含哲学的思考和逻
辑的思维,是国内首创的著作,系统拓展了政府管理
的新领域。
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这本书以人的生命和
人类的生存之名义去重新审视政府,确立了一种全新
的生态行政观,系统提出了构建生态行政体系的理论
和实践方案。这是行政学说史卜新的里程,是政府改
革的一把标尺。
《政府绩效评价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组织模式与管理研究》
《政府生态管理》
《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问题研究》
《理想中的城市——建设生态与循环型城市的理论与政策》
《西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与政策》
《行政文化与公共精神》
《公共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br />宋维明
森林是人类之母。适宜的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伴
随着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物质财富极速涌流,人们的消费需求亦得到相
当的满足,但同时也引起了生态和资源问题上一系列严重后果。人类赖以立
足的外部世界,发出了严重的不和谐音符。生态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
出。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国人民尤其是政府面前的重
大难题。
生态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重视。生态和生态管理的研究方
兴未艾。
保护和管理好生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
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在生态
管理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本书从生态的本质、人类的本位、政府的职责出发,试图结合中国生态
管理的实际,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政府生态行政管理不能仅仅把它归入部门行政的范畴,它涉及政府公共
管理的全域、全程和全部思维模式,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和所有环节的亲生
态化。如果说,就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而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
建设服务型政府,那么,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改革的方向是建设生态
型政府。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建设生态县、生态省,我们认为,应该提出建设
生态国家、生态型政府了。所谓生态型政府,也就是构建符合生态规律的行
政管理体制、机制、法治、职能和管理方式,这是当务之急。政府生态管理
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配置要实现科学、全面、准确的制度性安排。本书
虽然没有全面论述生态型政府,但对政府生态职能研究得比较深入,在很多
点上给人以重要的启示。比如,为什么我国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后,
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没有全面落实?为什么我们规定了政府在生态环
境问题上要实行综合决策,而在现实中这一方针很难实施?本书作者认为,
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行政管理职能
配置不科学不完备。又如,我国的生态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部门分割问题,应
该整合的管理功能却实行分治,生态的建设与污染的治理是“两张皮”,而
应该分离的职能却高度的统一,“管”、“办”不分,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
动员。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书作者的研究视野中有独到的见解。
如同一个学者有自己的人格一样,一部学术著作可能也会有自己的“书
格”,这包括学风、格调、风格、整体形象等,还包括某些潜能,也就是一
本书,可能大于其全部文字的总和。我相信,关于这本书的“书格”,每一
位阅读的人自会有体悟。
是为序。
2007年4月17日
(本文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六章政府生态经济管理
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类型,它强调把经济系
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与实施,其核心是经济
与生态的协调。生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
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
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生态经济管理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
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
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
**节生态经济的内涵
一、生态经济内涵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生态经济的内涵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生产观
就是坚持清洁生产、环保生产、既要节约资源,又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
用效率。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
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二)新的消费观
提倡绿色消费,实现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消费,建立节约型、低消耗物
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三)新的经济观
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
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四)新的价值观
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利用资源,而且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
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既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又要提高自然资源
的利用效率。
(五)新的系统观
生态经济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
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
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
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莱斯特,1999)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
著作中可以找到生态经济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一)明确提出“自然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认为,优良的生态环境,自然再生能力强,给社会再生产提供的
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有保障,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可靠的,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
极为有利。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自然再生能力遭到破坏,自然再生过程
所提供的劳动对象的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受
到严重制约。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将发挥越来越大
的作用,人们就越来越相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长期经济价值,破坏生态
环境就是失去由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价值的道理,从而树立“生态环境就是
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
(二)合理利用和控制自然资源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
恩格斯认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了解自然系统复杂的相互关
系和生态平衡的要求,自觉地、有计划地及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进行
生态控制。
(三)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生态经济系统都具有维持发展的连续性特
