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曾任理事,主席团委员,《小说选刊》主编。李国文先生以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书收录著名作家李国文历年创作的历史散文随笔作品50篇,基本网罗了作者历史散文的全部精华。
本书取材广泛,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都有涉笔。它的作品独树一帜,成就斐然,融文学的才情、历史的厚重、杂文的犀利于一炉,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不似人君
“不似人君,何见所畏。”这话出自《孟子》,是孟轲见到梁襄王后,对这位君主的一段评论。
原文为:“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之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下焉。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用白话文,要费点口舌:“孟子见到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家说:‘远远望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看,也没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突然间,他向我提了个问题:先生,你说天下怎么才能安定呢?我就对他说,大王,我认为天下的安定,在于统一。’”
……
书评
像李国文那样读史
对中国当代文学稍有瞩目的人都知道,李国文先生是小说家,而且无可争议地称得上“著名”二字。其长篇代表作《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是任何一部当代文学教科书都不可忽略的。中短篇也很多,也很好,也很能得奖。凡中国当代文学所设的各类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华人传媒文学奖等,一路得来,如拾草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弃小说转而写杂文随笔。这种写作路数的转型,与当年鲁迅先生的做法暗合。说是暗合,其实有必然性,他们都是把文学当做事业来做的人。文学是什么?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不是个人吟诗弄赋、一展才情,顺便赚点稿费的工具,文学是具有救世振邦的重大使命的。基于这种认识,从“务虚”的小说转向“投枪、匕首”式的杂文随笔,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才子们搞起事业来,毕竟与众不同,一旦认起真,一旦发上力,就特别容易出成就。他虽是半路出家写杂文随笔,不数年就在“历史大散文”这个行当里独树一帜,俨然成一大家了。他的历史随笔频频见诸各类报刊,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惊叹,以专题结集出版的就有《楼外谈红》、《大雅村言》、《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文人遭遇皇帝》,以及《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为题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以历史为题材的写作是最偷不得懒的,必须勤读书,苦读书。某人某事,都是白纸黑字地写着,来不得半点虚构,要有清儒做学问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历”的精神。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李国文读书非常博杂,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史料,有来自二十五史、历代笔记、先秦诸子、诗文别集乃至今人有关的历史专著等,可见他阅读中涉猎的历史资料范围之广。在写作的论题上,从秦汉到明清,从正史到野史,从大题材到小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三教九流,他都有涉笔,而且不是一般的“涉”,是深加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文,他述及巨贪和珅,“是中国污秽文化中的最肮脏的毒瘤”, 和珅是个大贪污犯,常人都知道,但他到底怎么贪,贪了多少钱,有何证据等等就不是常人知晓的了,写作者如果人云亦云,也大可敷衍过去,李国文却列出了具体数据:从1775年1799年,“倚势弄权,疯狂聚敛,二十多年,搜刮下八亿两银子的天大农业,创下中国贪污史上吉尼斯纪录”,这种说法是有史料依据的,他列举了三种清人笔记史料:《清稗类抄/讥讽》、《庸盫笔记/钞查和珅清单》、《檮杌近志/和珅之家财》,三种资料的记录大致相近,是比较可信的记述。《张居正始末》一文论及张居正推动明朝改革的成效,则引用了今人樊树志《万历传》一书资料,改革之前国库中存银多少,改革之后又变为多少,一目了然,有这种直接的证据,其改革的功过则不言自明。李国文读史的文章大抵如此,品评人事,不放空炮,不喊口号,无一人一事没有确凿的资料出处。这对于一位以小说名世的大牌作家来说,肯下这种苦功夫、笨功夫,实在难能可贵。
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总逃不过读书死的悲剧,古人戏称这种食古不化的读书人为“两脚书橱”,只知道往肚子里装书,却不会思考;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却没有一丁点自己的史识。李国文对史料的理解和处理技巧是独特的,如果说他一丝不苟的严谨写作风格让人可敬,那他对史料的匠心独运则让人可佩。他善于发现历史规律,善于将历史上时代相隔很远看上去彼此不相关联的事连缀起来,巧加点化,常得出发人深省的结果。
《不似人君》一文,他看似轻松、实则痛切地写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不像人君、不应该当皇帝的人因为历史的误会做了人君、当了皇帝,这些人谁也不认识谁,谁也没碍着谁,就是有一点相似:不似人君。孟子见了梁襄王,一眼就看出他不是一块当国君的料;再一听他开口说话,更是嘴里吐不出君言。后唐庄宗李存勖,应该去演戏,当演员,因为他酷爱这口,把戏园子搬到皇宫里,天天演练,以致国事日非,“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李存勖在乱军之中,被弑于演员同行之手。齐东昏侯萧宝卷是一个优秀的杂技演员。宋徽宗赵佶则是人尽皆知的书画作家。明熹宗朱由校更是有趣,喜欢做木工,有事没事都喜欢拿着斧锯之类的工具在宫里制作各种玲珑器物,乐此不疲。这几则材料本不相关,但在“不似人君”这一根主线之下,就很自然地串在一起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先后出过三百多个皇帝,其中,‘不似人君’者,颇不少。这也是中国在汉唐时曾经是世界上的领先国家,后来到了明清,不领先反而成为落后国家的重要原因。”
李国文先生的史笔,秉承了他一贯的、与生俱来的犀利和幽默,正所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仅举一例,可见其一斑。在述及御史赵申乔陷害戴名世时,说:“反对派的存在,也许并不可怕,反对派加之小人,那就没好日子过。都说中国地大而物不博,但是,就小人而方言,这东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却从来不感紧缺,随时随地,不请自到。孔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应该是‘三人行必有小人’才对。小人之厉害,在于他全天候的精神抖擞,眼睛盯着你不放的同时,鼻子还不停地嗅着上面的动静。”对历史上那种文人加小人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李国文先生掌握史料靠的是勤奋,形成史识靠的是历练,独特的史笔则是靠天分。史料可以下笨功夫得到;史识也可以靠广阅读勤思考养成;唯有史笔,则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了。
妙言节录
诸葛亮难辞蜀亡咎
