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我的出世、我是一个坏学生、跟两个小水手打架、布列塔尼的春天、外省的闲逸生活、项堡的幻影等。
作者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书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一位名人曾说,作者是用“*反常的方法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与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个“反常”在于他把新旧制度的交替当成历史的必然,失去的必然是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代译序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55岁时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80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彀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40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狂妄,那就是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时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靶,绘制它们的这双手决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50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迢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姿态,也不是故做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的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6点钟;我看见苍白的、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时刻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40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nd,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出身贵族,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保皇军,后逃亡英国。王政复辟期间曾任内政大臣、驻外使节、外交大臣等职。1797年发表《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主要作品有《基督教真谛》,其中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勒内》曾风行一时。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杰作。小说反映...
一千零一夜-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一千零一夜(全译本)(精)》: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阅读经典·陶冶心智一千零一夜-全译本 内容简介 简介《一千零一夜》又名《...
这本书主要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三部重要散文集,《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
世界文学文库(简装本)--红字 内容简介 这是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海丝特·白兰,她怀里抱着一个三个月大的...
雾都孤儿 内容简介 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从前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这本书中的故事,多是阿拉伯地区国家的传说。公元9世纪时,是
人一生要读的100部文学名著 本书特色 文学名著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阅...
惨败 本书特色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刚满15岁时,被纳粹投入波兰奥斯威辛集...
《爱的教育(中文)》内容简介:《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通过一个叫安利柯的小学四年级男孩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
牛虻 本书特色 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受神父的诱骗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重回故乡时,历尽...
《莎乐美》和《道林·格雷的画像》都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这两部作
老人与海 本书特色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本质上不是部情节小说,而是部寓言小说,它通过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鲨鱼博斗中体现顽强战斗的硬汉子精神。作品所揭示的...
★这将是影响这个无趣社会最深远的一本书,奇异且感动。★日本文学最高荣誉奖,第133届直木奖获奖杰作。★日本畅销小说的长篇领域
喜歡喪禮多過婚禮,愛情是男人的戀母情結,大便、小便就是生存的極致表現⋯⋯透過他,看見一個人生活的理想:熱情、孤獨、優雅和自
气球上的五星期-原版插图本 本书特色 《气球上的五星期》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著名作品。弗格森博士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为了将前人在非洲取得的探险成就连接...
1969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很多事情在那一年发生。东京大学取消入学考试,摇滚乐大行其道,披头士发行了三张专辑,滚石乐团推出最佳
《秘密花园(有声双语经典)》内容简介:译林“有声双语经典”原版引进美国教育专家特为学生编写的英语名著,精选贴近中国学生英语
欧也妮.葛朗台 本书特色 《欧也妮·葛朗台》是《高老头》的姐妹篇,巴尔扎克称它是《人间喜剧》中“*出色的画卷之一”。小说通过描写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个狡诈...
复活-(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一部被称为“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百科全书”的文学作品《复活(精装典藏版)》是对沙皇专制...
邦斯舅舅 本书特色 ●权威主编:著名的外国文学权威学者柳鸣九先生主持●著名的译者:如几个主要语种的翻译者——罗新璋“傅译传人” 法语著名翻译家;杨武能“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