点,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代人在发展经济和治理耗费环境资源时,既要考虑当
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当代人和后代人
之间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地租理论进行分析
时,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当代人在自然资源配置使用
过程中要减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滥用,并且具有保护环境和自
然资源的责任和义务,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和资
源,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进步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动力。为了减轻工业污染对生产生活
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人们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污染物的治理上,科学研究利
用技术开发也主要着重于“三废”处理和处置上。特别是化学工业的进步,
使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再次回到再生产的循环之中。正如马克思
所说,“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
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废料”。“机器的改良,
使那些在原有的形式上本来不能再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
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的性
质。”这种大量废弃物再回到生产过程进而消费的循环中去,使得资源利用
的领域越来越广,大大提高了利润率。(金开好、朱园园、张斌,2005)
第二节生态经济的发展
一、传统经济的缺陷
(一)传统经济低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大自然。森林、湿地、珊瑚礁、河流和海洋等
生态系统不但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产品,而且提供了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服
务,这种服务比直接利用的产品更有价值。1997年,一个由13位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功能进行价值评
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自然界提供的服务和经济价值总计约为每年33万
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与全球每年的总产值相当。由于忽略了自然的价值,
所以人们并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如燃煤发电,只计算了建
造发电厂、开采和运输煤炭、向用户输送电力的成本,而没有计算燃烧煤炭
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候的破坏以及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燃煤发电
的市场价格,实际上大大低估了它的成本。
(二)传统经济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0世纪以来,盲目地和浪费地开发矿产资源严重危害了土壤和植被,现
代机械化农业和林业取得成功的代价是毁灭了地球上大到危险比例的土壤面
积,并改变了地球上的气候,对于几乎所有生物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作者简介
高小平,男,汉族,江苏省
苏州市人,祖籍安徽蚌埠市,
1 956年7月生。研究员。1 975年
当工人,1 977年考入南京大学政
治系哲学专业,1 982年至1 994年
在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历任宣传
部干部、副部长、部长。1994年
至2000年任《(中国行政管理)》杂
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社长兼
主编。现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
会长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正
局级)。在职攻读获得北京林业
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华
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高级专业技术
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教
授,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
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
森林防火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
大学研究生导师。
贩毒案-中国二十年重案追踪 本书特色 《中国二十年重案追踪(贩毒案)》:千里伏毒魔天网捕毒枭列车上的缉毒战毒坛一姐落法网痴情女与惊天贩毒案家族贩毒团伙覆灭记……...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祖籍湖南常德,1884年2月9日出生于河南商
谢瑶环 本书特色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
风云第二部-19 本书特色 《风云》是香港漫画宗师马荣成的代表作,该漫画集武侠、科幻、神话于一身, 为香港漫画销量之冠。更先后改编为小说、电影、游戏、电视,都曾...
废名小说研究 本书特色 《废名小说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所构成的三维坐标作为参照系,就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质和精神内涵及其与传统和现代的...
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分别介绍了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研究、文学景观研究、区域文学地理研究、文学...
诗论 目录 诗论出发诗诗的精神美学思想生活主题与题材形式技术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及其他语言道德服役创造诗论掇拾(一)诗论掇拾(二)《诗论》拾遗诗的散步诗的...
名家图说薛宝钗-(图文版) 本书特色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内容简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 本书特色 《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第3版)》是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一些...
從那一天之後,小樹忘了許多事:他忘了媽媽對他說過的話,忘記了幫爸爸的玫瑰花澆水,忘了陪伴在身邊的布丁狗是怎麼來的,忘了自
启迪(本雅明文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
灰烟散尽 内容简介 “救我!”嘶哑的声音从她的喉咙迸发出来。“救我!”她透不过气来,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的双腿终于被沉重的身体压弯了,而她那沉重的恐惧和沉重的...
两宋宗室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骆晓倩编著的《两宋宗室文学研究》开辟专章作“两宋宗室文学概述”,分北、南宋四期而叙述,自可见出作者的心得。此外,又选择宗室文学创作之...
切花栽培与保鲜及插花艺术 目录 上篇 切花栽培与保鲜技术一、何谓切花二、主要切花栽培技术(一)切花类月季 牡丹 梅花 榆叶梅 银芽柳 菊花 香石竹 非洲菊白孔雀...
宋词的故事 内容简介 宋代的词与唐代的诗,经常相提并论,它们都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艺形式。从发展来看,可以认为词是来源于诗的。 “词”,就是歌词,古代又称“曲子词...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 目录 竹书与诗学竹书《孔子诗论》刍议庄子与文论从时代背景看《逍遥游》本义及其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唤醒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说《庄子》之“...
红楼解梦(红楼史诗) 本书特色 《红楼梦》一书犹如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楼”它既有正面(小说),又有背面(历史)。脂砚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
元好问诗歌接受史 本书特色 本书以元好问诗歌的传播和接受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元好问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对元好问诗集的流播,历代选本的...
中国文学史(上下)插图珍藏本,民国珍本丛刊 内容简介 本书即《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去掉“插图本”三字而成,突破日人(日人又是依于西洋人)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