所以,文学这东西,它要渲染起来的话,挺能打动人心的。我们管这种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结果,往往就有一叶障目的弊端。前后《出师表》的感情,当然是真挚的,表达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简直溢于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国当时的内外状况,刚刚劳师远征,七擒孟获归来,诸葛亮就要挥戈北上,这两篇动员令,从给蜀国所造成的后果看,就颇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因此,在刚刚结束的一次失败战争以后,连他自己都承认“民穷兵疲”,“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况下,又发动一次不量力的进攻,前景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我看司马懿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一次只能带一个多月的粮秣,粮吃完了,仗也打完了,就得撤回去。所以,他是典型的追求速战速决的短期行为者。而司马懿不仅要打败诸葛亮,打败蜀国,还要打败吴国,打败魏国,变为一统的姓司马氏的晋国。他的目光,要比争夺几座城池来匡复汉室的做法,远大得多。
乌台诗案
苏轼在《观棋》诗里,曾经写下四句话:“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以这样态度对待生活,也就是像苏轼所说的“超然自得,不改其度。”“杜门默坐,喧寂一致”的境界了。能做到热闹和冷清都无所谓,也就置落寞于不顾了。后来,他获释出狱了,这位因诗被捕的大师,走出牢门的第一件事,还是做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从这首诗中,看不到他一点颓唐,仍旧那样自负,那么豪迈,挫折于大师,只不过是烈火炼金,使他愈益真纯成熟罢了。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男,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194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专门从事理论和编剧学的课程学习。1949年到北京,先进华北人民大学三部学习,后到中央戏剧学院研究部工作。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回国,在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86年后,到中国作家协会,曾任理事,主席团委员,《小说选刊》主编。
李国文先生以小说创作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华人传媒文学奖。至今,已创作了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朝鲜文在海外出版;在台、港、澳地区,也出版多种繁体字本。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专门从事随笔杂文写作,尤重于历史散文的写作,独树一帜,成就斐然。融文学的才情、历史的厚重、杂文的犀利于一炉,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团购:雷海宗文集6册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声音如雷,学问如海,史学之宗。”雷海宗,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与梁启...
爱是今天的一切-雪莱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诗集由我国著名诗人朵渔精选雪莱诗歌中的精品结集而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雪莱的诗歌风貌,所选诗歌在诗歌爱好者中享有盛名。诗集...
红日-朝鲜文 本书特色 1946年深秋,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向华东解放区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经过一番苦战,涟水失守,我军被迫撤退,北上山...
2015中国散文诗年选 本书特色 书稿精选2015年度《散文诗人》《散文诗》《大沽河》《作品》等国内刊物及互联网、微信平台上所载的散文诗,分为四辑:“大地的璀璨...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内容简介:本书的主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本报告系统阐述了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与
文学肖像 本书特色真正的文学就像菩提花一样。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闻到它的清香,感觉到它不朽的美。如果时间能熄灭爱情的火焰和人类所有其他感情,正如能消灭对一...
太阳与铁 本书特色 《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深刻剖析自我的散文集。《太阳与铁》可视为三岛艺术与思想的遗书,三岛由纪夫在文中自评“我发现了一个微妙的暧昧的领域,摸...
素年锦时 本书特色 《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是一条水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融汇大海之中的支流。《月棠...
想太多的猫 本书特色 《猫之物语:想太多的猫》 本书中的波斯猫,以充满哲思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交、饮食、起居、玩乐、大自然以及它常常忍...
纳兰诗词赏读 本书特色 《纳兰词》是我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杂感等方面,塞外江南、古今风物尽收其中,词风清丽隽秀、幽婉顽艳...
培根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培根是英国*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其《随笔集》乃英国随笔的开山之作。本书收录了培根《随笔集》的所有篇目,还增加了多篇散见于《新工具》、《...
世说新语译注(上下),ISBN:9787532545926,作者:(南朝宋)刘义庆目录 前言德行第一(道德、品行)言语第二(思想敏捷,长于
幸福地图-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本书特色 作为知名记者,埃里克走访过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出现在新闻发生的每一个现场,可是,不幸的人加不幸的地方加不幸的故事,才是...
吴宓日记 第3册:1925~1927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生涯个人际遇和在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况的记录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的珍贵记录...
诗野游牧 本书特色 《当代新诗话》这套丛书,以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会中西、重构传统为理念,精选当代中国新诗界、新诗诗学界著名学者、诗人、诗学家、诗歌批评家“独...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Мандельштам,1891—1938),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卓越的天才诗人。著有诗集《石头》、《
《我与地坛》内容简介:本书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
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卷 本书特色 诗词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因为唐代偏重于诗的创作而宋代偏重于词的创作,所以就有了体裁上“唐诗宋词”的说法;因为唐代...
杨文宇作品集--明月松间照 本书特色 在状写波诡云谲的历史烟云时,以一种清新雅致的美学追求和冷隽深邃的历史眼光,渗透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美的观照与史的穿透中,寻...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130:当代电影文学卷 本书特色 上海自开埠以来,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登陆中国的理想之地,上海影坛藏龙卧虎,名家辈出。本卷收入上海自1949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