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晚期实证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内容包括:文献检索、历史知识的一般情况、批判之学与批判学家、历史建构的一般情况等。
很高兴向读者们推荐这本用途广泛而又文辞优美的小书它不仅引人入胜,更兼开卷有益。比方说,这本书有些章节专注于证据问题,这对于每一位渴望获得那与无论何种事实都丝丝相关的真理的人,且对于历史专业的研究者而言,都会是有所裨益的。任何人读了它就会发现,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历史并不只是文学的一个有趣的分支,毋宁说是文学的一个令人费解的分支。
前言
本书的标题简洁明了。然而,有必要略述一下我们的目的有哪些,以及它不是什么;因为在这同一个题目“史学原论”之下,许多大相迥异的书已经出版了。
我们的目的不同于W。B博伊斯,他是要给初学者和没有多少闲暇时间的读者们提供一份普通历史纲要。
给浩如烟海的所谓的“历史哲学”的文献添加上某款新条目,那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思想家们,把历史变成了他们冥思苦想的主题。思想家们探索着历史的“种种相似(analagics)”和它的“各条法则(laws)”。有些人认定他们自己已经发现了“支配着人类发展的法则”,并由之“把历史抬升至实证科学的队列”。!这些宏大的抽象建筑物,不仅使得普通大众,而且使得睿智之士都产生了一种无法克服的先天的(dpriori)猜疑。□新的弗斯泰尔?德?古朗治(FusteldeCoulangs)传指出,古朗治对待历史哲学是严格的。就像实证主义者看待形而上学那样,古朗治认为这些体系是令人讨厌的。对也罢错也罢(毫无疑问,是错了),历史哲学并没有被博闻广识、细心审慎的人们单独呵护着得出生机勃勃、可靠健全的判断,而是堕落到了声名狼藉的地步。历史哲学这一主题在奉书中将毫无容身之所。明白了这一点,读者们将恢复信心——或者失望,视具体情况而定。
我们打算检查历史知识的条件和方法,阐明它的特点和限度。就过去本身而言,我们该怎样确定哪一部分的过去是可知道的,哪一部分是该知道的呢?什么是文献(document)?以历史工作为目的,该如何看待文献?何谓历史事实?为了书写历史,该怎么罗列历史事实?无论是谁,亲身投入到历史学中,多多少少都会无意识地做着纷繁复杂的批判及建构、分析和综合的工作。初学者们以及从未反思过历史方□□原则的绝大多数人,在具体从事那些工作的时候,都使用了各种出于直觉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些方法不是理性的方法,通常并不能得出科学的真理。因而?阐明并在逻辑上验证真正的理性方法的理论,这是大有益处的。这种理论,现在某些组成部分已经确定了,尽管在某些至关重要的点上还尚未完善。
因而,眼下的这本《史学原论》,并不希望被当做是对某些确定事实的一次总结或一种涉及普遍史的一般观念体系,而是该被看做是一篇讨论诸种历史科学的方法的文章。
下文,我们将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该有这么一本书的理由,并且阐明由我们着手来写这本书的旨趣。
比起论述历史哲学的书来,涉猎历史科学方法的书不胜繁多,但同时却不如历史哲学的书受欢迎。专家们轻视这些历史方□□著作。有一种观点很普遍,用某位学者的话来说就是:“你想写一本论语文学(philology)的书;你得更努力地用语文学中的某些优秀的语文学成果来创作这样一本书。当我被要求界定语文学的时候,我总是答道它正是我所做的。”再而,根据J。G德罗伊森(J。g。Droysen)的《历史科学大纲》(PrécisoftheScienceofHistory)所述,某位批评家表述了一种该是且早就是老掉牙的观点:“一般说来,这种专题的论文必然是晦涩的和无用的:晦涩,因为没有什么是比它们的对象更加模糊不定的了;无用,因为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对于它们宣称要阐发的历史方□□,是无须庸人自扰的。”那些蔑视方□□的人所使用的论据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十分充分的。这些论据被归纳如下:从实际情况来看,显然有些人遵循了好的方法,并且他们被普遍认可为□□流的学者或历史学家,但他们从没有研究过各种方法原则;反过来,从逻辑观点出发来述及历史方法的那些人,却显然没有达到被认可为学者或历史学家的地步,甚至有些人还因他们的能力不够格或平庸低下而路人皆知。但这丝毫不令我们惊讶。谁会考虑先暂搁那些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即化学、数学的原创性研究——直到他研究了在那些科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之后呢?历史批判!没错,但学会它的□好方法就是去应用它;实践教导着所有必须掌握的。’另外,以现存的论历史方法的书为例——甚至它们中□新的.J。G德罗伊森、EA弗里曼(E。AFreeman)、A塔狄夫(A。Tardif)、U谢瓦利埃(UChevalicr)和其他人的那些——废寝忘食地阅读它们,却除了□显白的、平淡无奇的自明之理之外,得不到任何涉及明晰观念的东西。
对原始资料的批判性分类
让我们设想一下:分类明确的或者与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所有文献,经过前述的工作,都已经被发现了。则我们知道这些文献现在哪里;如果有必要的话,每份文献的文本都已经被复原,而且每份文献都被从文献出处的角度予以批判性核实过了。我们也知道它们来自哪里。但是,依然要去整合被如此这般核实过的材料,而且还要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这是也许可被称作高阶批判(或内证)及建构的预备性工作的□后一步。
