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及其“希腊小庙”1936年上海良友公司为沈从文刊印习作选集,沈从文在为其所作的《代序》中说:“我只希望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先生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认真分析了沈从文的创作思想,认为“沈从文不主张用政治术语来剖析中国社会,他在精神上把自己看作是19世纪的人,却想救治20世纪积存下来的病症”,结合沈从文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思想和社会价值观,金介甫对沈从文作了这样的判断,“他认为中国40年代的嗜杀成性和物欲主义是现代道德堕落的表现,是世界文明的失败”。沈从文是从解剖“文化根性”的立场,来解剖中国积存各种“问题”的,与之相应则是他供奉的“人性”的“希腊小庙”,这使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抗,显得多少有些极端,同时也使沈从文一下子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作家。到后来,沈从文及其作品被接受的历史,很能说明中国20世纪文学观念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沈从文文学世界的接受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凹世纪中国文学的心路历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写于1930年代初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引起了“京派”“海派”文人的论战。谁曾料想,这个惹起文坛论战的“小个子”若干年前还是京城文坛的“漂泊族”。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一个世家大族。其祖父沈宏富在太平军起兵时,受清政府委派统率当地人组成的一支军队,随湘军攻打太平军。1863年,沈宏富任贵州提督,年方25岁。然不久病逝。沈从文曾在《从文自传》里,对沈家的“发家史”有过较详的描述,沈宏富虽功名富贵集于一身却天不假寿,但“他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沈家后人在当地居于优越地位”。沈宏富没有子女,其夫人将沈宏富的弟弟沈宏芳的第二个儿子沈宗嗣过继为子,沈宗嗣后来也成了一员镇守边关的大将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沈宗嗣解甲归田,回到家乡生下第二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沈从文。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其母亲是土家族,其祖母是苗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从14岁开始,沈从文“即按当地风俗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个人经验和社会黑暗,并没有把沈从文“培养”成一个“冷血动物”,相反,他在内心组织起一个充满温情和人道的“内在世界”,并以这一“内在世界”来温润自己的心灵。这一“内在世界”是一个追求和平、仁爱而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加之沈从文对处于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自然风光的谙熟与热爱,更由于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对淳朴的风土人情的接纳与亲近,使其对民间的东西怀着广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1922年,沈从文刚刚20岁,他独自跑到北京谋生。沈从文到北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读书。可惜他并未上过新式学校,自然很难考上大学。他考了一个大学又一个大学,全是名落孙山,至于外语,沈从文看着就头痛。后来总算考上了中法大学,然又交不起学费。一口湘西方言,又使他多了一层融人社交圈子的障碍。他几乎绝望得去当兵,去继续他的兵营生活。就在要领伙食津贴的一刹那,沈从文一咬牙,离开了部队,决心寻发展的机会。他开始大量投稿,而所投之稿大多石沉大海。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描述沈从文当初投稿之状可谓令人喟叹,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 本书特色 我确实被这部散文集深深吸引了,才决定当这部书的责任编辑。作者的坎坷经历、真诚信念、执着追求、勤奋努力凸显了我们这代人的时代、我...
重访加勒比 本书特色 ★ 诺奖得主奈保尔首部游记作品,中文版首次出版★ 纪实文学典范之作!《寻路中国》作者何伟推崇的旅游写作范本!★ 一趟加勒比文化之旅,带我们...
《刑事辩护人》内容简介:“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你不觉得被害者很可怜吗?”“怎么只想着怎么减轻量刑呢?”刑事辩护律师
《滕泰透视通胀》内容简介:近两年,通胀已经成为各大媒体,普通百姓,投资机构,政策制定者均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在全球经济危机
《我羡慕动物的狂喜》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的作品集,其中包括兰波一生最重要的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天才诗人兰波
对联中的抗日战争 本书特色 抗战对联是一部铿锵激越、雄浑厚重的战争史诗。抗战对联是一颗璀璨夺目、晶莹剔透的艺术明珠。抗战对联是一本震撼心灵、提升境界的爱国教育的...
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诗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质在中国有着久远的传统,本书即是对考察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文化...
托斯卡纳的群山 本书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坎迪斯和费伦茨为托斯卡纳群山的古老农舍抛弃了纽约的生活。坎迪斯是画家,费伦茨是作家。他们俩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后在...
黑水丛书:何陋居集(外二十一种)精装 作者简介 方拱乾(1596-1666),初名策若,字肃之,号担庵等,晚号苏庵。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弱冠...
梦回两晋看奇案 本书特色 晋朝是一个风云变幻、荡气回肠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衣袂翩翩、恣意的时代。这个朝代既有奸狡猾的乱世枭雄,也有羽扇纶巾的雅儒;既有励精图治的英...
紫禁城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历史悬疑色彩的书。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故宫,走进故宫的历史。它是以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的——大明王朝发生了一系...
矫庵集 内容简介 一、本叢書编入當今健在之老輩與中青年詩詞家別集,擇其質量上乘、經编委會審閱通過者。二、選取詩詞别集,以『情真、格高语美、律嚴』為標準,在思想性...
鲁迅杂文集-全两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杂文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
《海边小屋(梅·萨藤作品)》内容简介:移居海边的理想居所,体味人生的美好时光 书写独居日记中最愉悦的篇章 《独居日记》中曾经
读者丛书血脉里每一个人都是祖国 本书特色 秉持《读者》“清新、隽永、朴实、平民”的风格和“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用一个个好故事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弦”,倾听...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内容简介:《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容,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大智慧
小说中国-张贤亮作品典藏-散文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家张贤亮的“文学性政论随笔”,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观点、理念及思虑,文风尖锐犀利而又密实老辣。张贤亮作为...
红楼沁芳-《红楼梦》中的诗语花韵 本书特色 有人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生的书,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就《红楼梦》中的诗词而...
青春诗会:寻鹤 本书特色 《第29届青春诗会诗丛:寻鹤》为“第29届青春诗会诗丛”之一,共收录了100余首诗,这些作品呈示了诗人多年的创作实绩。青春诗会:寻鹤 ...
当代散文-何为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