任何要研究某点历史的人,首先都必须把他的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只有被以一种理性的且便利的方法整理过了,那些核实过的资料方才能被充分利用。整理资料是历史学家这一行中明显卑微的,但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些已经学会如何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因此就抢得了先机。换言之,他们自己干得少,但所获多;相反,其他人在浪费着时间和劳力;那些不会整理资料的人,面对着他们自己所累积的大量无序的笔记、摘要、副本和只言片语,有时候都会窒息的。有些忙碌人士,耗费终生去肩扛那些建筑材料,然而却不知道该把它们放到哪儿去;我们觉得他们那么做就是在扬起那令人目盲的灰云。
Ⅰ.我们在此不得不再次坦承:这初始的、天然的冲动并非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必须要用到大量文本的人.其初始冲动都是从那些文本中摘抄笔记;一条接着一条地摘抄,就为了他们好通过这些笔记来研究那些文本。许多早期学者(我们有他们的文章)靠这套系统工作,而且绝大多数没有得到预先诫告的初学者们也那么做;初学者们像早期学者一样,保存着笔记本,并且不断地并渐次地添写着关于他们所感兴趣的文本的笔记。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所搜集的材料迟早都必须被分类;否则,当偶尔要分别处理关于某一点历史的材料时,就必须把一整套笔记本从头读到尾,而且倘若要处理些新细节,这一艰辛过程都不得不再次重复。如果那种笔记方法一开始似乎就是吸引人的,那是因为它看起来好像节省了时间。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节约措施;□终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研究工作的辛苦程度,并且给整合材料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他充分认识到系统分类优点的人,已经打算尽可能快地搜集材料,并按一张预先排定好的图表来整理这些材料。为此目的,他们使用了笔记本,这些笔记本的每一页都首先配有着一行标题。由之,所有的同类条目都被放在了一起。这套系统留下了一些缺憾:因为后加的条目并不总是完全合乎所采用的分类表;而且这张分类表,一旦被采用就是刚性的,要修改是很困难的。许多图书馆学家过去常常按这套方案来拟制他们的编目,但这些编目现在被四处声讨。
还有一种更原始的方法,至多只须略微提及。这就是只把这些文献记在脑海中.却不采用书面记录。这种方法一直都被使用着。有着超凡记忆力并且又很懒散的历史学家们,纵容了这一时的念头,结果就是他们的引文和参考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不准确的。人的记忆是一台精密的记录仪器,但它是一种精确性不算高的机器,所以那种念头是不可宽恕的。
今天每个人都承认:以单张卡片或小纸条的方式搜集材料是可取的。每份文献的笔记都被书写在活页上,并配有着□精确的可能来源标记。这一技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小纸条是可分拆的,这使得我们能以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自由地聚合它们;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改变它们的位置。比方说,我们可以很方便把同类文本集中在一起.也可以把添补的文本归并到它们所属的文献类型中。有些文献,从好几种观点来看都是令人感兴趣的,并且应该出现在好几类中;对于这些文献.分几次把它们登录在不同的小纸条上就够了;或者把它们登录在可能常用的参考书目小纸条上。进而,小纸条这种方法适用于搜集、分类并利用任何规模程度的文献,它是□□有可能机械化的方法。统计学家、金融家和文学家,与学者们一样都注意到了这种方法,并且现在已经发现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小纸条的方法也并非完美无缺。每一张小纸条都应该配有精确的参考标记,这些标记涉及到所摘录内容的来源资料;因而,如果一份文献已经被分解在了五十种不同的小纸条,则同样的参考标记必须重复五十遍。相应地,要略微增加书写的数量了。肯定是因为这种无足挂齿的复杂性,某些人顽固地固守着那种低级的笔记系统。再而,小纸条或者活页由于具有某种特别的可分拆性,则很容易让人误人歧途;而且,当一张小纸条丢了的时候,该如何弥补它呢?一开始,没人会觉察到丢了张小纸条,而发现该小纸条丢了后,□□的补救措施将会是从头到尾直接重做一遍所有已做过的工作。不过在事实上,经验已经指明了多种特别简单的预防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这套系统的缺点被化约至□小值。这里,我们无须详尽解释那些措施。推荐使用同一规格的小纸条和刚性的材料,并且一有机会就把小纸条有序地放在包裹或抽屉里,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在这些事情上,每个人都可自由地形成他自己的习惯。但是,□好事先就认识到:这些习惯,因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和实践的,则对科学工作的结果有着一种直接的影响。勒南说过,“这些关于私立图书馆馆长资格的要点,构成了科学工作的大半”。这并非太武断的。一名学者会把他的好名望归之于他的搜集方法,而另一名学者则会因不会搜集整理资料而(可谓之)名声扫地。
仰·穆:钱穆珍稀讲义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史》这是一本zui好的中国文学入门书。书中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zui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全书31...
蒙古秘史-彩色插图版 本书特色 据称,原著是用畏兀体蒙古文书写的。在当时被称作“金册”,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世袭谱册,一直珍藏在皇宫中,由皇帝代代相传。元朝末...
罗伯特·佩恩·沃伦(RobortPennWarren,1905—)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生于肯塔基州的格思里。先后就读于范得比特大学,加州大
在政治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最近几个月来广泛的讨论的话题,不仅在英国,而且遍及美国、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但何谓第三条道
齐鲁--中国历史实录--中国党争实录 内容简介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言:“其文值、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丛书即以这一传统文史学的*高标准为指归,选...
趣味考据(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历史顾问王子今选编★ 汇集叶舒宪、吕思勉、黄永年、顾颉刚、李零、扬之水等37位名家★ 选编56...
乱世-血色西晋 本书特色 西晋从司马炎称帝开始,传了四主,只有51年,但是这短短的几十年,却是中国整个“吃人”专制史的浓缩。帝王极权、王侯割据、宫廷政变、愚孝愚...
忽必烈的挑战 本书特色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与威胁。忽必烈面临着什么挑战?忽必烈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新研究成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
1911年-中国大革命 本书特色 作者马勇研究中国近代史三十年,颇有心得,发表著述甚丰,其中的《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与这本《1911年...
《社群营销与运营(第2版):慕课版》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行业应用,以此为主线,介绍了社群营销与运营的方法和技能。全书共8章。
金粉人间:明式苏州 内容简介 在苏州这样的地方过日子,讲究是一定的,穷有穷讲究,富的更要讲究,「信鬼神,好淫祀」,「多奢少俭,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都...
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 本书特色 他们曾与晋商、徽商并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团;他们经营着大清帝国全盛时期唯一的中西商贸口岸;他们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那个时代世界上*...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本书特色 本书着力于为王安石辩诬,为恢复历史上本来面目的王安石贡献颇多。自1950年代以来,作者四次为王安石写传,本书为*后一个版本。王安...
中国通史教程 近代卷 第四版(2008/7) 内容简介 本教程上编把近代八十年的历史分为六章亦即六个时期叙述:**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内容不是很多,...
《性别视角:挑战与重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和本土这两个角度对已有的知识及体系进行挑战,并努力进行重建工作。其中
清史通俗演义:绣像本 本书特色 蔡东藩专*的《清史通俗演义》为本系列图书之 一,共100回。叙述了自建州女真崛起一直到宣统皇 帝逊位297年的历史。详细描写了清...
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
八旗子弟的世界 本书特色 除了宗室王公之外,生活在老北京内城中的,更多的是普通旗人、平民百姓。本书走访了印嘉佑、傅耕野、吴定寰等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
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近现代西方史家散文选 本书特色 读着他们的华文,是一种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一种心灵感应和精神洗礼,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